蕞(zuì)之战:秦灭六国,势也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因:河外之战;后果:秦灭六国。

  河外之战:公元前24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但河外之战并没有阻止秦国的扩张势头,这才有了最后一次联合攻秦之战。

  公元前241年,在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主导下,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在临近秦都咸阳的蕞(今陕西临潼)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所谓“攻秦”是战国纵横家公孙衍、苏秦先后提出的弱国联合共同抗击强秦的战略思想。

  从公元前318年到前241年,合纵攻秦之战前后一共进行了五次,总体来看联军败多胜少,没有达到破秦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联军内部意志不坚,遇难则散;另一方面,使用反间计,用金钱贿赂各国大臣,让他们对国君进谗言,造成多位将才如廉颇、李牧等未能在抗秦中发挥关键作用。

  直到这次的蕞之战,已经是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了。结果,主帅庞煖(nuǎn)率领的五国联军被秦国丞相吕不韦带领的秦军所败,无功而返。

  那么,这次的五国联盟最初是如何促成的呢?

  一年前,秦国攻占了的二十个城池,并设置东郡统辖。魏、赵两国唇齿相依,于是相约合纵伐秦。魏国甚至诛杀了亲秦派大臣吕辽,以此向天下昭示魏国抗秦的决心。这才流传了“魏杀吕辽,而天下交之”的俗谚。

  同时,赵国也为了表明决心,攻取了秦相吕不韦在河间的封地,直接与秦国决裂。而楚国自从担任令尹、当权主事之后,开始积极支持联合抗秦行动。

  春申君为了拉拢相对强大的齐国,进入联盟阵营,专门派遣策士去游说。策士指出如果齐国不参与这次的合纵,秦国将联合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

  结果,齐王不为所动。因为此时秦相吕不韦采取一种“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远处的齐国保持友好关系,反而是进攻临近的赵、魏、楚。所以齐国君臣一致认为没必要搭上人力、物力参与这场胜负难定的合纵。

  于是,春申君拉拢齐国的计划失败了。而韩、卫只是附属国,自然跟随楚、赵、魏的步伐走。

  在春申君的主导下,五国联军结盟,共同推举楚王为纵长,赵将庞煖为联军的主帅,开始向秦国的腹地进攻。

  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行军到了函谷关外的蕞地。如果突破了函谷关,即可直击秦国都城咸阳。主帅庞煖考虑到几次联军攻秦,最后都被阻挡在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侧,可以出其不意。

  很明显,庞煖对于当时战局的分析非常清晰准确,但却忽略了联军内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

  相反,秦相吕不韦正是看到了联军的这一致命伤。他分析楚军距离秦地最远,士兵最为疲乏,影响也最大。如果楚军战败,联军必定不战自溃。

  于是,吕不韦精心挑选了一支精锐小分队,趁夜突袭了楚军大营。

  楚国士兵顿时慌乱逃窜,阵营失守。其他四国军队听到楚军先撤退的消息之后,军心开始动摇。各国的副将都不愿意做炮灰,纷纷向庞煖请令退军。庞煖无奈只得应允。

  就这样,春申君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五国联军,还没有正式开打就内部分裂,“不利而去”。

  从此,合纵战略至此破灭,战国末期的六大诸侯国赵、魏、韩、燕、楚、齐再也无法抵御秦国兼并的步伐了。

  虽然在春申君的推动下,楚国随即迁都寿春(今安徽淮南),远离秦国的兼并战范畴,从而为楚国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但仅凭春申君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秦灭六国的历史大趋势的。

  后果

  秦灭六国之战:蕞之战是战国后期各国联合攻秦的最后一次行动,至此合纵战略破灭。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通过逐个击破的灭六国战争一统天下。

  结论

  :蕞之战作为最后一次诸侯国合纵抗秦的行动,因联军内部缺乏大局意识而作鸟兽散,导致合纵战略也因此破灭。不久之后,秦国开始将这些国家依次吞并,完成了天下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