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法学院,培养卓越法律人:记人大法学院学科建设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以整体水平95分的高分位居全国高校法学一级学科第一名。这是法学院继2004年和2009年两次学科评估排名第一之后,连续第三次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榜首。

  6

  人民大学法学院历史变迁展

  经过六十多年风雨兼程的洗礼,人大法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引领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法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平台,以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凝聚力为强大动力,全面提升法学学科的国际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法学院事业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

  学科建设:体系完备,协调发展,实力雄厚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一所优秀的法学院只有不断夯实学科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师资质量,才能培育出卓越的法律人才。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这一核心,建立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锻造了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打造了不断创新、潜心学术的科研团队。

  法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发展核心,始终坚持传承学术传统,基础法学和应用法学发展并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完善学科布局,增强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善的法学一级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法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拥有四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有民商法和刑法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全国首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11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创新平台、“985工程”国家级重点创新基地和教育部法学教育人才实践基地。法学院先后成立了作为二级学院的知识产权学院、律师学院和亚太法学研究院,学科体系更趋完备。

  12

  2010年第二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学院云集了一代代著名法学家,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学界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3年初,学院在职教师有114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11人。学院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5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20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2位。

  14

  2013年元旦人民大学法学院团拜会:荣誉一级教授表彰

  锻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首要工作就是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法学院制定实施了严格的人才引进工作流程,成立了人才评估小组,所有引进人才必须经过相关教研室推荐,由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安排试讲和答辩。

  法学院注重教师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学院专门设立了“重大标志性课题”,提供200多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性质,能够提升法学院国际化、信息化水平的研究课题。在国际化进程中,法学院大力拓展师资队伍海外学术经历。迄今为止,取得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全院教师总数的12%,有91%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在海外进修、访学的经历,每年学院教师国(境)外短期交流逾百人次,半年以上的中长期交流为十人次左右。

  强大的硬件支持是开展高水平法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法学院下大力改善教职工办公环境,使每一位教授、副教授都有了独立办公室。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的资助力度,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申报课题、撰写论文专著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学院还拥有全国藏书最丰富的现代化专业图书馆,藏书近30万册,中外法律期刊近4万册,电子图书近70000部,并引进了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法学数据库LEXIS.NEXIS系统和WESTLAW系统。

  2

  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科研团队,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法学院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沃土。法学院坚持以学术为根,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承担了一大批重大攻关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法学院教师在海内外出版的法学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的国家项目和获奖项目均居全国法律院校前列。近5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荣获多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奖、省级优秀成果等各类机构和组织颁发的奖励。2009年至2011年,法学院共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3项、部委级科研项目214项,在CSSCI、CSCD源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947篇,出版学术专著202部,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被SSCI、A&HCI、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0余篇。这一个个数据充分显示了法学院教师队伍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和理论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创新模式,成绩斐然

  “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一所优秀的法学院,应当坚守人才培养这个教育的唯一原点,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杰出的法律人才。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知行结合,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人文情怀、不懈追求真理、坚定崇尚法治、努力奉献社会的人大法律人。

  法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法学院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层次齐全、体系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

  15

  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在60周年院庆深情演绎舞蹈《老照片》

  法学院不断建全和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材质量。我院根据学生的类别、年级、专业和知识结构,为不同学生群体量身打造最优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参加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开设几十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2009年以来,法学院共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有38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6本教材入选“国家精品教材”。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应对法律职业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法学院推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根据本科生的自身特点和职业兴趣,设计“学术型”、“涉外型”以及“实务型”三类培养模式。2012年法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2009年起,我院与商学院合作,从法学院法学专业和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中选拔学生,开办“法学—工商管理”实验班,毕业时授予法学院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副修证书,授予商学院学生法学专业副修证书。2011年,又与新闻学院共同开办“法学—新闻”实验班。两个实验班的设立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系统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商管理知识、新闻传播学知识,具有良好法律素养和管理技能、新闻媒体职业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7

  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列馆

  学院努力搞好“双导师制”工作,聘请了100余位在法律实务界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作为法律硕士兼职导师。同时,学院全面恢复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对本科生学术等方面的指导,建立本科生培养的新机制。

  社会实践是法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级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法学院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前沿讲座、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观摩实习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近年来,法学院与40余家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律师协会、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平台,每学年组织近1000人次到各类实践岗位实习锻炼,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践训练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3

  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队荣获首届北京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

  国际发展:拓展渠道,深化内容,声誉卓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所优秀的法学院,如果闭门造车、闭目塞听,就会落后于时代,只有不断拓展交流渠道,深化交流内容,才能与时俱进,为自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这一重心,积极走出去,拓展视野,不断引进来,广纳贤才,成为中国法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际交流的桥头堡,法学院积极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已经与100余所国(境)外著名法学院、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签署了各类学术交流和合作协议,加强法学学科建设交流,形成了“多种形式、多重实效、多方受益”的国际化发展工作格局。

  11

  第二届中欧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会场

  国际化发展需要有“走出去”的魄力,积极拓宽学科建设视野,推动人大师生走向世界。近年来,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加强了合作交流,多次合作召开学术会议,人大法学院与哈佛大学举办了以残疾人权益保障为内容的国际学术会议,合作推动残疾人权益法律保障事业。为加强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双方联合举办了“哈佛-人大”法科学生圆桌会议,中美学子多次开展近距离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大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悉尼大学法学院共同发起新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每年共同轮流举办教师学术研讨会,研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法治问题,共同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

  3

  骆家辉在人民大学第11届“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开幕式上发言

  提升学生的国际水平、让广大学生受益是法学院热切的期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法律人才”是学院国际化建设的主要目标。2012年,学院与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协议。通过选拔列入双方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完成学分和论文后即可同时获得两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这也是慕尼黑大学法学院第一次与非欧洲院校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协议。

  法学院与牛津大学合作,先后举办了三期英国法暑期研习班,由牛津大学教师为中国学生讲解英国宪法、合同法、公法的相关知识。此外,学院又斥资50万元购置高清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实现了与境外著名大学法学院的课程对接和资源共享,学生们戏称此种形式为“国内留学”。

  近年来,法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日本立命馆大学法学院等多所国际知名法学院达成稳定的学生交流项目协议,鼓励、推荐学生到国外法学院校继续深造。2009年以来,有143名毕业学生到国外留学。与此同时,开展了数量众多的学生短期交换项目,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到世界名校进行学习。法学院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角,多次邀请国外知名大学师生代表团,与法学院师生举办中外学生圆桌讨论会。

  10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院客座教授、原中美法律交流委员会(美国)主任R.Randle Edwards教授与学生交流。

  人大法学学科要在国际法学教育界立足,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为此,法学院自2009年开始启动“未来学术大师培养项目”,提前储备高端人才。同时学院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鼓励和推动法学院学生参加境外法律实习。自2009年起,学院先后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赴欧洲人权法院、世界知识产权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资源署进行实习,这也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人权法院等组织首次邀请中国学生参加实习。

  国际化发展要有“引进来”的智慧,为学科建设充实新鲜血液,让国际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师生。法学院坚持高质量引进、平衡引进以及严格引进的原则,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学院正式在编的15名外籍教师(全职8名,兼职7名)均毕业于美国哈佛、耶鲁,英国牛津,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1

  外籍教师在给学生们上课

  法学院不断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邀请国外教授先后开设了共15门双语教学课程,邀请了200多名国(境)外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大法官访问、演讲,并推出“海外杰出法学家系列课程”。

  法学院每年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达30多次,主办两届“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先后举办了中美、中欧、中国与拉美、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等,建立了系统的全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法学院牵头的“培养东亚地区具有法律、政治理念共识,能够推动东亚共同体法制形成与发展的人才”项目入选中日韩三国政府“亚洲校园”项目,学院还多次主办“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启动中法欧洲法项目、“中国法”暑期班、全英文“中国法”硕士项目。法学院翻译国外的法典、图书、资料共计3000万多字。受教育部委托,创办了国内首份英文法学期刊《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法学院设立了欧盟法研究所、日本法研究所、美国法研究所,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培养精通国际法律的人才。部分教师也与国外同行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三年内完成了41项境外合作科研项目,对国际性法律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让人民大学的师生受益,也有力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

  社会服务:奉献智慧,肩担责任,成果丰硕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所优秀的法学院,她的师生不能局限于教室、书本,不能躲进小楼只迷醉于理论知识,而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国家法治建设。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服务社会这一诚心,行为精英,心为平民,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为百姓福祉殚精竭虑,为法治建设出谋划策,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法学院的师生将“著文章”的深厚理论功底化作“担道义”的高超实务能力,通过参与国家立法,著书立说和积极进行法治宣讲,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各种方式,为社会输送着法律人的正能量。

  8

  孙国华教授在2010年法学院60周年院庆晚会上演奏《爱的致意》

  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智库,拥有雄厚的法学理论实力和庞大法律专家人才队伍。学院教师广泛参与宪法、刑法、物权法、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改,参与司法解释和法规、规章的起草论证工作,参与两部特区基本法的制定,为依法治国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学院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名、全国政协委员2名;先后有9名教师13次担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的主讲人。

  作为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秘书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秘书处所在单位,法学院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大决策一直提供着理论支持。法学院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其中1人担任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他们组织、协调、推动了法学核心课程与学位体系、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是制定法学行业标准的主要倡导者和参与者,推动了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法学院拥有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2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9人,担任其他国家部委咨询专家、政府法治顾问,或在司法机关挂职锻炼的达300多人(次)。他们在工作中秉承人大法律人的精神,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4

  曾宪义教授塑像

  法学院每年推出作为人民大学四大研究报告之一的《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报告》对立法、法律实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报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的法律实施问题,提出具有总括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建议,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突出的意义。

  法学院连续21年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编纂《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它反映了我国审判工作概貌,为指导审判实践,促进法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先后到法学院视察工作的习近平、胡锦涛、贺国强等领导同志对《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在法学案例教学和对外宣传我国法治建设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法学院设立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等20多个法学研究中心(所),主办《法学家》、《中国法学前沿》(英文)等刊物,创办“名家法学讲坛”、“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等著名学术讲座品牌。法学院兴建的“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法学文献和法律信息库”以及“中国民商法律网”等近30个学术网站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资源。

  2009年以来,为中央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国家机关讲课累计200多场(次),20多名教师担任“五五”、“六五”及“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专家。学院出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图说中国法律史》等学术著作及普法书籍,深度参与《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节目播讲,弘扬法律文化和法治理念;与哈佛大学、中国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与立法研究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法学院的老师们致力于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良性互动。实施了包括西部地区律师公益培训在内的西部法治发展支持计划;与国家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等深度合作、开展法律教育培训;与北京市高级法院等省级司法机关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各级政府合作,积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国家法治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展基金致谢墙

  此外,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生志愿者还长期组织开展临终关怀活动(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结对帮助智障学生(与海淀区培智学校合作),受到了广泛好评。作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法律实践的重要平台,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成立15年来,通过义务法律咨询、代理法律援助案件、网络答疑、开展普法活动、编辑出版普法书籍等各种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9

  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在海淀区进行普法活动

  人民大学法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学院发展的重点,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学院发展的原点,始终以国际化为学院发展的生长点,始终以社会服务为学院发展的立足点。学院在学科建设、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也深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9年以来,胡锦涛、习近平、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人大法学院,对法学院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的期望。

  继往开来需奋进,真抓实干正当时。在未来的发展中,法学院将继续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增强法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扬人大法律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以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心态,以脚踏实地、认真勤勉的行动,引领法学教育,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沟通中外法学交流,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增光添彩,为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成受人尊敬、人民满意的一流法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