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年味记者带您回味八闽别样年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谢祯)过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燕归巢,人返乡。天南海北,都是故乡的味道。

  她是记者、她是新媒体小编、他是质检人员……这个虎年春节,晨报人透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视角,用文字和小视频,记录下八闽大地的年味。

  在泉州南安跳火群,在三明大田吃“面头”,在漳州龙海灌腊肠……我们学着父母的样子,准备“年年有余”,贴上“福满新家”;我们在限放区感受“爆竹声声辞旧岁”……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节日气氛余韵未尽,按下节后收心“快进键”,踏着春天的步伐,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中吧!

  【宗琴】

  搬新家,过大年

  地点:厦门集美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莫过于春节了。今年的春节,对我而言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个春节,我们搬新家啦!

  在过年前,母亲总是一天给我打好几个电话,不停地嘱咐我要购买各种春节礼品,从除夕当晚餐桌上的“年年有余”,到贴在门上的“福满新家”,她生怕我漏了某个环节,福气就离我远去。

  我也按照母亲的指示,学着母亲的样子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一瞬间,我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成家立业”,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回想儿时,每到春节,母亲都会提前好几天准备各种美食。虽然他们离开家乡20余年了,但仍不忘老家的味道。

  春节不仅是年味记忆的传承,更是家族文化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海西晨报记者 宗琴)

  【刘慧】

  原创歌仔戏唱迎新春

  地点:厦门海沧

  

  “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愈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控疫情……”新垵村芗剧团声情并茂,用原创歌仔戏《疫战新垵村》回顾了新垵村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故事,表达了新年的美好期望。

  三五亲朋好友搬着小板凳,坐在村口听歌仔戏相信是不少厦门人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也是新垵村芗剧团团长阿杰难忘的新年回忆。今年初,新垵村芗剧团原创的歌仔戏《疫战新垵村》拍成了视频,参与新垵村新年习俗线上征集活动。视频中,团员们穿上了志愿者、清洁员的衣服,唱起了歌仔戏。阿杰说:“词我写了近两个月,队员们排练用了一个月,我们想要号召大家做好疫情防控,做好垃圾分类。”

  阿杰介绍道,从去年5月开始,他和15名团员成立了新垵村芗剧团,年纪最小的50岁,最大的已经77岁了。大家一起排练,一起用歌仔戏的方式记录生活。此前,新垵村芗剧团原创的《厦门老人在当今》登上了社区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歌仔戏的魅力。(海西晨报记者 刘慧)

  【林燕萍】

  爆竹声声辞旧岁

  地点:厦门集美

  

  “爆竹声声辞旧岁”是中国人的迎新习俗,也是我记忆里年的味道。

  今年除夕下午5点多,爆竹声便渐渐响起。我们家一如往年,早早吃完了年夜饭。为了赶在大年初一零点准时燃放烟花,即使下着雨,我仍套上羽绒服,撑着伞和弟弟出门了。我们来到山口庙,首次尝试燃放小型烟花,还没等点着,我已经忍不住哇哇叫,惹得拍视频的弟弟笑个不停。几次尝试后终于成功,我尖叫着跑开,更是被弟弟嘲笑胆小。

  一晚上,爆竹声、烟花声响不停,给除夕夜增添了浓浓年味。(海西晨报记者 林燕萍)

  【陈晓青】

  跳火群,年味浓

  地点:泉州南安

  

  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火锅,年夜饭还没吃完,屋外便传来了烟花爆竹声。“有人家开始跳火群了!”在泉州南安水头镇文斗村,跳火群是每家每户年夜饭后的“必备节目”,也是这里最具年味的传统民俗。

  饭后不久,老公就从屋角提来了一把捆绑好的地瓜藤。“这个过年前就准备好了,比较好烧,每家每户都会存一些,就为了今晚跳火群用。”话音刚落,他便点燃了地瓜藤。只见小火苗越烧越大,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也有驱邪避灾之意。

  “好!准备跳了!快速跨过去!”家中男丁跳过火堆,较小的男童可以由大人抱着,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正厅提前摆好的神案桌前,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一般跳三次。

  待到火势渐歇,婆婆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地瓜藤,放到厨房或老式木床底下,有驱邪之意。(海西晨报记者 陈晓青)

  【张雅雯】

  打边炉,话团圆

  地点:泉州晋江

  

  对于晋江人来说,过年最有仪式感的事情是什么呢?除了烧香,那便是“打边炉”了。

  晋江人说的“打边炉”,便是吃火锅。“打边炉”忠于原味,重在食材,汤底看似清淡,却能带出食材本身的鲜味。

  1月31日,工作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晋江与家人团聚。“今天打边炉啊。”刚一到家,我就看到餐桌正中央热气腾腾的汤,还有各种新鲜食材,牛肉丸、皮皮虾、螃蟹、豆腐……汤头清淡,妈妈仅放了几个花蛤提鲜,还放了点姜片去腥。汤煮沸后,我先盛上一碗细细品尝,身上的寒意尽消。

  虽然在外吃过不少品牌火锅,但我始终对“打边炉”情有独钟。餐桌上,说不尽的日常,聊不完的趣事,在升腾的热气中话团圆……(海西晨报记者 张雅雯)

  【林维曦】

  “面头”里的家乡味

  地点:三明大田

  

  大人小孩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四面八方汇聚回乡的心都是滚烫的,暖了清冷的山村,渐渐浓了这里春节的气息。

  家乡的风俗,年夜饭少不了白粿。到了除夕,家里一早泡好米,过了中午就起锅生火。黝黑的灶膛,火舌随着鼓风机的伴奏欢快跳跃,大铁锅里翻滚蒸腾起温热的水汽。水蒸气氤氲中,下米焯水用笊篱沥水,再倒入蒸笼里炊。约莫半小时,打粿的米饭就蒸好了。将粳米饭倒进厅堂边安静了很久的石臼,T形木锤在石臼里蹂碾、敲打带着声响,和着孩子的欢闹声,回荡在厅堂又散到邻里四处,传递着过年的喜悦。

  当地除夕的白粿叫“面头”(音译),内里包馅,呈圆锥状,分素馅、荤馅的。素馅用来供祀,荤馅多为葱花炒糯米饭、腊鸭胗、腊鸭肠。儿时父母哄人,都会说吃个“面头”长一岁,小时候贪嘴常常一连吃了几个,偷偷“长”了好几岁。

  长大以后常年在外,难得回乡,记忆里的年味有时就是家乡的美味,就像儿时父母做的“面头”,外表平平无奇,咬着柔软、嚼着咸香,每每想起来就如吃着刚做好的“面头”,心头总泛起阵阵暖热。(质检人员 林维曦)

  【林妙红】

  腊味飘香年意浓

  地点:漳州龙海

  

  去年我结婚了,因而除夕夜,我第一次没有和父母亲一起吃年夜饭。虽然心中有些许遗憾,但父母的爱没有距离!

  春节,意味着团圆。按照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妹妹告诉我,父亲早上7点就到集市上买菜,在他眼里,菜越早买,越新鲜。父亲做的菜色香味俱佳,无论在外吃过多少美味佳肴,我心里总惦记着他做的海蛎面线。

  在家乡,灌了腊肠才算是过年。腊肠炒荷兰豆,是每家每户待客必备的美食。母亲知道我爱吃,早在一个月前,父亲就开始准备做腊肠了,用了几十斤的肉。

  这个年,我的身份变了,有了新的责任,但不变的是家人浓浓的爱。(海西晨报记者 林妙红)

  【傅曦颖】

  儿时的书店

  地点:泉州鲤城

  过年回家乡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书店,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泡书店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我的家乡在泉州,童年记忆里最大的书店是泉州书城,在那里,我度过了不少小学闲暇时光。

  那时的书城面积大,顾客少,书城里还有个书吧,不仅有舒适的座位,还有热腾腾的食物,舒服又惬意,对我来说简直是个大宝库!每到假日,我就央求母亲带我去书城。我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如《中华五千年》《中国一百个帝王》等。

  我搬到厦门后,便很少光顾书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老旧,但它仍承载着我儿时美好的回忆,那是只属于我的童年时光。(海西晨报记者 傅曦颖)

  【廖赐贤】

  新手奶爸回家路

  地点:泉州安溪

  

  除夕夜,许多家庭已团圆相聚准备年夜饭,而我们一家三口还奔波在回家路上……

  春节放假前,因担心年幼的女儿第一次回老家过年会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吓到,我和妻子临时“抱佛脚”,买来婴儿降噪耳麦,用音箱播放各式各样的鞭炮声,让女儿提前适应。除夕夜,我们仨才安心踏上回家的路。

  在高速路上,绚烂的烟花不时在夜空中绽放,女儿看着烟花,在安全座椅上安然入睡。家里的父母已张罗了一桌年夜饭,不时打来电话询问,那种迫切想见儿孙的心情,哪怕隔着电话、隔着千山万水都能被轻易察觉。

  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情结,更是心灵上的归依。儿行千里,走不出父母永远的牵挂,不管多忙,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海西晨报记者 廖赐贤)

  【范玉华】

  柴火灶旁的时光

  地点:莆田涵江

  

  在外上班的日子,最想念爸爸用柴火灶煮的卤面。

  莆田人的饭桌上,卤面属于压轴菜,十分“大牌”。卤面需要用五花肉煸出荤油,再炒香葱姜蒜,这是其“灵魂”所在;蛏干、虾干、香菇干、蚕豆、鲜海蛎、鲜虾,爆香后加入热水,水开后把面均匀铺上,把鲜味儿吸足,卤面也就大功告成了。

  我和妹妹十分喜欢围在柴火灶旁,边帮忙添火,边看爸爸忙活着煮卤面,柴火烧得旺旺的,香味扑鼻。

  在灶台前的这半小时,我们总是和爸爸唠唠有趣的事儿,唠完了,面就熟了。(海西晨报记者 范玉华)

  【白若雪】

  祈愿一年好年景

  地点:漳州诏安

  我的老家在漳州诏安南门村,村里的关帝庙是十里八乡香火最旺的。每年最热闹的日子当数正月初五,因为这一天,其他村的、其他镇的,甚至隔壁省广东的善男信女都会过来拜拜,我也经常在这个日子遇到不少多年未见的返乡的同学。

  在老家,传说腊月二十四,神仙都会回到天庭去复命,向玉皇大帝述职,然后会在正月初四重新回到人间。所以正月初四傍晚,庙里的老人会举办仪式迎神,这一天又叫“神落天”。神明下来后,人们都会抢着尽早上香,跪拜,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好年景,财丁兴旺、事业发达、健康平安、家庭和美,所以,从正月初五凌晨开始,村里来祭拜的车辆便络绎不绝,这样的情况一般会持续到正月初六。(海西晨报记者 白若雪)

  【来源:海西晨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