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第四弹

  

  公元757年,大唐度过了血雨腥风的一年,在这里的年底已终于暂时收回了长安与洛阳。

  百姓们连续五天狂欢,庆祝新帝肃宗和太上皇玄宗重返帝都。

  苦尽甘来,如果余生再无祸乱,或许他能做一个安贫乐道的杜拾遗,抑或是一个温柔舒心的大诗人。

  

  公元758年,杜甫被调离长安,去往了华州做一个七品的小官。

  华州那里环境恶劣,毒蝎出没,蚊虫乱嚷,连杜甫都写诗道“束带发狂欲大叫”“每愁夜里自足蝎”,

  并且在这一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通货膨胀,长安一斗米比开元年间涨了300多倍。

  而杜甫是一个很务实的官员,他在华州考试策问里曾问过这样的问题

  

  “再不把经济负担增加到百姓头上,使用什么办法能够增加政府收入?”

  “国家复苏迫在眉睫,有没有对于金融改革和粮食储备方面的具体建议?”

  同时,他自己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却并没有被采用。

  国家明明还是满目疮痍,各地的官员却竞相呈现新的祥瑞。他怎能不感到愤慨与悲戚呢?

  公元758年的冬天,杜甫请假返回洛阳看望战乱故居,回到家后,他给弟弟写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杜甫离开洛阳前,拜访了20多年的好友卫八居士,两人就着一碗韭菜和黄粱饭,相伴而饮酒。战乱中的相聚总是那么的令人动容。

  

  这个时候,李唐王朝与叛军的战争已经进入了胶着状态,明明,有60万的军队,却由于皇帝心中的猜忌,使得大唐再一次全部溃败。

  而大将郭子仪则誓死要保卫陕州,但是他的兵力又急待补充。

  杜甫路过新安县时,那里已经没有了成年的男子。“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他来到了石壕村,投宿在了农家。半夜有差吏敲门抓丁,家里的老翁急切地跳墙逃走,慌张的老妇人前去应门,希望可以躲过一劫。

  他家的一个儿子正在戍守边关,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儿媳带着尚在吃奶的孩子。

  但是她的苦苦哀求却没有打动官兵,为了家人,老妇只能自己挺身而出,请命前往军中做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他看到,黄昏成婚的夫妇第二天不便要出征。他的妻子还嘱咐“忽为新婚恋,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器恐不扬”。

  他看到60多岁的老头也要拿起刀枪,子孙却已经死光了,“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这一路以来,他写尽苦难,鸣尽哀曲,他的三吏三别成为了唐诗中不朽的杰作。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59年,他在返回华州途中遭遇了河南一带的动乱。

  当人世间的无边苦难,被他用浓情蘸满了笔墨,化为了一篇篇刻骨铭心的五言七律。盛唐也在浪漫风骨中铸就出一颗饱经沧桑的灵魂。

  

  也是在这年的夏天,关内久旱不雨,田地又是一片荒芜,同时,战火不休,而朝廷内却还在为排除异己而进行党争伐乱。

  杜甫开始无心留恋仕途,也开始了生命中最为漫长的迁徙。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满眼都是悲怆,因为在秦州有族侄杜佐和大云寺的赞公,杜甫踏上了去秦州的路程。秦州有很多幽静之处,让杜甫萌生了想盖草堂长久居住下去的想法,

  只是由于囊中羞涩,而最终没有成功。那时的杜甫已经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境地,粮食都只能仰仗别人。

  

  柏树子虽然苦,但不得不吃。天上的云霞也可以当作一顿饭。一家人缺衣少被,只能蜷曲在冰冷的床板上。他幽默地自嘲“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开”

  在秦州度过了颇为困难的三个月,而这三个月内他也写下的近百首诗歌,

  宁愿钦州的山川风物,书写个人的情怀,感叹时局的的动乱,同情民间的疾苦,描绘着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和自己囊空如洗的困窘。

  

  正当衣食无着之时,有人邀请他去同谷,说那里物产丰富,良田毗连,气候温和,于是他写道“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兰州”再去同谷的路上,

  诗人看见了煮盐的人辛劳却收入微薄,听见了伐竹的人唱着悲歌上山,但是可用的竹竿已经全部采完。

  等他真正地来到铜鼓,等待他的却是一生的困境。那个曾经邀请他的人凭空消失。本就在避难,流浪,本就困顿不已,这该是何等的凄惨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常常跟随养猴的老头在寒风中捡拾橡栗,在大雪漫山时身着破旧的短衣到山上挖黄独的根来充饥。

  三个弟弟在远乡不通消息 ,妹妹早已成为孀妇,十年不曾相遇。

  由于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杜甫一家不得不再次迁移。

  

  终于这一次他们来到了成都。这里有他的友人高适,有他的同僚裴冕。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杜甫曾向友人萧实请求了一百根桃树秧。

  向韦续索取了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桤木苗,还亲自走到果园坊里向徐卿要果木秧,哦,还有表弟送来的建筑费。

  总之,杜甫的草堂(集百家之力)终于落成了。杜子美也终于远离了兵戈扰攘的中原,保得了全家平安。

  

  后面还有一更,点赞加关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一起了解诗圣的故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