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你见过这些北大学生吗?

  推开北大图书馆的门,你会遇见谁?

  是奋笔疾书、遨游书海的学子

  还是辛勤付出、尽职尽责的馆员老师?

  又或许,是他们——

  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小燕子”

  2021年全年

  图书馆志愿者活动

  已有1440多位同学参与

  志愿服务时长总计超过15713小时

  馆际互借、送书到楼、展览讲解、南门辅助

  让我们一起推开图书馆的门

  遇见书香,遇见他们,遇见爱

  

  推开图书馆的南门

  来到西区馆际互借处

  你会遇见……

  

  基础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 何佳慕

  何佳慕投身图书馆志愿服务,缘起于对北大图书馆深切的爱——“我很喜欢北大图书馆”,何佳慕如是说。

  何佳慕在图书馆从事的志愿工作是馆际互借。在北京大学,除了正对东门矗立的图书馆总馆,还有各个院系的分馆分布于校园各处。这里的“馆际互借”是指在总馆和四十多个分馆之间按要求进行借书和还书的工作,也就是北京大学总分馆体系一直推行的“通借通还”服务。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对新手而言,能够找到各个分馆的位置就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准确地按要求借书还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有一次,何佳慕在分馆借一本书,可找遍书架也见不到书的踪影,令他万分焦急。最后,耐心温和的馆员老师带着几名同学一起帮助他,终于在新书登记处发现了这本尚未上架的书。一次次类似的经历,也让何佳慕增长了经验,从馆际互借“小白”成了一名资深志愿者。

  

  尽管工作量很大,但是何佳慕也因此有了令他惊叹的发现:“北大原来有这么多的图书馆,分馆这么多,这才是我想象中北大的样子啊”。在他眼中,每一个分馆都有院系的特色,都展现出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借书时,何佳慕还接触到了一本1912年印刷的书,它仿佛是一位不言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躺在他手中。能够与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书相遇,令他万分激动,也加深了他对北大图书馆的热爱和景仰。

  

  “希望大家多来图书馆坐一坐,无论是自习还是看书,多了解一下北大图书馆,它真的很好。”

  图书馆志愿活动对何佳慕而言不仅是锻炼和磨砺,更让他有机会解锁打卡散布燕园甚至校外的各处文献馆藏,留下珍贵的回忆。

  推开图书馆的东南门

  来到文献资源服务中心

  你会遇见……

  

  历史学系2021级本科生 韦润芃资讯影评

  作为一名文科生,韦润芃常常来到图书馆,沐浴在书香中,查阅文献,收获新知。爱书的她,为了更进一步“探秘”这座书的宝藏,选择在学习之余加入图书馆志愿团队,成为一名“理书人”。朝夕相处之间,让韦润芃对图书馆倍感亲切:“现在图书馆已经变成我的第二个家了!”每周五下午3点到5点,她都会“回家”,在新书展阅厅负责新书收登工作。

  

  拆包,整理,登记,上架……新书收登的流程在旁人看来重复而枯燥,但在韦润芃看来,却是一个锻炼耐心和细心的绝佳机会。每次能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将散乱的书排列得整整齐齐,便让她的心中充盈着满足。慢慢地,韦润芃了解到了图书馆鲜有人知的秘密。比如在核对订单时,她时常惊讶于图书的价格——原来自己日常学习研究使用的馆藏,是如此珍贵。从中,她也愈加体会到图书馆在保障师生教学科研需求方面作出的努力。

  

  这次服务经历,还让韦润芃和另一位志愿者同学因书结缘,成为了好朋友。她们不仅能默契配合,高效完成工作,还发现彼此在读书方面有着相同的喜好:“我们专业背景相似,同时还能发现新奇的角度和好笑的点子。”《见字如乐——中国诗乐古谱释译》《故宫的声音》《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二人整理新书,谈书论书,在短短两小时里收获了十足的快乐。

  

  “每次做完志愿服务都是面带笑容走出图书馆的,每周花两个小时的全情投入,让人放松也有成就感。”

  图书馆带给韦润芃智慧和新知,她则报之以奉献和爱,并享受在此过程中与图书馆产生的联结。

  推开图书馆东区北侧展厅的门

  你会遇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 王子正

  博士一年级时,王子正通过公众号推送了解到图书馆志愿工作的内容。对这项工作的好奇和热忱促使他报名成为了图书馆志愿者。

  “图书馆的工作量和日常工作是比较琐碎的,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常设的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种类也比较丰富,每次都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内容。”今年,博士三年级的王子正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的骨干志愿者。目前,他主要在图书馆东楼新馆的北侧展厅,负责协助前来参观展览的师生进行签到,为他们答疑解惑。

  

  有一次,一位年事已高的哲学系教授,带着学生参观“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北京大学改革发展十年成果图片展”。教授亲身经历了北大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对展览深有感触,向当时正在值班的王子正询问了布展时间、预约方式等诸多细节,希望在未来带更多学生前来参观。通过和教授的交谈,王子正感受到展览传递思想、传承记忆的价值,而他的工作也是这种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份保障。

  

  王子正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对比之前做过的其他服务,他认为图书馆的志愿工作是“需要细致,需要耐心,需要一定的坚持,才能够完成的。” 王子正觉得,图书馆的工作,让自己 “在心理方面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展览服务中,他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回答师生们的各种问题,这让平时外向的他沉下心来,变得更加安静踏实。此前,他还做过新书收登和图书漂流的志愿服务工作。每次在图书馆尝试新的岗位,于他而言就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

  作为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王子正想以自身为榜样,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到图书馆的志愿活动中:

  “以己之力带动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来带动其他的同学共同维护好我们图书馆这个大家庭。”

  推开图书馆南门

  你会遇见……

  

  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本科生 唐诗隽

  唐诗隽深深热爱着图书馆,也热爱志愿服务。两份热爱加在一起,让他刚刚听闻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南门辅助”岗位的志愿者。

  服务期间,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绵绵,唐诗隽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南门,穿上红马甲在室外开始自己的工作。“简言之,‘南门辅助’就是在南门帮忙看门。”他笑言道。但这份工作说来轻巧,做起来却并非易事,甚至算得上是个“体力活”。由于南门附近是图书馆主要的自行车停放区,唐诗隽要格外关注自行车的停放秩序。一旦遇到有车主违规停放,他不仅要耐心劝导,有时还需要帮忙把沉重的车挪进停车区。

  

  工作中,唐诗隽也遇到过小惊喜。一天晚上,正在看门的唐诗隽发现有人蹲在大门正中间玩手机。他走上前去刚要维持秩序,却发现这位同学其实是在观察台阶下一只迷路的小刺猬。为了保护刺猬,唐诗隽先和几个同学一道围住它,再用手电筒打光将它安全护送回草丛。这个温馨的故事,成为了他对图书馆南门的独家记忆。

  

  “图书馆真的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是一个只要你待在那里,就会觉得很幸福的地方”。谈及在图书馆做志愿服务的感受,唐诗隽的话语里洋溢着快乐。志愿服务,给了他一个与图书馆产生联结的机会。服务时长、荣誉嘉奖,在他看来都不是自己的追求:

  “能在图书馆待那么几个小时,就是非常好的福利了。”

  彩蛋:在校园的任何角落

  你都可能遇到……

  

  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本科生 谢宇航

  在图书馆志愿者团队里,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小燕子”:他们不仅穿梭在书架间,还让足迹遍布整个校园——他们就是“送书到楼”志愿者。2020年初疫情形势最为严峻时,北大图书馆开展了国内高校首次“送书到楼”服务,为急需文献的师生们送去书籍。此后,这项服务延续了下来,不仅能在疫情期间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还在平时让年事已高的老教授们能足不出户读到馆里的书。

  “这项工作主要就是为有借阅需求的老师找书,然后把书送到老师那里。”送书到楼志愿者谢宇航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在无数份送书“订单”的锻炼下,曾经找起书来并不熟练的谢宇航,已经能将各层阅览室的位置和复杂的书架顺序熟稔于心,成了图书馆“活地图”。

  

  但找书只是第一关,随后,他还要将书送到师生们指定的地点。疫情期间,谢宇航曾接到了两份书单,他在电话中答应马上送到。待他提着两大袋书到了“约定地点”,才发现了自己粗心将校外地址看成了校内地址,而无法出校的他是没法完成这一单的。但谢宇航为了不耽误老师用书,再次和老师联系,反复沟通确认,最终在校门口将书递到老师手中。“当时要同时联系两位老师,还是有些手忙脚乱的”,谢宇航说,但老师收到书的一刻,他的心里还是装满了成就感。

  

  谢宇航享受在图书馆的时光,“每一次来到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特别的亲切和温馨”,因此选择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将自己融入到图书馆中,更多地了解和探索这座书籍宝库。在送书到楼的工作中,他不断熟悉着自己所深爱的图书馆和校园,将书籍连同温暖和爱一同送给师生们。谢宇航把这看作是一种对校园的回馈: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不算累并且有意义。”

  

  北京大学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介绍

  在2020年初,北京大学图书馆结合疫情形势进行初步探索,开展了送书到楼试运行志愿活动、暑期线上教参数据整理志愿活动和迎新季志愿活动,吸引超过200位同学参与,为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服务和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提供了有力帮助。

  

  从2020年9月下旬开始,图书馆开始正式推出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图书馆与校青协、医学预科办公室、仲英公益促进协会等组织开展合作,设置多样化的志愿者岗位和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逐步建立起以骨干志愿者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采用完整规范的流程进行管理,为志愿者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服务保障,助力学生志愿活动可持续发展。

  

  2021年全年,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已有包括医学部在内的20多个院系、1440余位同学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时长总计超过15713小时,合计约折合10个馆员的全年工作量。其中,仅2021年秋季学期,学生志愿者就帮助图书馆完成新书收登与单采图书处理3万余册,完成送书上门服务220余单、馆际互借送书172册。2019-2020学年,图书馆“爱吾家书”志愿者团队获评成为“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优秀团队”。

  

  

  图书馆志愿者们有话说:

  

  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 王石依依

  从穿上红马甲、挎上邮差包的“馆际互借”,到清点书籍、打印标签、搬运上架的“书库工作”,我在一期期图书馆志愿服务中体验着“台前借阅人”向“幕后经手人”的角色转变。第一次逐项对照借阅清单在各院系分馆打卡“寻宝游戏”,第一次深入库本阅览室感受被时间镌刻的经典大部头,以及怎么也扫不上码、找不到书的窘迫,如今想来都再生动不过。而正是这些有趣的、震撼的、懊恼的瞬间,填充了“用我智慧奉献爱”的志愿细节,让每一次踏入图书馆的我,都倍感亲切又受益匪浅。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杜诗颖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我对图书馆的初印象,也是点燃志愿之心的火种。最初我参与的是古籍书库整理服务,它像一座迷你博物馆,也像一个时光机,在这个不为外界所熟悉的角落搭建起一个和古人沟通的隧道。随后我又加入了秩序维护的行列,发现这里更像是一个港湾,每个人都可以进来求知识,避风雨,或只是歇歇脚,而我则守护着知识的火种与求知的热情。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看管维护大钊阅览室的日子,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基地,我得以在一札札泛黄的书页中窥见那段震撼的觉醒年代。期待你我一塔湖图之下再以志愿相约!

  

  工学院2021级硕士生 杨凯茗

  “以志为愿,勿忘心安。”这句话带着温柔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坚定前行。去年参与比较多的是图书馆南门志愿服务实践,主要工作是引导同学们有序停车,以及将横在小路上的车挪动到合适的地方。当然,这样“霸道横行”的小车还是比较少的,最多是在一排整齐停放的车群中突出来一截没有藏进去的车屁股。一般我会在周日上午去做这个志愿。尽管是休息日,但安检的闸机不断地开开合合,安安静静地迎接来往的人们。阳光正好,仔细地把小车摆好,真的是一个很治愈的过程。

  

  他们在图书馆一扇扇门背后

  在知识的海洋里用爱撑起船帆

  成为书山中的点点星辰

  他们留下的

  是书脊上的指纹

  是书页间的温度

  让馆藏佳卷

  带着“志愿”的力量

  传递在每个读书人手中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

  采访:苏晨翔、王静宇

  文字:苏晨翔、吕可欣

  编辑:吕可欣

  图片:李宜倢、朱成轩

  排版:韦杨珂

  责编:李霁、戴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