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 立德树人特别专题 | “美篇”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隆重召开。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年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策划了 “立德树人”专题 ,期待这些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能为我们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创新的样本, 让信息技术在未来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引擎 。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让学生知晓更多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传说、节日的习俗,能让其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对学生三观的建立有着良好的作用。

  因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笔者结合基本的课程结构以及当今的时代特征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节日入手,以节日之美景与美食为线索,融合科学思维与兴趣实践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阶段各学科课标的要求,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理念与概述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依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弘扬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强调跨学科、跨媒介学习的活动设计,强调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本身,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负责任的精神,对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对他人的宽容之心以及判断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价值。通过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在活动课上,学生可根据课上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理解变为自己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而将实践过程用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技术制作成“美篇——真趣小讲堂”,与同学、老师、家长和“关注好友”分享成果和快乐,可以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分为中秋、春节、清明、端午四科目组,共有24个单元课程(如下图)。单元课程按学段划分,以不同年级为单位,有序衔接,形成主题化、单元化、模块化的单元课程系列。

  

  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不仅依据学生学情设计不同课程,而且注重与相应学段的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鼓励学生尝试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与技能,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者机械工具对某物进行加工时,便出现了一种极复杂的现象:信号在每一瞬间多次从手传到脑,又从脑传到手,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教导脑。人的构思在这时不仅付诸实现,而且不断地发展、加深和变化。”中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正是融合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借助机械工具等进行动手劳动和做实验,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以“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例,在小学阶段共设置6个单元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科学学科中学习常见的科学的食品评测方法,数学学科学习测量月饼的直径和半径、厚度和重量的方法,以及语文学科鉴赏古诗,联系课文《潮汐》介绍中秋节特有的自然景观,并联系自然科学通过月晷模型进行演示学习和交流(如下图)。这样的跨学科综合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协作学习,强调跨界实践,促进核心知识的再构建和思维迁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利用了跨媒介阅读教学方式,学生借助图书、网络短文和亲子分享,学习中秋节相关知识与文化内涵,课后还借助“美篇”和“微信”平台,展示分享了课堂学习成果,与关注的朋友在评论区进行互动、点评。这样的跨媒介阅读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达到读者与读者甚至是读者与作者间的直接对话,阅读双方的高参与率使阅读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四部曲

  案例:认识月饼,五仁月饼。

  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月饼,是学生所熟知的中秋节代表性美食,学生对其来历、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虽不十分了解,但很感兴趣。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月饼的知识,借助电子学习单发展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闻、尝、摸等方式,展开月饼小探究,体验感官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电子表格学习、归纳基础的科学分类方法,并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中秋节传说及月饼百科知识,探求月饼的由来、月饼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文化内涵和月饼的制作方法等。

  1.学一学

  (1)直观学习,了解中秋节历史

  学生虽然知道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美食,但对其来历、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教师借助资料、视频和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知道月饼的历史与演变过程,激发对月饼的兴趣,增强对月饼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文字“灵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2)课外拓展,感知月饼的文化内涵

  课上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理解得更通透、收获得更多,必须进行课外拓展。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之后,借助图书、网络短文阅读,探究节日和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以“五仁月饼”为例,“五仁月饼”里的“五仁”其实与代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文化相对应:“仁”即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即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即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即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即忠于职责,诚实守信。而五仁相聚,又以面、糖相裹相融,这正是中秋节讲求的“团圆”的寓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月饼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德准则。

  (3)自主合作学习,弘扬中华传统节日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学习单(如下表),自主、合作学习制作“美篇——真趣小讲堂”,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如标题“真趣小讲堂”、月饼制作图片、学习单照片、制作收获和感受等,运用学习过的插入图表、照片和文字信息的知识,为真趣小讲堂加入必要的元素。这样创建的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做一做

  (1)借助多种感官,学习全面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观察事物的特征可以借助不同的感官进行判定,将每两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分解月饼皮和月饼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判断月饼的外形和颜色,以及皮和馅料的味道、气味,以此辨别制作月饼的原材料,使其初步掌握顺序观察的方法,锻炼观察能力。

  (2)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单,培养科学分类能力

  学生对观察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通过简洁的表格就能够进行查缺补漏。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将月饼的原材料和辨别方法填入到学习单中,通过归纳整理,学习基础的科学分类方法。在学习与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分类能力,变式学习深化体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游戏,让学习更有效率

  游戏:依据学生辨识出的月饼皮和馅料的原材料组成,并结合学习到的月饼做法,两人一组制作一个五仁月饼。小组在合作完成制作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思考和创造,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默契与配合。

  3.说一说

  (1)交流分享,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每位学生的收获和感受都有所不同,为了给学生提供分享感受、展现自我表现力的机会,笔者在课堂上设计成果交流环节,将课堂交给学生。各小组将课上填写的学习单、制作“五仁月饼”的体验与感受和制作的“美篇——真趣小讲堂”上传教师端,借助同一平台分组进行汇报分享,以此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梳理、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

  (2)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笔者将课堂分享的小视频实时发送到“班级群”中,进行家校沟通分享。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来,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最终实现家庭、学校协调发展。

  4.评一评

  (1)评比,让学生更有自信

  评比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所以,在制作完成“月饼”和“真趣小讲堂”后,在班级中评选“最美月饼”和“最喜爱的小课堂”,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2)网络互动,拉近家校距离

  网络互动可以让家长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关注到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还可以无限次反复播放,对喜欢的作品可以进行收藏,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共享。将学生制作的“美篇——真趣小讲堂”上传至网络,并将作品二维码发到家长群,学生间的留言、亲子间的互动,拉近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距离。

  思考

  在认识月饼、制作月饼和创编“美篇——真趣小讲堂”学习活动设计中,学生通过接触事物本身,进行逻辑分析、知识探求、思维练习,发展思维,并通过手的动作和思想不断产生联系:思想检验、矫正和改善劳动过程。通过美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弘扬了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重塑了情感。

  

  陆续推送,敬请期待!

  ? “美篇”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 借力信息技术 传承红色基因

  ——少年新四军军校落实立德树人实践探索

  ? 运用新媒体开展少年儿童党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广州市团校的探索

  ? 借助高新科技,创新育人方式

  ——江西省图书馆助力立德树人实践的探索

  ? 信息技术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路径与挑战

  本文作者:

  李萌 李晨光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

  高羽 吴玮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三小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