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名嘴赵普发文言文新书,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呼吁“元素赋能”

  5月25日,前央视名嘴赵普现身东亿美术馆,以“文心·匠心”为题,为其新书《掇珍集》举行发布会。该书将他创作的十篇文言短文集结成册,聚焦于当代艺术、传统匠人以及艺术收藏家的故事,以展现当代的匠人精神和匠心之美。

  关注匠人与匠心之美

  掇即拾捡。赵普意用《掇珍集》的书名告诉读者:“生活中遍地是美”。而《掇珍集》所言之美,更多的指向杯盏、歙砚、圈椅等传统手工艺作品中蕴含的匠心,以及创造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匠人。

  “工业文明以降……机器进步,人工退守……‘手艺’之谓,非彼原初,机电参与,数码助力……然造物之心,非轫于由衷不可也。”在赵普看来,这段话正是试图揭示手作与性灵的因果关系,发心与造物的次第关系。

  汉学家、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名誉教授海村惟一表示,他从书中体会到,来自古国的“軄人”精神(軄同“职”),仍存活于中国匠人心中。

  用文言书写匠心之美

  市面上并不乏传播、歌颂工匠精神的书籍。《掇珍集》的特殊之处,即在于通篇使用文言写成。

  谈到文言写作,文法和遣词造句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赵普看来,文言写作的难点在于“真”和“情”,而这点与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内在机理完全一致。

  然而令赵普忧虑的是,文言文的写作势必给书的传播造成一定的障碍,“大约不会有多少读者会耐着性子读完。”

  “这年头,正经白话文都没几个人看,更何况你这种半吊子文言文呢?”赵普的朋友也曾毫不讳言。

  如今,文言写作是否还有用武之地?“固然科学性的论述,或以彰显客观性的说理文论,文言已难有用武之地,惟在表达艺术性的想象,或主观情思时文言绝对可保有一席之地。”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说。

  为传承保护传统手工艺呼吁“元素赋能”

  赵普在央视《朝闻天下》、《晚间新闻》中都曾有不少精彩表现。2015年底,赵普离开央视,就任“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心投入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而《掇珍集》更像是对他这一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近年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开发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会有损艺术和传承。但在赵普看来,买卖是对传统手工艺最好的保护。他表示,如果仅靠补贴和公益的方式,匠人无法接触市场,得到反馈。一买一卖的过程,能让匠人通过自食其力赢得尊严,“传承就有希望了”。

  在谈及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推广时,赵普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不好卖。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诸如毛笔、竹编等物件的使用场景已经消失。

  如何传承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

  对此赵普认为,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元素赋能”,即由设计师帮匠人从传统手工艺中提取元素,进行再创造。例如,窗花在城市中已愈发稀少,但窗花中雕刻的故事、素材、纹样仍可提取,用于现代工业设计和现代艺术,通过这样的手段以进一步传承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

  南都记者 蒋小天 实习生 宋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