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死亡》译者推荐:一场我们都需要的死亡脱敏

  Hello,译者Luna来卖安利啦。

  因为话题和作者国籍的问题,拿书号过审真的是不容易。十分感谢后浪出版社细心负责的编审们,终于终于出版开售啦!

  当时翻译这本书也是挑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临终和死亡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可以敞开聊的话题,正如推荐语所说,“死亡只会拜会每个人一次。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

  死亡只会拜会每个人一次,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医学技术飞速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生命的延长也意味着死亡的不断延长,许多不曾考虑的问题被摆在了人们面前。《现代死亡:医学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Modern death : how medicine changed the end of life)是一本从医学角度探讨当代死亡的科普读物,深入分析死亡在当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带给人们何种影响。

  

  关于作者

  《现代死亡》的作者Haider Warraich既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常年为《纽约时报》、《卫报》供稿,做客英国广播电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节目。

  Haider兼任波士顿迪肯尼斯医疗中心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讲师,写作范围涉及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医学知识到医患关系,并着眼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死亡》一书是Haider的第三部著作,引用参考文献600余篇,描写对象从亲身诊疗的患者到诺贝尔奖得主,可谓是一本以临床医师视角看待当代死亡的百科全书。

  关于本书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死亡。但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临终”现在已经成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患有晚期疾病的病人往往需要依赖医院或临终关怀疗养院维系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所不曾出现的现象。本该为寿命延长而欣喜的人们发现,这些新兴的高级医疗技术可能令患者痛苦万分

  。正如书中描写,一例痴呆晚期患者在被插入鼻饲管时大喊“杀了我”,这是许多医生和医务工作者们印象深刻的经历。在经济物质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这些问题。

  全书共分为13章,内容侧重临终话题的医学知识及相关病例。从细胞层面到机体整体,从人们对于医学知之甚少的中世纪,到医学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代,作者通过对于心脏骤停、临终关怀、家属护理、伦理宗教等多角度对死亡伦理进行剖析,为读者展示了其作为一名医生所理解的当代死亡。

  《现代死亡》目录

  

  其中不仅包括了作者亲手治疗的患者,还有在历史上轰动一时真实事件,形形色色关于死亡伦理的病例。

  写作手法主要采用了科普叙述+故事描写的方法,科普部分用词书面化,逻辑性强,多引用文献,医学术语较多。

  故事叙述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文学化的特征,情节丰富,引人入胜。

  

  对于书本身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下面是一大篇些学术话,唠唠叨叨,对于翻译理论&实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读下来。

  本书翻译细节

  了解作者履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西方临终关怀和死亡伦理有初步的了解。在翻译前通读全书,并调出一些术语。当然术语必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正,但术语表必然是要有的!

  翻译软件:其实这本书其实是在trados里翻译,在word中校对的。

  书籍翻译未必在trados中进行,很多译者也不习惯这样做,尤其是童书、小说类,但是本书偏向于科普,医学名词尤其多,在trados中翻译质量更好些。

  初稿做完之后是要在word中校对的,因为trados里面以句子为单位,太支离破碎了些,所以要放在word里,在完整语段语篇中看看阅读效果。

  用到的搜索引擎就非常常规啦,包括:Google、百度、必应、CNKI中国知网。纸质词典类工具包括:《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陆谷孙;《汉英大词典(第3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吴光华。电子词典工具包括:灵格斯词典、欧陆词典、网易有道词典等。

  翻译目的分析(话说这块更学术了…):

  预期的文本功能:这本书主要以信息型+表情型文本为主

  (根据赖斯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信息型文本即为基于事实的信息传递,如参考资料以及文献等。表情型文本的特点是具有美学意义,不侧重某类知识或信息的科普,而侧重其美学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且形式大于内容。最典型的文本类型是诗歌。而感染型文本更侧重于其呼唤意义,旨在达成某种目的或使受众同意自己的观点,如广告。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类型可以被划分为单纯的某一种文本类型。一般而言,混合型文本是大多数文本的特征,如,若是参考资料中使用了某些修辞手法令其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那么其可以是混合了信息型和表情型特征的文本。)

  什么是“表情型”文本

  预期的文本功能是介绍关于当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其次是通过对于患者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引导读者思考死亡在当代医疗中发生的变化。作者生动写实的文笔具有美学和呼唤双重价值。在翻译时是尽力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型文本。

  译文的接受者:《现代死亡》涉及医疗产业的两个主体,一是医药卫生产业从业者,如医生、护士、药师等等,二是病人及其家属、看护人。其潜在购书人还包括对于当代死亡伦理、临终关怀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因此,译文需要尽可能在不使用晦涩难懂语言的情况下为普通读者提供准确的译文。

  虽然说这一块说的比较学术,应该也没有人会在翻译过程中时时刻刻想这些,但是翻之前捋一捋思路还是必要的。这种必要不仅体现在专业词汇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准确传达上,更体现在译者身份对在翻译中的作用。

  例如在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上,确定预期功能后,如何选词,如何斟酌感情色彩,如何建立自己的翻译伦理准则,如何客观呈现出原作者的立意,甚至,是否可能或必须呈现原作者的立意。这应该是翻译理论最大的作用吧。

  经常有读者朋友问,要不要去读个MTI,去哪里读好。我觉得上翻译专业,就是去先学一些理论基础,看起来对实际翻译没什么用,但其实在潜移默化里会有指导。是有用的,但是未必要去学校里学,自己耐得下心读读理论书也可以。

  下面放一些中英对照的书摘,也借一些例子说说翻译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

  鉴于死亡伦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医学技术、治疗设施以及医疗机构的专业术语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些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如,“hospice”一词是西方医疗体系中针对临终患者或癌症晚期病人设立的机构,但国内医疗体系尚未出现此类机构。除此之外,如“sentinel event”、“aggressive”以及“slow code”等词也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原文:One sentinel event had sent him from his regular life to lying mute in a hospital bed.

  译文:一次警讯事件就令他告别了正常生活,躺在病床上再也无法开口说话(译者注:警讯事件, sentinel event,即在医疗机构发生导致患者死亡、身体创伤或心理创伤的意外事件,与患者所患疾病本身无关)。

  分析:优先考虑了直译,但如果把“sentinel event”直译为“警训事件”,不仅普通读者一头雾水,甚至专业的医学人员也无法理解,因为该术语在国内医学界尚不存在。

  “A sentinel event is defined as any unanticipated event in a healthcare setting resulting in death or serious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injury to a patient or patients, not related to the natural course of the patient's illness”,即“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导致患者死亡、身体创伤或心理创伤的意外事件,与患者所患本身疾病的自然发展无关”。

  美国医疗认证组织联合委员会(TJC)定义

  按照文本类型理论,作为医学术语的“警训事件”信息型功能较高,表情型功能较低,因此采用直译+注解的方式 。

  此处需要加注解的原因有二:一、“警训事件”属于专业用语,普通读者无法从字面理解其含义,需要通过附加解释令人了解其意。二、与前后文有逻辑联系。此处前文情节是一名患者在医生调整床位后猝死,即典型的警训事件,如果不加以注释会损害情节的连贯性。

  此外,该术语的解释也易于令人想到“医疗事故”的概念,为什么不用“医疗事故”呢?“医疗事故”与“警讯事件”这二者属于交集的关系,并不完全等同(见下图):

  

  因此,虽然“医疗事故”为多数读者所了解,但由于其两者意义不同,并不适合将其翻译为“医疗事故”,故采用直译+注释的方式翻译。

  原文:As death approached, even as the enthusiasm for home care dropped for some patients, it was replaced not by hospitals but by hospice as a preference.

  译文:随着死亡的临近,一些病人虽然不再偏好家庭护理,但依然会把临终关怀疗养院当作选择,而非医院。

  分析:“hospice”是本文所出现的高频词汇,不同词典的解释各有不同。牛津词典所给出的解释是“救济所”和“临终安养院”,朗文词典给出了“临终安养院”以及“善终医院”两个解释,柯林斯词典解释为“临终关怀医院”。

  1.a lodging for travelers, young persons, or the underprivileged especially when maintained by religious order. 2. a facility or program designed to provide a caring environment for meeting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the terminally ill。

  查询韦氏词典可以得到“hospice”的英文释义

  从其解释可以看出,“hospice”有两个含义,一是教派设立的救济机构,二是为晚期患者设立满足其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机构。第二种含义符合“hospice”在本文中的意义。

  但解释无论是“善终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还是“临终安养院”都稍有欠缺,并且在中文中都未能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

  首先排除了“善终医院”和“临终安养医院”。虽然“hospice”和“hospital”词根相同,但“hospice”并非医院。

  “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我们有家庭套间,配有厨房和客厅,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舒适和隐私,这与医院不同,家属可以随时前来探访,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留宿”。

  Mariecurie医学网站这样描述“hospice”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hospice”与我国的疗养院或养老院性质更为相似,如果将其翻译为“xx医院”可能误导读者认为“hospice”是某种诊疗机构。其次,对于“临终安养院”一词,在网页搜索可以发现,国内的部分安养院机构带有宗教性质,一些开设在佛教道教场所,由居士或主持管理。如果读者在网上搜索,无疑会给译文贴上某些标签,造成译文与原文的所指内容出现偏差,这种译文中可能造成歧义印象的译文应该避免使用。最终将“hospice”翻译成“临终关怀疗养院”。

  科普文也写的情节生动

  原文:A bed boost, while sounding simple enough, is still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carefully choreographed. The bed needs to be leveled, the bed brakes need to be applied, pillows ought to be removed, two (or four) people need to grab the draw sheet underneath the patient, and then on the count of three those people pull the patient toward the head of the bed. Only at the last minute did I realize that the bed brake had not been locked, and I planted it down with my foot.

  译文: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需要精心操作。升高床板,摇下床刹,挪开枕头,还得有两(或四)人抓住病人身下的床单,倒数“三、二、一”,才能把病人朝床头移一移。到了最后一刻我才突然想起,床刹还没固定,于是赶紧用脚踩住。

  作者其实写起来非科普的部分还是很有一套的,尤其说下作者是巴基斯坦生人,英文是否是母语未可知,但作者的英文真的写的很好,原文比较偏书面语,科普的部分用词正式,亲身诊治病人抢救的部分描述得一波三折,生动有趣。

  如果按照文本类型分类,该句的表情型特征大于信息型特征。在翻译时力求保留原文的美学特征,使用了许多四字短语,如“升高床板”,“摇下床刹”,“挪开枕头”,用了中文特有的无主句的句式,具有节奏感的语言有助于营造出争分夺秒的紧张氛围,更好地渲染发挥表情型文本的效果,保留原作的可读性。

  原文:Martha told the pastor that she had lived a great life. She had lived a long life, seen both poverty and comfort. She had five children, who all now had families. Like many other women, she had outlived her husband, but never stopped living. Her medical history was long and winded; she had lived through colon cancer and a stroke. She had almost every chronic disease you could imagine: chronic kidney failur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hypertension, coronary-artery disease, and severe heart failure. But she had not let any of these slow her down. Not until now, at least…When I came in the morning to take signout from the night team, I felt the ground vanish from beneath my feet as I learned about these events. Martha was sent to the neurosurgical ICU but came back to the cardiology floor after a few days with some of her function, but none of her vigor, back.

  译文:玛莎告诉牧师,自己不虚此生。玛莎这辈子很长,享过福,受过苦。有五个孩子,现在都成家立业了。与许多女性一样,丈夫已先于她去世,她依然好好地活在这世上。玛莎的病史漫长而曲折;她熬过了结肠癌,挺过了中风,患过你所能想到的所有慢性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以及重度心力衰竭。但这位老太太没有让其中任何一种疾病得逞,至少到现在为止,依然坚强地活着。……第二天一早交接班我才了解详情,简直吓了一跳。玛莎被送进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几天后又回到心内科,虽然恢复了部分生理功能,但那股精气神儿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段是作者介绍一名美国老人临终前的治疗方案及精神状态,兼有表情型和信息型功能。其信息型功能体现在对于玛莎所患疾病的描述:“慢性肾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但除疾病罗列之外的内容则信息型程度较低,表情功能较高。而且是这一章开篇的部分,所以要翻得有趣些易读些,比如“享过福,受过苦”、“成家立业”。并通过意译保留原文作者生动不乏趣味的写作风格,将“she had not let any of these slow her down”意译为“但这位老太太没有让其中任何一种疾病得逞”。

  从理论上分析,这里作者是在赋予所写人物个性,突出该人物经历漫长病痛折磨却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的品质,为后文情节及故事发展铺垫。省略号之后为后文的情节发展,玛莎病重时选择了积极抢救,虽然挽回了性命但精神状态却大不如前,所以说“但那股精气神儿已是一去不复返了”。这类文本是通过呈现了一个病例从入院到临终的精神状态变化,引发读者思考临终抢救的意义,也是所谓表情型文本的感染功能。

  

  叨叨叨的理论分析说完啦!一个小贴士:如果你是一名书籍翻译,且想留下点纪念,最好边翻译边做标记,哪里让你翻到头痛,哪里有一个“a-ha! moment”, 千万要记下来,最好附上三言两语。

  与作者的交流

  作者Haider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杜克大学的青年学者。当时翻译时是有作者的邮箱,可以通信,但我们唯一一次通信却不是询问医学知识,是有个对亲人的昵称,我不太确定。

  原文:My maternal grandmother—Nano, we called her—was a woman of wondrous spirit and bountiful strength.

  发邮件问了之后才知道“Nano”是对于外祖母的昵称!也算是一次很可爱的交流~

  对于本书的介绍就到这里了,之后还会有更多医学知识分享。下篇推送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