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郭承站

  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环保绿化局副局长(主持工作)、北京市环委副主任,现国防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

  郭承站以当代军人的责任感,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创新提出“钢铁长城、绿色屏障”的全世界军队唯一环境日主题,推动了军队“绿色营区”和“生态营区”创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军事区域环保工作,使我们的钢铁长城不仅是坚固的,还是绿色的,环保的,生态的。

  2008年,郭承站荣获“北京市奥运会保障特别贡献奖”并荣立三等功,其所在的全军环办被评为先进集体。经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推荐,郭承站获得了2008年“全国绿化奖章”。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教授

  郝吉明凭着科学家的良心,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己任,20多年致力于我国大气污染与控制的研究,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从宏观政策和控制技术的结合上,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战略和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第29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两位领衔专家之一,郝吉明率领的科研团队在2006年至2007年完成了北京市科技专项“奥运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研究。为奥运会期间协调控制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各项工作,为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贡献。

  吕植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

  作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长期致力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与生态公平。她既是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熊猫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她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中国西部创造了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推动了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吕植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物种保护第一线,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受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她还组织了大批志愿者,赴灾区开展了历时10个月的志愿行动。

  马和励

  前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作为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积极推动绿色经济,配合中国政府推行绿色新政,他深化了中国与联合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极大地增进了联合国对中国环保事业的的支持,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联合国9个机构与中国有关部委共同启动了新的“联合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伙伴关系框架”,马和励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工作。马和励还是北京奥运会的宣传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北京“绿色奥运”名至实归。

  郄建荣

  法制日报主任记者

  作为环境领域最资深的记者之一,郄建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从事环境报道22年来,她先后参与了我国环保领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报道,采访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她的许多报道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8年7月,《法制日报》发表郄建荣采写的《地方环保执法水平何时“局升部”》一文,被多家网站转载,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重要指示,重庆市环保局根据报道中揭露的问题,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

  谭晶

  著名青年歌唱家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她将艺术与人格完美结合、将责任与行动完美结合、将歌声与爱心完美结合。她在关注青少年发展、扶贫、救灾、环保等公益事业,作为“和谐大使”,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着中国环境的和谐。

  2008年,南方发生冰雪灾害,谭晶慷慨捐款10万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再次捐款10万元,并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慰问受灾的群众,做为“保护母亲河”形象大使,她专门为汾河创作歌曲;北京奥运,除了演唱奥运歌曲外,还做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在鸟巢服务。

  唐孝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

  作为大气环境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唐孝炎院士开创了我国的环境化学专业,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和酸沉降、臭氧层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控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素以学术造诣和治学严谨著称,并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08年,唐孝炎院士为推动我国环境关键问题研究和政府重大环境决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向晓钧

  四川省什邡市环保局核与辐射管理科副科长兼

  环境监测站分析室主任

  作为最基层的环保工作者,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向晓钧在最危险的时候抢救出了一套环境监测设备,保证了什邡市环保局灾区应急监测的迅速展开和各种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

  抢出仪器不久,环保局获悉一企业因地震引发液氨泄漏。正是靠着这台抢救出来的仪器,向晓钧完成了对泄漏液氨的监测,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为及时处理这一环境应急事件做出了贡献。她还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对当地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企业进行安全排查,杜绝了辐射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余小萱

  原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副部长

  作为开启“绿色奥运”的重要责任人之一,在北京奥运会7年的筹备历程中,余小萱和他的同事们一道,以卓有成效的务实行动践行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绿色名片。

  在他的组织协调下,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制定,使北京的环保指数顺利达标;一批凝结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节能建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让北京奥运呈现出靓丽的现代化色彩。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执行120多项节能措施,北京奥运会所有场馆在运行时可节能50%,所有居住设施可节能65%。

  凤凰卫视《中国江河水》节目组

  从环境看生命,从水文看人文,用影像谱写中华大地的生命之源,追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世。《江河水》节目组用时代的责任感,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和爱护。

  作为一部跨年度拍摄的环保系列专题片,大型环保纪录片《江河水》以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从对水资源的利用,水污染的防治,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展现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真实反映中国七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水资源的保护问题。2008年《江河水》播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孙君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召集人

  孙君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各种层次的试点实践,让每一个项目都融合了环保、产业、规划、行动与艺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

  自1999年,孙君就开始致力于乡镇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设计和新农村建设系统培训。汶川地震后,他四赴重灾区调研,提出了分步实施永久性重建住房的“渐进式”住房计划。2009年,他开始推广乡村建设模式,在湖北枝江市问安镇实施“五谷渊源绿色问安”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探索具体可行的发展路径。

  李超

  辽宁省沈阳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

  关注民生和服务公众,是李超从业20多年来始终秉持的工作目标。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懈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他是全国首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起草和出台的推动者;他是全国首个百万妇女家庭节能减排行动的组织发起者。他坚持设立固定集中接访日,仅2009年一年就接听群众投诉电话200多个,处理有效投诉案件138件。2009年,沈阳市获得了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重要荣誉,他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徐留平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总裁

  长安汽车董事长

  作为中国汽车业的“少帅”,徐留平自2006年执掌长安汽车以来,以绿色汽车产业化推动者和低碳生活理念倡导者的形象,成功演绎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光荣与梦想。

  自2001年起,长安汽车率先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主攻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历经数年锤炼,成功突破各项技术壁垒。2008年8月,长安混合动力轿车成功服务北京奥运。2009年6月,长安混合动力轿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第一辆实现市场化的新能源车型。2009年,长安燃料电池车作为出租车参与上海世博示范运行,赢得赞誉。

  马中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马中,他是中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开拓者,2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2007年,他主持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为国家湿地保护和农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还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先行者。2009年,他主持了由环境保护部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研究》项目,该项目不但熔铸了他本人10年来对该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思考结晶,更为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惠志军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记者

  作为中央电视台最资深的环保记者,惠志军用电视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进程,采编播出环境新闻达1500多篇,为未来的世界谱写了一份真实而厚重的绿色长卷。

  他在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率先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他策划制作的10集系列报道《中国应对全球变暖》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他策划制作的专题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由中国政府代表团带到在大会播放并赠送各国与会者,为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高校环保组织之一,他们以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心、对环保事业的执着以及丰富的环保创意活动,践行着对于环保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2009年,围绕着“节能减排”、“能源新观,低碳生活”等系列项目,他们在中小学开设环境主题课程传播绿色理念;参与主办了首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你我同行”大型系列宣教项目;他们还派出实践支队,关注四川震后环境风险和中学生环保志愿机制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和环保宣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