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禄丁最新讲座 | 再谈“纯化语言”与“生命体验”

  

  编者按

  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首期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顺利结课后,第二期将在5月8日开学,目前已启动招生报名,这期的授课导师是:孟禄丁、刘可、马可鲁、冯良鸿。以下图文是导师孟禄丁在2021年4月21日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会议报告厅“博导大讲堂”所做的讲座:再谈“纯化语言”与“生命体验”

  

  (视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原视频部分剪辑)

  (2021年4月21日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会议报告厅,本文由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讲座现场 中央美院研究生院 2021

  我的讲座题目是“再谈纯化语言与生命体验”,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下仍然有意义,无论是对我的创作还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而言。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我是“文革”后1979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也是附中恢复招生以后的第一届。当时附中管理很严格,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每天早自习,晚自习,出校要翻牌,回来要点名。艺术上接受的是传统苏派教育,苦练童子功,每天画素描、色彩。1983年附中毕业进了美院,就不用天天点名了,冬天也不用早起跑操,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但附中的时光虽然很艰苦,同时也让我们练就了一身童子功。

  

  孟禄丁《在新时代 亚当 夏娃的启示》创作过程中 美院画室 1985

  这张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是在大学二年级时画的,当时是为了参加“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这也是我的第一张正式创作。听说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我和同学张群就想画一张等大的人体,画得很认真,但也没花多长时间,20多天就画完了。没有想到后来这张画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而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充满偶然。

  

  《中国美术报》创刊第二期 1985

  这件作品当时发表在《中国美术报》第二期的头版。如果了解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状况,就会知道《中国美术报》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展示平台,那时美术界的杂志非常少,基本上就是三本,《美术》杂志、《美术报》和《江苏画刊》。当时只要能在《美术报》上发表东西,你就全国出名了。我记得是高名潞来美院宿舍约的稿,当时他刚分配到《美术报》,栗宪庭也在《美术报》。《美术报》当时之所以有影响,也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编辑团队,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八五新潮”的领袖。

  

  第四画室 教室

  我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时是在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后来第四工作室成立,我就转到第四工作室,所以我们是第四工作室的第一批学生。我们这个班大部分都是从附中上来的,在附中就是画大卫,到了美院还是画大卫,就已经有点画不进去了。我估计当时老师也看到了我们的这种状态,再加上当时学校外的艺术思潮也开始起来了,所以第四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呼应了学院外大的时代氛围。

  

  《红墙》115cm×85cm 布面油画 1986

  当时我们学生稀里糊涂就被分到了四工作室,但进去之后就有一种自由了的感觉。因为四工作室的教学大纲就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教学,这其实是我们上附中时特别希望的。附中的图书馆比美院图书馆还要好,有很多外国大师的画册,那时我们就开始学习塞尚和毕加索,但是附中不允许学,等到了四工作室,学习现代主义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也都很兴奋。到1986年,我就画出了《红墙》,当时是想表达一种古老文化与现代都市之间的冲突感。后来这件作品在《美术》杂志和《美术报》上都刊登了。我算是比较有运气,当时的几张画都受到了关注。

  

  《课堂男人体写生》 133cm×93cm 布面油画 1985

  这张画是我到四工作室以后画的人体写生。看得出来,当时我已经不是完全按照模特来画了,有变形,有打破,有表现。原来我们画写生都是再现,是被动的,现在就开始主动了,里面有我个人对笔触、色彩的主观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也是进入四画室的意义所在,即从再现现实进入一种对题材或者模特个人感受的主动表现。现在看来这可能不算什么,但要放到上世纪80年代的语境中还是有意义的。

  我的讲座标题是《纯化语言》,为什么要谈这个呢?因为当时我参加了青年美展以后,就开始受到关注。“八五新潮”很多重要的展览和活动我都参加了,当时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团体风起云涌,一反文革时期的单调和压抑。但实际上如果回到当时的实际情况,那时“八五新潮”并不算主流,当时的主流还是学院派、主题创作和写实绘画。

  

  《中国美术报》刊登《纯化的过程》1988

  《纯化的过程》这篇文章是我留校之后,为王玉平和申玲的展览写的,当时他们还是学生。我之所以提出“纯化的过程”,是因为“八五”新潮在早期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仍是把艺术当成一种工具。所谓“反传统”,其实跟它所反对的对象是一样的,大家更多是在解释绘画,而不是通过作品来说话。在我看来,社会、政治、批判这些东西不应该放在表面上,而是要放在画面背后。题材性和叙事性是我一直反对的,所以我认为要回到艺术本体,语言决定表达的质量,强调语言和内涵的完整统一。这也是因为我到了四画室以后,研究现代主义,开始在画面中寻找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

  

  中间美术馆 展览现场 2021

  这是我的第一张抽象作品,所以有纪念意义。同年我写了《纯化的过程》,可见当时我的实践和理论思考是同步的。这件作品现在正在中间美术馆展出,他们策划了一个名为“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的展览,这个展览带有文献性和学术研究性,实际上是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方法,去重新再梳理、再反思、再回看那段历史,同时也包含了重塑历史的意义。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是卢迎华,新一代的策展人来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角度。《红墙》也在展览中展出,因为也是1987年的作品。“八五新潮”听上去很宏大,实际上就是从1985到1989这短短4-5年的时间,1987年是中间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包括我提出的“纯化语言”,也是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中间美术馆 展览现场 孟禄丁、丁方在作品前合影 2021

  当时栗宪庭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时代呼唤大灵魂》,也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用“胡村”的笔名发表的。他针对“纯化语言”进行了批评,说学院里的新潮画家提出“纯化语言”,忽视了对社会的介入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失去了批判精神和反叛意识。特别逗的是,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前,在黄山开会的时候,我正好跟老栗分到同一个房间。我就问胡村是你的笔名吗?老栗说是。我说我怎么成“学院派”了,他说我知道你和那些老先生的艺术语言是不一样的。他说我就是希望引起讨论和争论。

  

  《中国美术报》刊登《荒诞·体验》1988

  1988年,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荒诞·体验》。跟《纯化的过程》一样,都是我基于艺术家和创作的真实性提出的。我的毕业创作是《足球》,毕业论文的标题就是《生命·体验》。那时候毕业创作一般都是要求你去西藏、新疆或者农村去体验生活,然后回来画一个主题创作。但我觉得那样画不真实,我从附中到美院踢了八年球,基本上青春就挥洒在美院的小操场上,所以我的毕业创作画的就是我的生活,踢球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状态,通过踢球我感觉到生命在一种过程中的能量释放,这种生命体验和语言的纯化是一体的。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你要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这样你才能独立地去感受和思考,在大环境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孟禄丁 毕业创作《足球》 1987

  2008年我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展,高名潞策展,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纯化语言的“公案”与孟禄丁的绘画》,他把“纯化语言”放到标题里,可见他也认为“纯化语言”是八十年代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但在“八五新潮”当时不是这样的,在运动中大家都是狂热的,缺乏理性,但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纯化语言”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当时之所以我会提出这个问题,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在“八五”这一拨里算年龄小的。大部分“八五”时期的艺术家都是五十年代生人,经历过上山下乡,而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是从学校一路上来的,因此相对来说我更为关注自己。

  

  中国现代艺术展 宣传册 中国美术馆 1989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自由,自由到疯狂。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肖鲁在美术馆展厅里放了那著名的一枪,然后唐宋被警察给带走了。当时我跟沈勤站在美术馆的台阶上,场面很混乱,说警察要来了,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最后的疯狂。最终,这一点也被历史证明了。能够经历和见证这样一段历史,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给了你一种东西,永远不会忘记。

  

  元·孟禄丁 展览海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

  2019年,我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做了名为“元·孟禄丁”的个展。自从2008年在广东美术馆个展之后,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做个展了。当时很强烈地要做这个展览,因为感觉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结果展览结束后一个多月,疫情就爆发了。

  展览的标题我动了点脑筋,因为“元”这个字我已经用了30年,开始是无意的,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我的画看上去变化很大,很有跳跃性,但实际上有我个人的一条线索。无论是个人的生命体验还是内心思考,真实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自觉的,是从你的内心和生命里散发出来的,当你回头看的时候,才能发现其中的逻辑线索。

  

  《元态》 120cm×140cm 综合材料 1988

  我在1988年就画了《元态》,后来又有了《元速》。我喜欢“元”这个字,它有一种原初的感觉,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结束和重启。包括人的生命,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在很多文章和采访中都强调,不管艺术还是人生,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这是我一以贯之的观念。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结果,但我觉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在过程中你才是真实的,过程中有很多生动、偶发的东西,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产生创造,而追求结果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设计性,不真实,所以也就不可能自由。只有在过程中,你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

  

  《元速》 145cm×145cm(21幅一组)布面丙烯 2014

  所以说“元”很重要,我认为艺术的动力也是要回到原初的状态,你才能产生出一种动力,才能进入到生命的激情里面,这也是画抽象最应该具备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也可以转化成为你的人生。其实艺术到最后就是你这个人,人的质量决定了你的作品到底能够达到什么高度,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

  

  2019

  

  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

  

  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

  

  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

  

  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

  图文来自:非具象研究中心

  视频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编辑 剪辑:谷懿霏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第二期)招生

  特别通知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山东艺术中心

  非具象艺术中心

  2021年抽象高研班(第二期)

  2021/5/8准时开课

  报名截止日期2021/5/5

  “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教育中心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享有国际声誉的孟禄丁教授主持的名师中心项目。该项目由孟禄丁教授亲自设计课程,聘请业内顶级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引导学员突破固有思维,激发创作源动力,深度挖掘潜在艺术表达能力,明确个人艺术发展方向。并通过一年一度的专题学术展览活动,为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与推广平台,打造中国高端抽象艺术展览品牌。

  第二期高研班的授课导师为:孟禄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可鲁(著名艺术家)、刘可(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兼油画系系主任、副教授)、冯良鸿(著名艺术家)。四位导师将带来有关素描构成、色彩表现、自由创作、材料媒介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与实践课程,并就学员的具体创作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学制共为14个教学周(360个学时),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将颁发《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修证明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登录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了解招生简章详情信息请移步:

  http://jxjy.cafa.edu.cn/enroll/1344

  负责人电话:谷老师 13840641683

  负责人微信:13840641683(微信报名优先)

  负责人邮箱:gyf.fell@163.com

  我们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