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随想录》其实是一本忏悔录,你真的看懂了吗?

  现在思想界一致将《随想录》视为一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作品之真主要是因为巴金人心之诚,历尽劫波的晚年巴金以说真话的方式吐露自己过去文革十年间的所思所为,其中的是非得失,他毫无讳言,既是发自内心为自己曾经种种进退失据而忏悔反思,同时也对这场人类历史浩劫进行反思,并以此警示后人。

  在《随想录》中,巴金反省了自己当年所犯下的错误,并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表示忏悔。这并不是巴金在历尽劫波之后的惺惺作态,而是他对自己的良知进行拷问的结果。

  一、忏悔意识

  巴金一生的文学创作大多伴随着自身忏悔,从早期的《家》到晚年的《随想录》,随处可见巴金进行自我忏悔的痕迹,其中尤其是以晚年《随想录》的写作最为突出。1949 年新政权建立以后,随着国家政权更迭而定于一尊的官方主流思想屡次对文化发展方向做出指示,对思想界和文艺界人士思想进行强制改造,使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人格和个人意识,或者言不由衷地人云亦云,或者沦落为万马齐喑局面中的沉默者,自然巴金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巴金所做出的自我检讨是应当时的官方要求,是他面对当前紧张的政治形势,不知所措的惊慌和恐惧,是一种应对专制文化的思想要求不得不做出的表态。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升级,思想领域的政治空气越来越强烈,一系列非常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是非,使巴金越发感到迷惑不解,眼前的文化气氛和思想论断也与他期望中的思想倾向渐行渐远。巴金这时候的忏悔就已经产生了内外差别。

  “文革”期间,在经受身心的双重煎熬和打击之后,表面上他不得不向强权低头,表示屈服和“忏悔”。然而面对眼前的虎狼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满目疮痍的思想局面,在巴金的内心深处,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责任感也在慢慢苏醒,这促使他在忏悔的道路上不断深思。“文革”之后,巴金本着知识分子对文化和历史负责的强烈意识,也为自己曾经进退失据的种种言行给别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进行良心谴责,他由此展开了彻底而全面的自我审视和忏悔。

  二、知识分子的责任

  巴金的《随想录》在“文革”后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是因为整部作品从政治反思到历史反思再到文化反思。但最主要的是巴金对自我的关照和审视尤为看重。他一方面站在客观立场上对历史和现实作理性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置身其中,尽力发掘自身所积淀的中西文化基因,并将其凸显为自我审视和忏悔意识,因此《随想录》中那种直面人性的真诚态度才会触动无数心灵。巴金自我审视和忏悔意识还包含着他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使他能透过个人和社会的是非得失,带着一种类似“原罪”的心理和整个民族一起去承担痛苦恐怖片,既严厉的解剖自身和国民心理,同时又批判现实的丑恶,反思历史的过失。

  所以他不囿于个人得失,也不超然于局外,而是站在时代前沿,和民族一起去忏悔,从忏悔中思考人生和历史。巴金的真诚忏悔和对自身的无情解剖以及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使人类对久违了的人性本身的认识和关照得以复归。因为几十年来,人们习惯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大讲特讲“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从而忽略了对人类本性的关照。经历过“文革”的巴金,这种体验尤为真切。因此巴金因为自己写过“豪言壮语”、作过“违心之论”、被迫去批斗别人而感到难过和痛苦。但是幸运的是,他找回了自己。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独立思考,有了它我不会再走过去的老路,也不会再忍受那些忍受的一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