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特赦和蒙荫制度,统治者以儒家的仁政思想,拉拢人心

  唐朝在古代封建王朝中,以其宽容著称。唐朝是一个鲜有的朝代,这个朝代的皇帝普遍都比较善于纳谏。

  即使谏官说了什么过激的言语,也不得到惩罚,唐朝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谏官因为自己的谏言而被判处刑罚的。

  唐朝统治者的包容体现在朝堂之上的管理,也体现在与外族的沟通上,李唐统治者一直秉承着“胡汉一家”的治国理念,所以东西方交流,民族融合在唐朝也是多有体现。

  有人会说,唐朝的皇帝十分有人情味儿,他们不仅对谏官仁慈,甚至对待那些罪犯也会有自己的特殊的处理方法。

  唐朝的仁政,使得百姓们与皇族没有尖锐的矛盾,从而使得整个王朝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至于唐朝很快就进入了贞观之治,继而开始开元盛世,将唐朝带入了巅峰状态。皇帝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态度,使得唐朝的特色极其明显。

  一、皇帝特赦

  1、自唐高祖时,就喜欢用特赦的方式来笼络人心

  李渊建立了唐朝,在他初起兵时,也就只有区区三万的军队。李渊作为隋朝的重臣,是因为厌恶了隋朝的酷刑与对百姓的苛刻而起兵造反的。

  李渊的宽容与特赦的行为,使得他在与隋朝将领对战时,占到了心理的上风。没有人愿意与他对战,所以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因为对战之人都知道李渊是一个有特赦心的仁者,所以都愿意依附于他。

  2、宽容对待俘虏

  李渊在接受了那些投降的军队后,也不会随意诛杀。相反却将他们安置到了唐朝军队之中,他的这种作法,使得许多被攻占的城池的守卫者自愿加入唐军。

  这样一来,唐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李渊不仅是对俘虏宽容,甚至是对整城池的百姓都特赦:降低全城百姓的赋税,笼络人心。

  3、朝堂之上,对于小错根本不进行追究

  唐朝的皇帝的宽容之心可见一班,《唐律令》里明文规定,老、弱、病、残的涉及审问的人员,严禁严刑逼供。

  如果是犯了这个条例,官员是要受行罚的。有记载李世民曾经在宴会中与臣子都喝多了,最终宋金风的部下与李世民起来冲突。

  李世民的表弟李宗道“路见不平”,劝架时被打,这本是诛九族的重罪。但是李世民却赦免了那个头目的罪行。有史料记载,这样的特赦案例,在李世民在位时有一百多起。

  二、特赦与门荫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笼络人心

  1、门荫制,就是为了能够让臣子专心为自己服务

  为了能够笼络大家士族对唐朝统治者的维护,唐朝建立之初就通过门荫制度来笼络人心。弘文与崇文两馆就是为了士族子孙提供了一处可以通过门荫而当官的途径。

  门荫制度的原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皇权统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自己对于官场的统治。让那些大家族可以一心一意为皇权所用。

  2、李世民笼络人心方法很多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征战沙场,他征伐高句丽时,思摩在战争中不幸受伤。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到思摩的阵营为他进行伤口包扎。

  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是,李世民还亲自吸出思摩伤口的脓血,这一幕令身边的将士十分感动。而此事的受益者,思摩自然更是对李世民感激万分。

  3、一切制度的来源是儒家思想的仁政

  唐朝一直对于人才十分重用,哪怕有一些人才最早时是敌方阵营的,唐朝皇帝也会依据才能而定他的职位,这让那些贤能之人十分敬佩,也更愿意为皇权效力。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所以人才选拔上十分成熟,人才库也十分庞大。作为儒家的忠诚守护者,唐朝统治者相信“仁政”才能使得江山永固。所以门荫制度等才能够顺利实施。而仁政的确为整个王朝带来了勃勃生机。

  唐朝一直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来治理国家,儒家作为重要的思想原则,强调的是仁政和阶层,正是仁政让皇帝们愿意宽容那些有才华的臣子。臣子们在感受到皇权的包容后,更加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对国家的治理之上。

  唐朝的特赦和一系列的宽容政策,得益于唐朝稳定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基础。为了能够更加稳固自己的政权,笼络人心是统治者不得不做的重要事件之一。

  毕竟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于百姓过于苛责,最终只能逼得百姓起义推翻统治者。

  所以唐朝统治者自李渊开始就以“人情味”来治理国家,通过特赦和门荫等制度来笼络百姓的稳定之心。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

  《细说大唐大全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