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一圣地|中国龙神之乡下「磊石十八景」

  

  中国龙神之乡【磊石十八景】

  《磊石山志》记载:“况磊石滨临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赖龙神之呵护,磊石则为龙神之窟宅,礼隆禋祀,历被崇封,暨我国初荣颁匾额。猗欤休哉,似未可与境内之诸山同日而语也。”

  磊石山历来作为洞庭湖的中心地标,解读着北洞庭、南青草、重湖、南湖、潇湘、沅湘、汨罗等地理文化名典;在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屈原庙(磊石庙)、洞庭湖第一座洞庭庙(龙神庙),在此划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由此说明磊石山的文化源流悠长深厚。

  磊石山(实为熊山、洞庭山)是湖南最早的洞庭龙文化传播地。这儿有洞庭湖历史上第一座洞庭庙,留下了黄帝、舜帝、周穆王、楚怀王、秦始皇、汉武帝、赵宋先人等在此的民间传说,所以磊石山旧名万岁山,青龙山,五木山,实为帝王之山;黄帝南至于江所登的第一山“熊山”就是磊石山。磊石山也成为《荆州记》《湘中记》《水经注》等地理志中洞庭湖、青草湖、重湖、南湖的中心坐标,在《拾遗记》中此山被记为洞庭山,洞庭湖因洞庭山而名,成为唐代柳毅传书“湘水之滨”“洞庭之阴(南)”故事的龙洞背景地。成就了洞庭湖第一诗阴铿《宿青草湖》、洞庭湖第一词张志和《渔父》。最美宋词张孝祥的《过洞庭》。

  磊石洞庭庙自唐始被历代皇帝加封“洞庭湖神”等称号;磊石山也获“中流砥柱”等封号,成为湖南洞庭龙文化传播高地,中国端午龙舟源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皇帝敕封的屈原庙就是磊石昭灵庙。端午五彩丝系粽的传统来源于洞庭山神祠的传统,就从磊石山开始。

  相传黄帝在神鼎山铸鼎,鼎成后在磊石山乘龙升天,臣民在磊石山下呼喊万岁,称磊石山为万岁山,并在黄陵山立黄帝衣冠冢纪念黄帝,故而湘山更名为黄陵山;磊石山因黄帝铸鼎在此垒矿石,民众又称之为垒石山、累石山,相传屈原在此作《山鬼》,中有“石磊磊兮葛曼曼”之句,又更名磊石。后来相传柳毅从磊石山南的龙窝进入龙宫,成为铁面黑龙王,大家呼之龙寿万岁,故而磊石山又名龙寿山。宋代在此复建万岁寺纪念黄帝。

  磊石山自古为帝王、名士修仙之地,周穆王三次南巡带八骏马驻此,形成穆屯地名,穆溪春涨成为名胜;楚怀王居此作潇湘长命之乐,屈原隐居于此披香草,汉武帝修仙在此,向东掷下玉笥,变成玉笥山;八仙在此得道升天,留下棋盘山、水涨庙高、烂排港的传说。刘伯温到磊石山断龙脉,留下半升米凹的故事。

  磊石山上有屈原在此率兵出征、诵《国殇》、吟《哀郢》、《悲回风》、梦《山鬼》、宋玉《招魂》的故事流传;有杜甫《过洞庭》小石刻、有李白《洞庭赊月》、有岳飞的祭风台、墨庄、有张孝祥《磊石》《观月记》和《过洞庭》等众多故事流传。还有龙潭水、药师潭、万岁潭、屈家潭、洞庭庙、磊石钟亭、栖碧亭等众多故事发生。

  磊石山在屈原管理区西北角,位于洞庭湖东南方向,北距岳阳楼40公里,南距岳麓山80公里。上有五峰,号五木峰,曾有旧名万岁山、五木山;旧时全长约四公里(今存1.2公里),山体下部宽度一里多,像浮在水中的一条巨龙,孤峙于湘水洞庭之中。它北对君山岛,西对鹿角、琴棋望,南对青山岛,东与凤凰山(西南角旧名汨罗山)相对,中隔之水就是著名的汨罗江,与5公里处的屈原潭,成就了解读汨罗、汨罗江的地标,因此宋胡哲云:“两山对峙(磊石山、汨罗山),一水萦回,是谓汨罗。”

  杜甫《过洞庭》诗云磊石:“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堤)盘古木,迎棹舞神鸦。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杜甫《宿青草湖》“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则是解读洞庭湖来源的名句。他经过磊石山,到了河泊潭(汨罗山)屈原庙前,挥泪而成《祠南夕望》,留下“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千古绝唱。

  

  01、古迹寻踪

  磊石山作为古代洞庭、沅湘、汨罗、青草湖、南湖、重湖的地标,自然形成了众多的古文化遗迹。

  从历史文献看,有龙神庙、屈原庙、屈原故居、洞庭庙、万岁寺、武穆寺、连天楼、栖碧亭、磊石钟亭等等。这些地表建筑消失在历史之中,今天仅留遗址。

  《拾遗记.洞庭山》记:“后怀王好近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洞庭山就是磊石山,《山海经》记:“洞庭、荣余山神也。”说明洞庭是山不是湖。又记:“(湘水)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在《山海经》中今天的北洞庭就是“江渊”,磊石山北为江渊,东西南均为泽,地理形态一致。洞庭山离夫夫山(指华容望夫山南的天井山)东南一百二十里,与磊石山到天井山的距离一致。

  洞庭山就是磊石山,说明磊石屈原庙立于楚。故而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楚王马殷重修磊石屈原庙后,奏请梁太祖追封屈原为昭灵侯,《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年)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候(904 年),进封威显公。”此年马殷自己也被后梁封为楚王。宋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记》也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为殷捐金以重修,萧振磨松而作记。”《湘阴县图志》也记:“《昭灵侯庙记》实称开平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建。”

  磊石屈原庙,宋代至清代成为屈原行祠,乾隆初年毁。之后清代重修的洞庭庙内也奉屈原香火。

  

  根据历史记载,磊石山上先秦有龙神庙,屈原自沉后,建磊石屈原庙,唐代改龙神庙为洞庭庙,宋代改洞庭庙为万岁寺,洞庭庙迁凤凰山东金沙洲。明代复建洞庭庙,此庙一直到长沙大会战,毁于日本鬼子炮火之中。磊石洞庭庙历代被皇帝敕封,是洞庭湖第一座洞庭庙。历史至少3000年。

  洞庭春涨接烟芜,磊石平浮岛屿孤。

  暮雨归帆过北渚,断云古戍是南湖。

  屈潭鼓枻歌悲咽,湘浦扬舲梦有无。

  一候停云赋招隐,扁舟仍喜故人俱。

  ——清郭嵩焘《磊石山》

  为什么郭嵩焘将磊石山写为浮岛呢?

  传说冬季滩干水浅,磊石洞庭庙基离水不过几尺高的距离;而到春夏之间,西水与汨罗江山洪齐来,湖水上涨一丈多甚至几丈;而正是这个时候,人们却发现洞庭庙随着洪水上涨而上涨,像浮游在水中的船一样。因此《拾遗记》将之记为:“洞庭山浮于水上。”

  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水涨山高”的故事。

  传说东海龙王在春夏巡查洞庭时,发现洞庭湖磊石山周边三江口,风高浪急,浊浪滔天,洞庭翻流水在此旋转出一串串的大漩涡;小船在旋涡内打转转,大船往往被旋涡冲翻;弄得磊石港无船敢靠近。黄帝、舜帝、秦始皇等帝王南巡时也多次在此阻风。于是龙王封柳毅为洞庭王爷,成为洞庭龙王,建洞庭庙以镇兴风作浪的水妖。

  当柳毅来到庙前,站在庙基上,踮脚就能踩水;他四下一望,湖浪白雪一样茫茫,巨浪不时泊击磊石山,一阵呼啸的西北风吹来将山上的树木都吹折了,更大的风浪向磊石山涌来。柳毅大惊失色,这庙不马上就要被湖水淹没了吗!这儿哪是他的容身之地呢?

  龙王看他惊慌失措的样子,哈哈一笑说:“我交代山神土地老爷了,放心吧,整座磊石山都会水涨山涨,滔天洪水也淹不了你的庙。”

  后来洞庭庙真的从来没被水淹过,那条穆溪也随着水落而落,水涨而涨,而成为古湘阴县一大名胜景观地,名《穆溪春涨》。

  据传,岳飞曾在磊石山手书“墨庄”二字,后世将其制成石刻。《湘阴县图志》记:宋岳飞“墨庄”二字石刻。在垒(磊)石山洞庭庙。道光十年,巡抚康绍镛檄建武穆祠于垒(磊)石山洞庭庙,左以所藏岳武穆书“墨庄”二字石刻刊之祠壁,知县陈晋恩监修,祠旋毁,移石刻于洞庭庙。同治七年重建武穆祠,石刻亦未移也。

  清黄湘玉诗云:“不见洞庭水,来登磊石山。谁云八百里,却在举顾间。”

  清道光元年(1821年),县令徐宏来湘阴上任,船近磊石时,夜幕已临,大水茫茫,东西莫辨。站在船上的徐宏,深感磊石山顶没有航标还真的不行。

  到任后,他就召集县境富户、乡士,商讨在磊石后山设立航标的方案,动员大家捐资修建。

  河市黄姓方村老人带头,修建了此亭。

  自此每天黄昏,晚上过往船只就能看到灯光、听到钟声。即使天气恶劣,因为守亭人以钟柄系足撞击,半夜钟声也不会停息。黄家的义举,得到船民们的交口赞誉。

  至清末,方村老人之孙黄世珊又对钟亭全面修缮了一次。

  长沙大会战后,日寇四次犯湘,盘踞磊石山头,将钟亭摧毁。1945年光复后,又由方村老人之玄孙黄慈甫捐水田二担,将钟亭再度整修。后来由于湖面缩小,陆路交通发达,航运开始衰落,已无导航价值,钟亭荒废,围垦农场时全部清除。

  钟亭已消失,但记录着磊石山远古及近代的港口和船运历史,对我们了解汨罗江屈原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传说远古时候并没有磊石山,是黄帝登熊湘,完成南方一统大局后,就叫人在汨罗神鼎山上铸鼎。

  矿石全部经过凤凰台转运到神鼎山。凤凰台这儿正是黄帝转运矿石之处,黄帝就少不了跟此地民众打交道。乡民看到黄帝就跟他反映,此处龙窝有一条蛟龙在此地经常作恶,要不吞食渔民,要不掀起狂风巨浪,还弄得年年洪水滔天,此地已经民不聊生。

  黄帝一听,这还得了。于是命令士兵将矿石堆放到龙窝中,以压住蛟龙。

  但蛟龙过于狡猾,这儿堆起,那儿又钻去一个洞来。

  黄帝只好命令前来朝拜应和律吕的凤凰前往天庭到玉帝那儿借赶山鞭(此故事后被乡民传为秦始皇借鞭,实误)。

  凤凰把赶山鞭借来后,黄帝就挥舞着它,从昆仑山上赶来了一座小山,压到了龙窝之中。

  一座八里多长、两里多宽、高达100米的无名石头山就落在了凤凰台西的洞庭湖里;为了有效压住蛟龙,黄帝还在山上打下五根木头,从头到尾钉住蛟龙之头。后来,五根木头变成了磊石山的五木峰。

  此山垒起来后,不但压住了作恶的蛟龙,还有效地挡住了西来的洞庭风浪,凤凰台从此再不受洪水的侵蚀,凤凰山也变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

  民间传说黄帝在磊石山运矿石到神鼎山(今在汨罗)炼铜铸鼎,鼎成后将鼎运至磊石山天心湖龙穴祭龙,从洞庭湖中飞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锐眼、银色,吓坏了黄帝身边的仆从。金龙见到黄帝说:“你为百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表彰你的功绩,天帝特让我接你上天庭任职。”黄帝便跨上了龙背,大臣也一拥而上,黄龙却扭动身躯,把他们都摔了下来。金龙载着黄帝飞上天空,消失在云雾中。

  一位大臣感叹:“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物,才可升天,我们哪有资格呢?”

  臣民就跪在无名山下大声呼喊“万岁”,因之无名山首先就称为了万岁山,并在此立起小招堤,建万岁庙纪念黄帝。

  后来此山又叫累石山、垒石山,均纪念黄帝在此转运铸鼎矿石而名。

  屈原在此写《山鬼》,篇中有“石磊磊”之句,最后《水经注》定名磊石山。可见万岁山、磊石山,均为纪念黄帝在此铸鼎转运矿石、乘龙升天之事。

  磊石山龙穴之地所以也被后人叫成了“鼎湖”。

  

  《湘阴县图志》记:磊石山有祭风台。相传为楚水师战事出发前的祭风处。宋代时岳飞洞庭湖大战开始前,也在此台祭风,平定扬幺。

  相传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攻陷楚国国都郢城,烧毁其先王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潜江东北),襄王在败后,向东北方溃逃陈城(淮阳)被迫迁都于此自保。

  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区战败郢、鄢之都城,有功,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身居罗子国磊石山、玉笥山上的屈原,从大批逃难到湘的贵族嘴中,获知了大片楚土和郢都攻陷的消息。

  悲痛至极的屈原写下《国殇》,在磊石山祭风台上悲歌祭祀死难的将士。 后大家又把祭风台称为国殇台。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在此吟《国殇》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历史的长空。

  

  磊石山自古有万岁山、龙寿山之称,传说是黄帝所登之熊山,在此完成南方统一大业,并在此铸鼎而后乘龙升天。因此周穆王三次南巡都亲临此山,留下穆屯地名传说。楚怀王亲临此地作潇湘之乐,以求长命百岁;屈原曾经也隐居在此居住二十年,留下山鬼传说。汉武帝亲临此山求仙得道,掷玉笥将凤凰山变成玉笥山。有诗云:“霸王忽欲求长生,磊石湖上为蓬瀛。尽种琼芝与瑶草,氤氲花药春冥冥。”柳毅传书在磊石龙洞进入龙宫,故而此地又是洞庭龙王所居之地,这座山就笼罩着一山的王气。

  据《乾隆湘阴县志》记载,明初,诚意伯刘伯温带兵五千巡视湖南,在磊石山安营扎寨,晚上夜观天象,早晨察看地形,发现此山霸气东来,王气十足,而龙脉正在东北一角。这儿原来是磊石山的北坡,其脉长达近四十多里,因此县志中都将磊石山地距记为县北一百二十里,实际上今天磊石山位于县北八十里;找准了龙脉,刘伯温担心此地有皇帝再现,而断了朱元璋的皇帝梦,吃过早饭后,便命令五千将士,凿断了东北来脉,让其与白塘湖相通,并可通舟楫,彻底断其气息,让磊石山头成了孤岛,而失去众山相助的力量,这个断口后来就名之半升米凹。

  1958年围垦屈原农场后,半升米凹被炸得更宽,成了新汨罗江入湖河道。

  

  在磊石山顶正中最高处有一块2平方米的石坪,其石坪上布满了棋盘一样的纹路,70年代很多人亲眼所见。形状的确如棋盘方格。这石坪就是传说中八仙下棋的地方。在磊石山五木峰的第二个山头,如今称为磊石山棋盘岭。

  传说八仙经常在磊石山修道或游玩。

  铁拐李山上采药,装入宝葫芦练仙药;汉钟离盘坐修道,把五木峰扇出青、黄、黑、白、赤五条龙,变化无穷;韩湘子吹紫金箫让石头山万物滋生;张果老渔鼓道情与过往渔民渔歌互答;何仙姑点化山下莲湖开满莲花;曹国舅手持笏板唱曲作画;蓝采和用花篮驱除邪灵;吕洞宾挥舞三尺青锋长剑练剑功。

  汉钟离、张果老棋瘾大,可连下几天几夜不休眠。吕洞宾喜欢喝酒,常常喝醉,东倒西歪。酒醒后,就会说故事。因此磊石山上歌声、笑声一片。

  传说有一年有个居住在玉笥山的药师(有说排客)一早撑木排到湖州采药,经磊石山时遇风浪,无法进湖。只能将竹排停放龙神庙前,登上山顶。正好遇到汉钟离和张果老在下棋,药师也是棋迷,平日就喜欢跟病人下棋,便坐在旁边观看,遇有妙棋就喝彩、击掌。张果老给他一粒豆大的丸子,叫他服下,说:“丸子可保十二个初一不饿。”

  药师看棋入迷,不知多久,风浪平息;想起自己还要采药,便辞别众仙下山。当他来到龙神庙停排的地方时,木排已经无影无踪。

  遇一位白发苍苍老者,便问他可否看到?老者哈哈大笑,说:“听我爷爷说,一百多年前,有位药师停排于此,忽然人不见了,直到木排都腐烂了,仍然不见人影回来。这儿都叫成了烂材港,也叫药师潭了。”

  药师满腹狐疑,回到玉笥山询问,自己的第五代孙都两鬓如霜了。他屈指一算,采药放排已过百多年了。

  于是药师自题一诗自嘲,曰:“凡人不识仙,看棋才几天;洞庭方几日,世上已百年。”

  有诗云:“霸王忽欲求长生,磊石湖上为蓬瀛。尽种琼芝与瑶草,氤氲花药春冥冥。”

  另一版本是一排客撑排到此,听到山上笑声,于是跑到山上看热闹。正好看到仙人在下棋,于是站在旁边观看。

  不知看了多久,天色已晚,这时吕洞宾问他,“你看看山上有几个人呢?”排客想也没想就说:“八个”。他的话音刚落,八仙就飞天而起,消失不见。

  回到家中跟老婆说起此事。老婆却哈哈大笑,说你真的是蠢得死啊。明明山上加你九个人,你却说是八个。好在你说的是八个,不然你成仙了我怎么办?

  排客却后悔不已,他天天撑排到磊石山下,希望再见到八仙,可是一直到他人死排烂都无缘再见。

  乡人笑他:“世上只有排客痴,九人漏己少一仙。”(据民间传说整理)

  

  穆溪是洞庭庙西山坡的一条小溪流。

  传说一年春天周穆王南巡到磊石山,把八骏马放在山脚伏马坡后,就登上了山顶。

  暖和的太阳光下,他极目洞庭,被美景所吸引,当他陶醉在美景的时候,天却无由头地乌黑起来,乱云翻滚,大风四起,暴雨倾盆,巨浪滔天,洞庭水直往上涨。

  八骏马在山下嘶鸣,原来上涨的春水把马蹄淹没了。

  穆王一看,叫声不好。他猛然记起,他到此山忘记先祭拜龙神庙了,他赶忙下山祭拜龙神。

  说来也怪,他一出庙,风停雨住,太阳又出来了。八骏马的脚下干干净净的,看不到一丝水渍,像是整个山在水中浮起来了。

  他回头看看下山的路,一条清亮的小溪从山顶直流向八骏马面前的石坑,淡淡的香气传来,八匝马头都伸向石坑喝起水来。

  后来人们发现磊石山无论水涨水落,伏马坡从此就无水淹过,那条小溪也从未干涸。于是将小溪名了穆溪,就有了穆溪春涨的故事。

  明诗人李冕到此写下《浪淘沙.穆溪春涨》:“细雨一江横。两岸啼莺。桥头夜听泊船声。客去题残秋后句,倏忽春成。蚕长麦云平。雨止初晴,野花无王一时生,独上江亭追往事,坐数残更。”

  

  传说远古的时候,磊石山龙窝龙神庙东有个龙潭,其水清澈晶莹、无色而甘甜。

  《大清一统志-清-和珅卷》一百三十二卷记:“洞庭龙王庙在湘阴县北磊石山,汉建。宋真德秀有祭龙神文。庙下有龙潭,其水清澈,四时旱潦未尝盈涸,按之图志以为昔尝见龙浮水数十丈,后人铸铜筒泄水入城而汇于湘,筒水涌至则必雨,岁旱或坛而祷焉,五代晋时有王真人锡者以桂阳牙校至长沙,适值大疫乃入息山取。潭水和药以施病者全活甚众,则兹山之潭有龙居之久矣。”

  此龙潭,水虽不大,但一年四季常流不断。周边的渔民常在炎热的夏天到绿荫掩映的潭边饮水、乘凉或用潭水来煮饭。

  说来奇怪,这潭水虽然无色无味,但用它煮出的饭,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饭也柔软酥松、滑润、香甜可口,比洞庭水煮的饭好吃多了。所以经常有人在此老远来担水。大家认为磊石龙潭水是圣水,饮了龙潭水能逢凶化吉,病人吃了能治病,无生育能力的吃了能得子得福。

  民间传说这个龙潭水,是因为屈原大夫神像在龙神庙中,是屈原大夫在保佑本地民众,才让龙潭水喝得香甜,饮得无病无灾。

  1958年围垦农场,白塘大队就在山下挖出了一节铜筒,证明《一统志》所记不虚。

  据黄水平言,后来有人在龙潭处挖了一处深井,供磊石电排的工作人员生活之用;这口井的井水平时水质清洌,甘甜可口,但在井口周边长上了白色的苔藓,1989年上级检查工作,站长看到白色的苔藓就叫人铲了。铲后井水却变成了混黄色的水,大家不知何由。老人言,那是龙涎变的,不是普通的苔藓。龙涎消失,这井就不能用了。

  看来那龙潭水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了。

  

  自古洞庭秋月的最佳观赏地点一是磊石山,二是岳阳楼。洞庭秋月在岳阳楼的名气比磊石山盛。是因为我们有眼不识磊石山罢了。

  磊石山是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地方,说明它是熊山。因为先秦时代并无洞庭湖名,北洞庭《山海经》名为江渊,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均将湘水入岳阳县境指称为入江之地。《鄂君舟节》也称北洞庭为“上江”就是南江,长江水进入岳阳就成了江渊。

  故而《拾遗记》直接将洞庭山落在屈原沉江的地方。《山海经》也说明湘水从洞庭山下入江,称此地为东南西泽,跟磊石山地理特征十分吻合。加上它距离夫夫山(天井山)东南一百二十里,充分说明洞庭山就是磊石山。

  磊石山旧有东西两条山脉,两条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庭院,汨罗口称之为龙窝、龙潭;历代屈原磊石庙、洞庭龙神庙、洞庭庙、万岁寺就建在这个庭院之内,两山外形如熊耳。

  洞庭山就是磊石山,是南北洞庭的中心地标,所以在此观洞庭秋月就另有一番风味。

  李白到此观洞庭秋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因为大家不知道南湖就是洞庭南湖,都将南湖搞到了今天岳阳的南湖,唐代的邕湖,犯下的是文化常识的错误。所以李白的这首洞庭秋月,是磊石山洞庭秋月的代表。

  最著名的洞庭秋月诗,数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大家说青螺指君山,实际上从山的形态上看,磊石山则更象青螺。刘禹锡的确是写洞庭秋月的高手,《洞庭秋月行》云:“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镕金。”此句写得相当美妙。

  有眼识得磊石洞庭秋月之妙的诗人是张孝祥。

  在屈原居住、自沉殉国的汨罗渊的特定环境中,张孝祥不但在凤凰山(金沙堆)写下了《观月记》,还留下了祭屈原、祭洞庭君的众多诗文。而他在此写的洞庭秋月诗《过洞庭》,就被后世誉为洞庭最美宋词。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湖青草湖的交结点在磊石山,磊石山周边的大水体是屈原笔下的“浩浩沅湘”,夏秋之时,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一体,中间的大多数草洲,没入水中,所以“玉鉴琼田三万顷”,创造了一个“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秋月背景。借屈原的汨罗,书写自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心境,再借屈原的《渔父》展示自己“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豪放之情。

  明嘉靖《湘阴县图志》记《穆屯八景》为:“岳庙晓钟 穆溪春涨 大陂秋月 断岳明岚 将军谯歌 阳陵龙种 龙滩牧笛 魏港渔罾”

  《大陂秋月》正是指磊石山北的大陂,说明洞庭秋月地也在磊石山。

  明诗人李冕《浪淘沙 大陂秋月》诗云:

  良夜月婵娟。

  又值秋圆。

  波光荡漾水如天。

  分得洞庭秋半色,风物堪怜。

  乘醉便逃禅。

  万虑俱捐。

  平生对月几多年。

  只恐月华人易老,欲见无缘。

  

  磊石山一山连三江一湖,而此三江均为文化名江:汨罗江、湘江、沅江,一湖就是洞庭湖。

  “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这是磊石山旧时的景观。

  磊石山自古就是湘水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是史册中楚国湘水中的第一个交通驿站,有“春秋之罗汭”之称;是秦取五渚之地,历史上是洞庭湖中的军事要地;渔歌云:“长沙一去望铜官,青竺、营田磊石山,鹿角城陵矶下水,亚南毛埠石头滩。嘉鱼牌州京口驿,黄鹤楼中吹玉笛。”历史上曾在此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岳飞“洞庭之战”此处就是主战场之一,留下了“祭风台”“墨庄”等名胜古迹;长沙大会战时,磊石山是守军炮台阵地,今有磊石哨所留存。

  磊石山是观八百里洞庭一个最佳的观测点。

  清代黄湘玉诗云:“不见洞庭水,来登磊石山。谁云八百里,却在举顾间。”

  李白到此诗云:“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张孝祥到磊石云:“秋光净洗八百里,亭午投君庙前泊。”葛长庚云:“独上君山,渺观磊石,八百里清波漾巨区。”

  站在磊石山上向西而望,我们可以看到沅江湘江历历在目,作为九水汇聚之地、浩浩沅湘相会之地,自有浩淼的水波撞击我们的视线;有风浪而起之时洞庭雪浪,也会诗意你的空间;向北而望,洞庭波波兮木叶下,只有站在磊石山上才能理解屈原《楚辞》中的许多描绘。

  如:“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如“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如“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淩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

  这些都是屈原在磊石山所见到的水景,进入了他的创作之中。

  

  磊石山自古是交通驿站,湘江洞庭最佳水道,今天依然如此。推山咀港正在湘江水道之中。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湘江入湖的航船和货船在湖中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明叶子奇《过磊石》诗云:“洞庭五月凉气多,轻风卷浪生微涡。小船挂帆不荡桨,后船来和前船歌。月白船头大鱼出,天青水底悬星河。千里故人不在眼,有酒欲饮将如何。”

  

  明诗人孙一元云:“洞庭落日黄,虹气映林薄。远水插山根,断厓倾云脚。”清诗人汤右曾云:“九疑清猿怨遥夜,洞庭落日浮孤篷。汉女幽兰冉冉翠,楚妃泪竹斑斑红。”

  因为磊石山自古有龙神庙、磊石屈原庙、洞庭庙,是洞庭龙文化、水神文化发源之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所以夕阳西下、潇湘夜雨之时容易涌动文人墨客哀思和愁肠。

  但今天站在磊石山上,可以观看和拍摄风情不一的落日图景,或黄或红或白的落日,在大洲的青萃之中,芦苇的白絮中,看飞鸟掠过,听航船笛鸣,听波涛哗响,都不失为一种记心情放开的美景。

  当然如果你想起这儿的湘妃、屈原、柳毅,或者想起黄帝在此张乐洞庭之野,凤凰飞翔,心情有可能是另一种感悟。

  

  磊石山自古四面环水,浮在洞庭湖中。海拔高程90.8米,是洞庭湖中唯一一座石头山,自然景观上古时在此可尽揽“潇湘八景”。“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这些感觉在此也会油然而生。

  在古代在磊石山上看沉沙落雁是件也稀松平常的事情。

  磊石山东西南边均有草洲。今天东古湖的天鹅景观其实在围垦农场后的前几年还经常见到,难见这样景观的时代是70年代之后,工业污水横流,导致生态破坏,天使们就不光临这片诗意的土地了。现在通过“洞庭清波”,这样的生态和景观再次浮现我们的眼前。

  这片土地上看到最早有鸟的诗是陈朝阴铿《渡青草湖诗》:“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沅水带着桃花、湘水带着杜若来到磊石山下,鸟儿是与人和谐相处的,它们落在桅杆上,也许还会跟人对上两句诗来。

  张说青草湖诗:“适临青草湖,再变黄莺曲。”他到了磊石山这个地方,听到了黄莺鸟的啼叫。杜甫到磊石山,看到“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以为湖雁是他到此了,就要回北方去了。顾况到此说:“青草湖边日色低,黄茅嶂里鹧鸪啼。”郑谷在黄陵庙写了一首引领晚唐风骚的《鹧鸪》的诗,看来此地的鹧鸪有着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殊灵性。

  的确青草湖的鸟儿不但有灵性,还气势与众不同。“冲波棹子橛头船,青草湖中欲暮天。看白鸟,下长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到呼啸而过的天鹅白鸟群的阵容,是多么的宠大。

  

  西大堤一线,护浪柳丛生。柳丝垂入碧水之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上午穿行垂柳之下,看太阳的斑点闪烁在自己的身上,也许和着绿草的气味,点亮一抹诗意;下午透过垂柳的缝隙看夕阳也会形成水天相接的感觉。

  垂柳的另一边,草色青青,鱼游镜湖,霜清水落,芦苇苍苍。群鸟于此,或饮或啄,或鸣或翔,云飞水宿,不亦乐乎。

  因此磊石山、西大堤成为今天的摄影美拍、绘画写生的绝佳之地。洞庭夕照、楚江分流、江湖雪浪、洞庭翻流、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护浪绿柳、湿地渔歌、平沙落雁、长河落日、水天一色、万鸟翔云、万里芦荡、千里稻花、沧浪渔歌、潇湘晨雾、晚霞熔金等景观,都会象个魔术师,变幻着角色,打开你“梦里水乡”的诗意浪漫。

  春天在此看花色湿地、打芦笋,端午在此摘艾叶、蓠蒿、粽叶,夏天在此观洞庭海,秋天在此观荷花、享月,冬天在此看鸟景;同时19公里堤岸成天然的垂钓台,也是假日休闲的好地方。

  

  青港,旧名为青草港,此处曾经有一处高丘,大堤横此而过。围垦农场后,此处一直是防讯指挥中心,有青港电排,是堤防会的驻地。是农垦人的农垦记忆。1996年洪水漫过青港堤,加筑子堤一米多高,留下了屈原农垦人防汛历程最惊心动魄的记忆。

  青港也是一处观洞庭、沅湘的好场所,此处水面辽阔,护浪柳密集,如果坐上游船,会有一种入海的感觉。

  

  琴棋望,原名琴岐,形如古琴因名。传说是二妃与舜帝分开后,就居住在磊石山这座洞庭山上,在此天天盼望舜帝归来,并抚琴弹奏思念曲,可等来等去等到的是舜帝驾崩的消息,她们在琴岐哭得死去活来,泪斑落在此地的竹子上,就长成了斑竹。她们划船奔向九嶷山时,因悲痛过度,过营田黄陵山时,船遇风浪打翻,于是双双沉溺。后人为纪念二妃盼望舜帝归来一事,改琴歧为琴棋望。

  唐末宋初宋白《黄陵二妃庙》诗云:“重瞳天子狩南荒,二女音容已渺茫。静听瑶琴当皓月,再闻珠泪洒幽篁。松愁老鹤清无梦,水映疏萤冷放光。一夜辽辽千古意,香魂依约绕潇湘。”清·梁佩兰《湘妃》诗云:“水阔潇湘见二妃,江空露下少人知。数声木叶落深处,一望渚烟迷到时。太息雅琴成绝调,并弹瑶瑟寄相思。就中要眇情何限,只是含颦对九嶷。”

  据说琴棋望又名金鸡望,跟屈原女儿女媭有关。汨罗江畔传说女媭是屈原的女儿,是屈原流放汨罗时在身边的亲人。关于她的故事有:“望爷墩上望爷归”、“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绣花墩上描父容”、“剪刀池畔殉父情”等等,虽然反映的是屈原与女媭父女情深,但实际折射出了后人对于屈原的无限爱戴,借女媭之口表众人想念屈原之情。

  相传,屈原投江后,女媭闻言,沿汨罗江寻找打捞。再顺沉沙港寻至湘水之滨琴棋望,仍不见父亲屈原尸体,悲痛中掷一金钗于河中,以祭河神,求其帮助打捞父亲尸体,所以又名金鸡望。

  

  磊石山下还有一奇特有景观,就是洞庭漩涡。

  中央电视台曾经来此科考屈原尸体为什么会倒流三十里,发现了汨罗江有众多的地下岩洞,形成了处处暗河。因为他们不懂屈原其实是沉的磊石山下的汨罗渊,故而没有发现磊石山下的漩涡。

  其实磊石山地下岩洞众多,有“龙窝”之称,导致回旋翻流水众多。唐蒋冽《经埋轮地》诗云:“汨罗有翻浪,恐是嫌屈原。”翻浪指的是磊石山下的漩涡之水;明王鏊记:“怀襄之世,湖波震荡,非是山(磊石山)为之砥柱,镇之绕之,则奔激暴啮。湖东之地(指屈原区境),其为沼乎。”晁公愬《暑赋》云:“龙渊金堤,汨罗潇湘。澒洞浩瀰,周数千里。蛟龙郁怒,水涌波起。山谷震动,草木尽靡。观者凛然,发立胆悸。则王人亦欲游此耶。”

  这种景观当然只能在端午水来临之季观察得到。

  

  磊石周边旧称穆屯,《湘阴县图志》记载:古迹有穆屯,旧志:“穆王南巡驻駜于此。”高文海诗有“八骏瑶池去却还”之句。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大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牺。”《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八骏之乘,以饮于枝诗之中,积石之南河。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相传周穆王 (姬满) 御八匹骏马,驾车周游天下,曾西至瑶池会见西王母。后以此典指称骏马; 以“西征瑶池”等指君王游猎。

  据相关史料表明中原对“南蛮”湖南的征服,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磊石山江南堤修建时就发现了比较多的商周文物。周昭王就曾经三次出征湖南,最后一次(公元前977年),死于荆蛮之昭潭“南巡不返”。

  周穆王继任,先后两次南下征伐,终让荆蛮再次臣服,穆王三十七年,“荆人来贡”。这样才有了穆王与磊石山的关联。

  磊石山、凤凰山北叫穆屯(今屈原磊石、凤凰、汨罗白塘、磊石);磊石山南有个地名叫伏马坡,就是穆王八骏马休息食料之处,后传为屈原、岳飞的盘马处。

  屈原在此作《离骚》其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来自穆王驾八马的联想。

  因为穆王,形成了明代磊石《穆屯八景》。

  中国文化第一圣地|屈原区罗氏寻根之乡「河市十八景」

  中国文化第一圣地|屈原沉江地屈原区汨罗江「屈原潭二十八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