《史记高祖本纪》:知人善任是一个优秀领导必备的素质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注: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宴席。高祖说:“各位诸侯和将领不要向我隐藏实情,都要坦诚地说出心里话。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而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什么原因?”高起、王陵回答刘邦说:“陛下您轻慢而侮辱人才,而项羽仁慈却爱护人才。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把所招降攻占的地方给予将领,和天下百姓一起谋取利益。项羽嫉妒贤才和能者,陷害有功的人,怀疑贤德的人,对打了胜仗的人不予以赏赐,自己得了土地而不分给别人,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帐幕中运用计划和策略,以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负,我比不上张良;安定国家,关心百姓,供应粮饷,让运送粮食的道路畅通无阻,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的大军,作战必胜,攻地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知人善任,懂得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怀疑他,不知道善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刘邦出身卑微,一个泗水亭长却打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取胜的关键,就在于他深知用人之道,而在这一点上,项羽是差强人意。

  韩信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秦末韩信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为了得到重要,多次献计,可项羽并不重用他。后来转投刘邦,刘邦设置高坛,以最高礼仪拜他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封爵曲逆侯,曾任丞相。陈平也曾在项羽手下呆过,但是项羽不信任他,后来投身刘邦营中,任护军中尉,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多次出奇计稳定军心。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和他的谋士范增失和,致使范增忧愤病死。

  可以说,刘邦懂得知人善任。他让韩信带兵打仗,韩信战无不胜;他让萧何管理后勤,萧何把后勤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任用张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任用善出奇思妙计的陈平,协助其平定天下。韩信、萧何、张良、陈平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韩信、陈平之前都是项羽的手下,但刘邦不计前嫌,有效地统帅着这些出色的人才。

  刘邦没有门第之见。刘邦出身卑微,文化修养有限,为人粗放,身上有不少缺点,所以用人没有任何门槛,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县吏萧何、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屠夫樊哙、布贩灌婴、强盗彭越、无业游民韩信,这完全是一支杂牌军,但在刘邦的领导下,每个人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反的是,项羽的身边曾经围绕着很多人才,最后却都没能留住。楚汉之争末期,项羽身边只剩下了一个亚父范增,也因被项羽猜疑,愤而离去。最终,项羽落得个兵败乌江,自刎而亡的下场。究其原因,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用人,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不能团聚贤才,自然要败于刘邦。

  曹操在《短歌行》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突出表明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图建立霸业。在官渡之战中,听说许攸投奔而来,曹操是激动得连鞋都没穿就迎接出来,“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可见曹操是十分重视人才的,并利用许攸的计谋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典范,手下谋士、将领人才济济。“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极大褒奖。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告发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多次劝说李建成杀害秦王。但李世民却不计前嫌,原谅了魏征。后来,魏征归于唐太宗麾下,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蒋介石败退台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人唯亲,不是任人唯才,搞小圈子。当年在东北,蒋介石将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撤走,任命陈诚,陈诚虽是蒋介石的心腹,但在带兵打仗方面却并不精通,也就注定了东北的败退。

  知人善任是一个优秀领导必备的素质,心胸开阔地接纳每个人才,知道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才适合在什么岗位才能发挥他的最大用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团聚人才,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