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自主创新需要勇气

  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出国留学前,曾经在北京市政府、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工作过。1999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近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创新和科技政策的研究,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有着切身的感受。我认为,对于这个战略决策的深远历史意义,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充分理解,但历史必将证明,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下面我将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提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一论断,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自主创新的认识:

  自主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少数几个石油国家和城市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也没腥魏喂沂且览低夤际醴⒄蛊鹄吹摹?lt;/p>

  大家都清楚,中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百分之四点几,但为此而消耗的能源、铁矿石、原材料都已经占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3上下。即使消耗这样大量的资源,中国的人均GDP也才1000多美元,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很显然,如果不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持续。

  由于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提高从企业到国家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流动,因为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品、服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等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流动意味着竞争,因为任何经济单位——从企业到国家——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暴露在波及国际范围的市场力量面前。全方位的竞争就意味着竞争力成为发展的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不是问题,因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隔离的。中国企业即使生产力低,也不会受到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但中国加入WTO之后,竞争力就变成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要获得竞争力就要创新。

  经济学理论早就证明,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20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来源的70%到80%,不是因为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应该归结于技术进步。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先进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后进者来说,却往往存在着因为落后而导致的认识偏差。比如,在中国有些人认为作为后进者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自主创新,只能依靠引进先进技术,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通过引进外资来获得技术。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发展方式确实受到这一认识的影响,但是仅仅靠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分工不能带来竞争力,因为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一个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越多,效率越高,反而可能会越穷。不创新,中国就只能从事可以被高度替代的低端生产活动,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却只能得到越来越少的利润。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出口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外资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扮演了一个亚洲加工中心的角色而得到的。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曾经受益于这种国际分工,但这种模式的隐忧也日益严重。通过从事低附加值加工组装活动大量出口的方式,不仅引发了反倾销浪潮,而且在付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代价之后,中国所获得的收入并没有多少。不久之前西班牙烧中国鞋的事件,以及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都反映了这一情况。前几天,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说美国从中国的组装生产中获益最大,而中国仅获得了漂亮的数字。文章举例说,中国加工的芭比娃娃单价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美国的曾对中国方面说:我们各得其所,我们得到利润,你们得到GDP。即使如此,美国政府仍然不断在贸易和汇率政策上向中国施压,要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竞争力不足的背后原因是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动力不足。大多数中国企业至今仍然没有技术研发活动,而是依靠引进技术、依靠加工组装别人的产品或低水平复制原有产品进行生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

  那种以为可以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来发展的观念,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少数几个石油国家和城市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任何国家是依赖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的不说,就看看我们中国的两个邻居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曾经都是技术上的后进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也都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但是,他们都没有依赖外国技术,而是以技术引进为学习手段,坚持进行自主的产品开发和工业开发,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在日本,这几乎是二战后所有工业成长的途径。早在60年代初,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用于自主研发的费用都已经远远大于技术进口的费用。韩国的追赶是更加显著的例子,因为韩国在经济起飞时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更加落后,比中国还落后,但却在更加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追赶。1960年韩国的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占64.4%,将近40年之后的199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微不足道的2.7%,而制造产品已经达到91.5%,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复杂产品已经占总出口的62.7%,远远超出简单产品的比重。在这种结构变化背后,是韩国企业在国家主电影蜜蜂导下顽强地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发展就要有竞争力,要有竞争力就要有创新能力。而获得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是自主的技术学习,包括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包括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包括政府对技术学习的政策支持。因此只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才能发展技术能力,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