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方式”培养“创新人才”,他们做到了!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始终是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创新人才是中国升级为创新型强国的关键。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人才“供给库”,对于学生创新视野的培养,需要解决“谁来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

  

  图片来源:?千库网

  只有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才能不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有效助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真正打造高校教学创新标杆。

  以赛促教,以赛提质。在日前颁布的浙江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

  管院在教学创新方面做了很多举措、取得很多成就。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两个案例,一起来看管院两位老师是如何带领课程团队,以“创新”精神走在教学模式前端的!

  

  获奖教师:郑刚

  浙江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企业、个人在当前变革时代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要掌握有效的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技能。

  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自主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的类型与趋势、设计思考方法论以及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开放式创新、新产品开发管理的流程、如何打造创新型组织等。”

  代表课程《创新管理》

  在《创新管理》课程中,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能够让理论转化为更好的实践?成为了老师们的优先思考的问题。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探索出虚实融合、思创融合、产学融合的“三融合”教学创新模式。,培养了“懂理论”、“会实操”、“能实践”的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这门课程有何创新之处?

  《创新管理》课程可谓是一个“大创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模式、再到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方面,课程团队都加入了创意“小心思”。

  1

  课程目标创新

  通过课程团队老师的不断调试,最终确定了课程的创新目标,即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课程找着重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创新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创新

  上过这门课的同学都反馈,课程的内容真的是太丰富啦!课程团队基于设计思维方法论,打破了传统创新管理课程按照创新管理知识体系,按照“3W”方向完成内容的重新设计。

  3W指的是“Why:为什么要学创新管理”、“What:什么是创新、自主创新、创新的类型与趋势”、“How: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开放式创新、新产品开发管理的流程、如何打造创新型组织”。

  3

  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课程团队老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教学策略,基本知识线上看为主,线下提问和布置任务来考察,例如要求自学商业模式创新章节,线下分组汇报和点评。

  线下进行新产品开发创意的实地调研访谈、小组汇报、棉花糖挑战游戏、专家讲座等形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

  

  《创新管理》课堂

  4

  教学情境创新

  在教学情境上,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中课程的团队作业主要依托浙大校园内各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成果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去拜访相关机构和老师,挖掘新产品创意、点子。

  最终考核也模拟创新创业大赛实战形式,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体会到亲身参与的成就感。

  此外,个人作业结合学生亲自体验,找出身边某具体场景或某项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程所学的服务创新五角星模型和顾客体验旅程图、设计思维等方法工具,提出几条具体改进、创新意见。

  什么是“三融合”互动式教学?

  在这门课程中,教学改革的创新特色被归纳为“三融合”模式,课程团队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1

  虚实融合:提升高阶性和创新性

  课程不仅包含线上线下模式、还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虚实融合,体现了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性与时代性,强调创新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课程期间结合创新点子秀团队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至少实地调研一个实验室或研究机构,或一个企事业组织,了解创新管理的痛点和难点,挖掘创新机会和点子。

  2

  思创融合: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

  思政与教育一同前行,《创新管理》入选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本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课程思政与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建设特色。

  3

  产学融合:突出问题和实践应用导向

  课程最终的团队作业考核是以新产品创新点子秀Demo day形式,邀请3-4位杭州本地一线投资人或创业者嘉宾来点评和打分。同学们纷纷反应这种形式的仪式感和参与感十足。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课程作业的实战性和解决实际问题导向,批量产生的原创性新产品创新点子,可以与同学们课后的互联网+、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结合起来,效果非常理想。

  上完这门课,同学想说...

  

  学生代表:宋璐瑶

  “我在《创新管理》课程里给郑老师做过一学期课代表,我觉得我们课程最大的特色是灵活机动。作为一门通识课,教材和spoc课程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学分的价值。也就是说在郑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拓展学习的空间。

  除了课外学习的灵活机动,我认为是创新管理是一个有效的课堂。郑老师的讲解往往和游戏、创新模拟相结合,能够牢牢抓住我们的眼球。在课堂最后一节课上甚至邀请到了非常有名的投资人为我们每组的产品提出意见。我觉得在郑老师眼里,我们不只是通识课的学生,是真正有创新潜力的未来人才。”

  

  获奖教师:王颂

  浙江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通过平台构建为学生链接本土和国际优秀企业资源,为市场输送优秀创业项目,打通多重课堂,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课程创新成果支持在创业类课程中可复制,并通过实践指引得到有效转化。”

  代表课程《创业管理》

  通过不断地创新摸索,这门课程融合了“以人为本”、“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关键教育理念。

  课程融合创新驱动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了“知行融合”的课程育人目标,建设了“商学+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并基于此提出了“案例教学+体验模拟+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门课程是如何缓解教学中存在的“走马观花”、“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三大痛点的?

  融合创新实践

  基于创业的创业,是现代商科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课程团队重点关注新企业的创立过程,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这条主线,由“学习”和“实践”两个环节构成。

  其中,学习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讲授、文献阅读、案例讨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实践环节行动学习、团队展示、嘉宾分享等形式。

  

  创业管理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1

  优化“知行融合”的课程育人目标

  《创业管理》课程非常注重提升创业管理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将创业学科方法论与科学实践精神的培养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团队老师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创业过程的本质,通过种子项目运营、企业调查、文献阅读、头脑风暴和团队展示等环节,在行动层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2

  搭建“商学+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为了帮助学生对接国际资源,培养国际视野,团队搭建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性平台——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该平台面向全校开展以“基于创新的创业”为特色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资源,培养提升浙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项目内容包括参与硅谷实习单位的相关实践任务、考察硅谷著名高校和企业,例如,斯坦福大学、谷歌、苹果、脸书等;聆听硅谷专业讲座,获悉创新创业发展新趋势、向硅谷投资人及资深创业者展示自己的创业想法并获得深度指导等。

  3

  “案例教学+体验模拟+行动学习”

  在王颂老师的带领下,课程团队提出“案例教学+体验模拟+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针对性解决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教学中,采用深入式案例的模式,通过实践案例串联创业管理理论知识;设置情境化体验模拟的环节,为学生的市场实践提供启动资金;提供多元化行动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与国内外创业者、创业企业和创业孵化器的交流渠道。

  创新教学模式如何实现?

  《创业管理》课程提出“案例教学+体验模拟+行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实践+切磋”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实践,加之彼此切磋交流,螺旋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1

  深入式案例教学

  针对课程中“重诠释而轻反思”所导致的问题,课程创新性地将知识点与丰富的创业案例融合,并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将案例经验理论化。

  一方面,课堂的每一讲内容均设有教学案例,汇聚全球创业资讯,另一方面,每节课后设置了案例思考题,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反思并强化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

  2

  情境化体验模拟

  针对另一个教学痛点——“纸上谈兵”,《创业管理》课程首创“种子基金”实践项目。

  什么是“种子基金”?

  在“种子基金”实践项目中,每个创业小组获得1000元种子基金,小组识别一个创业机会,并争取在8周时间内,利用启动基金获得盈利。

  八周后,每个小组汇报进展和资金池数量,归还剩余本金,而盈利部分归小组成员自行分配,亏损部分由老师承担。通过情境化模拟与市场化体验,力图引导学生做中学,在实践中体悟创业过程,提升创业能力。

  

  融合创新课堂之种子基金(2019级学生团队作品)

  3

  多元化行动学习

  针对教学痛点“空中楼阁”问题,课程团队在三个方面优化了课程环节的设计,提升行动学习浓度,打造融合创新课堂。

  首先,邀请嘉宾分享创业经验。向学生提供与实践的沟通渠道,在与创业者的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对实际案例进行动态反思,深入了解不同产业创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加快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

  

  融合创新课堂之创业嘉宾分享

  其次,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前往梦想小镇、硅谷等游学。新增课外行动主线,设置走出教室的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观察实践现象,洞察实践问题,并结合课堂所学思考理论原理与解决方案。

  依托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平台,团队每年在课程教学中选拔优秀学生赴硅谷实习两个月,培养学生的全球战略视野与创业思维。

  

  融合创新课堂之硅谷游学(2016-2019年)

  此外,课程团队还设计了“商业计划路演”这一创新模式,并邀请投资人现场点评。课程安排学生还原创业实践过程,包括组建团队、识别创业机会、设计商业计划等环节,最终提供创业路演的平台,供不同学生团队间切磋学习。

  上完这门课,同学想说...

  

  学生代表:张涵茹

  “创业管理是最符合我个人对大学认知的一门课程。在王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体验了从组建创业团队到识别创业机会,再到设计商业模式和深入市场实践的全过程。

  尤其在完成“种子基金”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我真实的体验了创意思维碰撞的兴奋感,领悟了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浙大管院坚持教学模式创新,

  走在教育创新浪潮前头。

  无论是教学模式,

  还是课程设计,

  又或者是育人目标,

  管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彰显高校教育的使命担当!

  编辑:王婧莼

  素材来源:郑刚、王颂

  审核: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