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为了国家,他放弃清华中文系,终成中国物理奠基人
今天是918事变爆发90周年纪念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日本开始企图用武力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但也是因为这一天,清华园内一个刚入学的中文系大学生,改变了日后的中国。
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贫困出身,他却考上清华
1912年,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村,钱伟长出生了。他自小家境贫寒,为了家庭的生计,养蚕吐丝、挑花刺绣。
钱伟长的故居
到了初中毕业后,钱伟长的奶奶和妈妈就希望他能早点工作,养家糊口。热爱学习、渴望继续上学的钱伟长,拼命帮家里干活,希望能争取到上学的机会。
也好在钱家是个书香世家,整个家族都沉浸在热爱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氛围下。他的爸爸钱挚品学兼优,原本可以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深造,但因家庭贫困,还要供养三个弟弟,他只能回乡。
而钱伟长的四叔,就是后来中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钱穆。
钱穆
在爸爸与四叔的支持下,钱伟长得以继续读书上学。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之路异常艰苦。
钱伟长的小学和初中,经常因为战乱停课,他能待在学校念书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年,上了高中很吃力,数学物理外语都没学过,成绩很差。但幸好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老师,自己也努力地挑灯夜读。
1931年,钱伟长高中毕业,依然贫困的他面临失学的可能。但就在那一年,上海天厨味精厂的创办人吴蕴初先生,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会”, 每年考试选拔大学一年级化工系学生及高中学生各10余名,发给奖学金,送到各名牌大学学习。
上海天厨味精厂的创办人吴蕴初先生
因此,钱伟长得以去到上海,参加这个入学选拔。虽然他英语没学拿了0分,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只考了20分,但中文和历史却都拿了满分100分!
他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最后,他选择了去往北京,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
看国家满目苍夷,他决定弃文从理
1931年9月18日,钱伟长刚进清华读书才8天,便爆发了918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华大地。随后,日本军队开始陆陆续续的在全国各地开战。
在清华中文系念着书的钱伟长,从小爱国,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异常焦虑。
而后的一天,他跟同学去到了圆明园,亲眼目睹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被外国的军火如此摧残,他被深深地震惊了。
这时的他愤怒了,一心想要制造武器,帮助国家抵抗再次来临的可怕外敌。
坍塌的圆明园
第二天,他便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转读物理系。但教授一查,钱伟长的数理化才拿了25分,中文和历史却是两门满分,认为他还是好好地读文科吧。
但钱伟长说:“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
钱伟长接受采访
教授说,难道学文科不能救国吗?钱伟长却下了决心要念物理系,天天跟着教授说自己要转专业。
教授被弄烦了,就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可以读一年试试,要是一年后期末考试,数理化有一门不到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
右为吴有训教授
从此,钱伟长开始拼了命地学习数理化。在同学们的印象里,钱伟长天天就躲在一个小角落,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上5、6点他就起床到科学馆去学习,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返回宿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8个人,只有他一个留了下来。
毕业后他顺利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1936年,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钱伟长在清华的毕业照片
为了救国留洋学习,学得而归为国奉献
1939年,钱伟长了考取中英庚款会的英国公费留学生,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因此改派去加拿大留学。
1940年8月,钱伟长终于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又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
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毕业
这段时间,他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到了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知名科学家。就在钱伟长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为国效力,想要回国。
他多次向教授冯·卡门提出回国的要求,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最后不得已,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过面的六岁孩子为由,要求回国探亲。
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
1946年5月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刚结束了抗日战争的中国还处于贫弱状态,但钱伟长依旧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丰厚的工资。
钱伟长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1946年回来,我是想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我一个礼拜讲十几次课,一般教授一个礼拜上六堂课,我讲17堂课。我没有怨言。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
1946至1948年,他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建国后,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钱伟长授课
1956年,他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
钱伟长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直至2010年去世,钱伟长用他98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钱伟长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也正是因为钱伟长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放弃个人选择国家,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记得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