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景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体味“有实有虚”

  1.导入新课。

  飞鸟在空中翱翔,蜜蜂在花中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首先,我们来学习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2.初识苏轼,学习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1)认识苏轼,读通诗句。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数约8000篇。

  (2)了解背景。相传宋朝时有一个和尚叫惠崇,是一位画家。一天,他画了一幅画,然后邀请他的好朋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来观赏。苏轼看完以后,就在画上题诗一首。生(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这样的诗叫作题画诗。(板书课题)

  ①听范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②生齐读,读准字音,通畅自如。

  ③指名读,生生互评。

  ④指名读,说一说诗中有哪些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

  竹多花少,相映成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3)想象画面。

  江南的春天,桃花初放,群鸭嬉戏,满地蒌蒿,芦芽短嫩。竹子正在拔节,一群鸭子在江水里欢快地游着,岸边的蒌蒿正成片生长。多么有动感的画面。

  竹子翠绿,桃花粉红,江水清澈,还有白色的鸭子,多么丰富的颜色。

  (伴随学生说的内容,课件适时逐一呈现此烂漫场景。)

  (4)置身其中。

  ①看画面齐 读,出示整首诗。

  几百年过去了,惠崇的这幅画已经失传了,但这幅画上的题画诗却留了下来。画上的内容是什么,已不得而知,只能结合苏轼的题画诗,来猜猜哪些是画上的景色,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景物。(河豚是作者联想到的,给诗歌注入了春天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

  前三句写了苏轼在惠崇的画上看到的景物,而河豚那句是联想到的,写诗和写文章一样,也有见闻和联想之分,这就是有实有虚。(板书:有实有虚)

  ②看画面齐诵,播放优美音乐。

  河豚在春天会从海里游到江里产卵。河豚是一种很肥美的鱼,吃起来很鲜美,如果弄不干净会导致中毒,但因为它的味道实在太好,所以馋嘴的人总想吃,有一句话叫作拼死吃河豚。关于吃河豚,苏轼也有“也值一死”的趣事。(出示)

  河豚宜与蒌蒿、荻笋同煮。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注释:荻笋,即芦芽。

  《本草纲目》是一本伟大的医药书。蒌 蒿和芦芽可以解毒,所以要与河豚一起煮,难怪苏轼一见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

  ③再次背诵,记住《惠崇春江晚景》。

  文学家苏轼真是吃货一枚。万物初生,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鸭子想:春江水暖了,可以游泳了。苏东坡想:芦笋、河豚可以吃了。他时常惦念着荔枝、石榴与葡萄,不忘龙眼、木瓜与樱桃;想着猪肉、鲈鱼、羊蝎子,馋着生蚝、河豚与兔子。写一首题画诗都能联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时”,也是绝了。

  总结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出示)读准诗句,了解背景,理解诗意,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惠崇春江晚景》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题画诗有直观的认识。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能更具体地感受诗中所呈现的画面。对诗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拓展《本草纲目》中蒌蒿和芦芽可以解河豚毒的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连贯性与作者的情感。)

  板块二 学杜甫《绝句》,感受“有静有动”

  1.引入诗文。

  看了画中之景,我们用此方法来触摸真实的春景。韩愈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看看诗圣笔下的春天。这是一首用诗歌体裁来命名的诗。

  出示《绝句》,欣赏诗歌。

  2.读顺诗句。

  (1)读准字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春天的早晨,杜甫推开门,眼前的景色令他心情愉悦——(生齐读全诗)

  (2)训练语感。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3.了解背景。

  公元764年,距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平息已一年,杜甫站在自己的小院中沐浴着暖暖的阳光,看着远处的青山绿水,不禁感慨:春天来了,江山也变得秀丽多姿,于是吟诗一首——(指名读)

  4.认识对偶。

  描写春景,历来是诗人的一大爱好,不论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是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都用清新细腻的词语展现春天的美好,而杜甫的这首小诗平平淡淡之中就把春日风景说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自读自悟,得出结论。因为两两都是对偶关系,构成了四幅画面。

  “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丽”对“香”;“泥”对“沙”;“融”对“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

  5.想象画面。

  生齐读感悟。师描述画面: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飞来飞去,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多么安静祥和的春景图啊!

  杜甫的诗既有安静的画面,又有灵动的画面。(板书:有静有动。)

  (设计意图:诗文引入与语感的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诗韵律的感受。杜甫的诗歌有很强的纪实性,结合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认识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对画面的细腻感触,学生能有效理解动静结合所营造的意境。)

  板块三 学曾几《三衢道中》,品悟“有景有情”

  1.学习《三衢道中》。(出示简笔画)

  (1)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①苏轼、杜甫的诗有实有虚,有动有静,曾几也有话说了:两位前辈,晚辈不才,没有两位名气大,但这首《三衢道中》却是我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简介作者: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出示:三衢道中。生齐读。

  理解诗题。结合注释,三衢是地名,“三衢道中”是去三衢的道路上。今浙江常山县,因有三衢山,故称三衢。

  ②自由读,借助注释理解字词。

  (2) 体会情趣。

  这里风景秀美,引人入胜。一年初夏,天气晴好,曾几来到三衢山,旅途中的风景吸引了诗人,诗人诗兴大发。(出示全诗)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理清线路。

  ①自由读通诗句,看课本上的插图和注释,想象作者去三衢的路线是怎样的。(生交流)

  ②指名读,交流。

  了解时间背景:

  梅雨季节大多阴雨连绵,有诗为据——“黄梅时节家家雨”,但这几天的天气却是“日日晴”,难怪诗人很高兴。(生齐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师出示梅子简笔画。)

  ③指名读,明确旅游线路:小溪泛尽却山行。

  借助插图,理解“小溪泛尽”的意思。(出示小溪、高山简笔画)

  ④诗人来的途中看到了什么?用诗句作答。

  绿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出示绿 阴、黄鹂简笔画)

  这一路和来的时候差不多,都是绿树成荫,而且还增添了几声黄鹂婉转的叫声。一起看图读一读。

  (生齐读:绿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每一句都在写景,但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愉悦心情。(生齐读悟情)

  ⑤说一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南宋文学家姜夔说:“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意思是说:有的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很有意思,很美妙。

  2.这首《三衢道中》就是这样的妙诗,也送曾几四个字——有景有情。(板书)

  (设计意图:本首古诗的作者与诗中描写的地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进行重点介绍。明确旅游线路是理解本诗的重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较直观,且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借助名人评价,结合对诗人心情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板块四 熟读成诵,总结拓展

  1.不论是梅子黄时的初夏美景,还是草长莺飞的春意盎然,在诗人眼中,都极具魅力。

  2.再次品味古诗三首。

  (出示三首古诗,同步配乐朗诵《古诗三首》。)

  3. 出示陶渊明《四时》,吴均《山中杂诗》。

  正可谓万物霜天竞自由,抑或万物静观皆自得。请欣赏:

  四时

  [晋] 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山中杂诗

  [南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优秀的古诗词中有着优质的语言,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下课!

  (设计意图:结合想象,及时记忆,有助于巩固学习内容。对同类诗的拓展,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古诗的魅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