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校友!浙大新校长!

  日前,中央批准:杜江峰同志任浙江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12月28日,浙江大学召开教师干部视频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同志,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成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同志主持会议。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浙江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浙江大学全体在校校领导,老领导,党委常委,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及其他高层次人才代表,全体中层干部,各民主党派、侨留联、知联会主要负责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同志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杜江峰同志简历

  

  杜江峰,1969年6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69年6月,杜江峰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3年,初中毕业的他做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彼时,中专是更热门的选择。父母希望他能读中专,然而,在杜江峰心里,一直有一个朴素又纯粹的愿望——上大学。为了能到大学看一看,他没有遵循父母的安排,而是直接修改了自己的升学志愿,顺利考入江苏省天一中学继续完成学业。

  活泼向上又不失严谨的老师,创新的天一中学少年班授课模式……在天一中学,杜江峰收获了快乐的高中生活,并且提前拿到了大学的“入场券”。

  1985年春,一份手抄的试卷、一场事前不知道目的的考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那一年,年仅16岁的杜江峰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少年班招生的笔试和面试,被直接保送至中国科大少年班。

  在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杜江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国际上率先使用动力学解耦技术提升真实噪声环境下固态电子自旋量子相干时间三个数量级,朝实现量子计算等应用迈出重要的一步;首次在室温大气环境下获取单个蛋白质分子的顺磁共振谱及动力学性质,被《科学》杂志评价为“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分子实时成像的重要里程碑”;研制成功国际首台具备单核自旋探测灵敏度的单自旋脉冲磁共振谱仪……

  毕业后,杜江峰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并在量子物理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以及在量子物理应用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2015年,杜江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忆年少时光,杜江峰从不回避谈论读书的苦,也发自内心地享受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快乐。在他看来,学习、研究的过程就像在完成一种挑战,既是挑战自我,也是挑战这些难题。

  “中学时的成长影响一生”

  杜江峰记得到天一中学上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当时的他只有十三四岁,衣服开始自己洗,日常生活独立自理,跟同学在一块儿过集体生活。杜江峰说,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路上,经常回忆起这段美好的经历。

  “天一中学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当时的老师也非常敬业,让我有机会考上少年班,进一步深造学习,感念至今。”杜江峰说。

  在杜江峰的印象中,天一中学的学风非常好,当时他们上自习从早上起来开始,一切井井有条,跑完步吃早餐,每个人饿得吃起饭来狼吞虎咽。老师们也出色,数学、物理、英语等各个课程,都不照本宣科,课堂中加入了很多启发性的环节。

  “在天一中学我还养成了一个终身受益的习惯,自学。”杜江峰说,他一直认为,中学的自学能力能够做到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人们常说的书越读越厚,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把书本越读越薄。这就是知识消化掌握的过程。书读得从厚到薄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刻理解、掌握的过程。所以这样一个过程对他后期的上大学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有不小的帮助。“科研是个创新的概念,科研面临的是不了解的知识和未知的世界,此时自学能力或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说,除了学习,课余生活也是不会落下的。“天一中学的伙食还挺好的,红烧肉特别好吃。玩的也挺多,我们有单双杠、乒乓球,还可以溜出去看个电影之类的。尽管老师不太允许,但是我除了学习之外,玩也一样没落下。”杜江峰说。

  

  杜江峰在天一中学读书时期的照片

  差点错过中国科大少年班招生考试

  问:就读天古装片一中学少年班时,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

  杜江峰:1985年3月,我读高二,老师让我去参加考试。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招生考试,甚至因为我报名太晚,考试时已没有试卷,只能由老师手抄了一份。

  那次考试的改卷很有意思,老师当着我们的面批改,然后询问我们解题的思路和想法。考卷里有两道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一道是填空题,和排列组合有关,老师扣了我6分。我和老师讨论说这道题他扣错了,因为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他问了我书上的表述,还让我把自己借的高三教材拿过来,看了教材后他和我解释说教材上的概念不太严谨,但既然书上这么讲,这道题就不算我做错。

  还有是最后一道18分的大题,我当时要了两张A3规格的大草稿纸,写下我的计算过程。改卷的老师很疑惑,他觉得题目很简单,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内容。之后他突然反应过来,问我是不是那个迟到的孩子,得到我的肯定回复后他特别高兴。后来我才知道,考试前老师将这道题用到的微积分公式写在了黑板上,后又将它擦去,我因为迟到没能看到,只能自己先推算出公式,最后结论也是正确的,顺利拿到了这18分。

  问:什么时候得知自己被保送的消息?当时是什么感受?

  杜江峰:1985年4月,我得知自己被保送到中国科大。我记得当时作为班长的我正在和班委们开展班会活动。活动结束时,老师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杜江峰被中国科大少年班录取了。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瞬间,我脑袋发蒙,因为那次考试考完后我就忘了,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保送考试。

  那年的5月到9月开学前,我就痛痛快快地玩。那时,班主任还天天盯着我,让我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高中生活很幸福,基本上一路玩过来,也没有经历过题海战术和高考。

  科研路上以平常心面对挫折

  28岁时,杜江峰开始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接下来的近20年里,杜江峰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这过程并不轻松。

  “遭遇挫折,是做科研的常态。”在杜江峰看来,科学研究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建立在解决了很多挫折的基础上。他以平常心来应对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杜江峰从事量子计算研究室的时候,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也才刚刚起步。杜江峰觉得中学养成的自学能力此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当时在国际上属于比较新生的事物,正是因为这样,擅长自学使得我并不怕这样的事物。我自己可以翻译一些东西,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杜江峰说。

  2002年,杜江峰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博弈的实验研究,实现中国国内量子计算实验研究工作首次刊发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由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新颖性,《自然》的科学新闻对该工作成果作了专题报导,英国的《新科学家》以及美国物理学会与欧洲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也都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这个成果是我发表的第一篇prl(《物理评论快报》)论文,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很有意义。”杜江峰说,当时牛津大学已经有了这个方向的理论成果,我们的这个成果则很好地跟踪了国际前沿方向,从实验的角度做出了很好的展示。

  2009年,杜江峰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做出了另一项重要成果,首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实现了最优动力学去耦,这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极大提升了现实物理体系的性能,从而朝实现量子计算迈出重要的一步。该成果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杜江峰觉得,一个人任何时候的努力都不会白付。“你当年的一些潜能和付出,在适当的时候,总会发生作用,给你带来不错的机遇。”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量子计算在他硕士阶段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研究有所关联,但当时并没有想到将来会从事这方面研究,只知道默默研究,现在回过头来看,他感受到自己其实一直在积累,并不是从零开始。

  

  2000年,杜江峰博士毕业

  近期热门视频推荐

  来源:无锡日报、浙江大学等

  编辑:青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