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生用方程解题,是扼杀了创造力?贬低方程的人,请别再自嗨了

  原标题:小学生用方程解题,是扼杀了创造力?贬低方程的人,请别再自嗨了

  这是我之前看到的一篇微头条:

  让我没想到的是,当初竟然有这么多人都支持不用方程解题。

  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认为,用方程解题,是扼杀了创造力。

  说一下我的看法

  方程是“一力破万法”、“一通百通”的方法论。其它方法只能算是雕虫小技、耍小聪明,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旁门左道”。

  而且,就算想出其他方法,那些方法归根结底还是用了方程的思想,基本上相当于:

  “不列方程,直接解方程”。

  只是没用方程的“形”,却用了方程的“意”。

  (如果大家有异议,可以自己想几个所谓的“不用方程”的方法,再审视一下那些方法到底有没有用方程的思想?)

  还有人说:

  用方程,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

  单纯讨论思维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什么是有效的思维?

  可迁移、可迭代的思维才是有效的思维,也就是方法论。

  不可迁移、不可迭代的思维只能是昙花一现。方法论的意识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建立起方法论的思想,可以受用一生。

  听起来可能有些高大上,不过可以从小培养,方程就算是一种方法论。

  而且,列方程本身就是一件“各凭本事”的事。哪怕是到了高中,数学试题(大部分物理试题)的解法基本上也可以概括为:列方程组,解方程组。

  但是照样有人不及格,通常就是因为列不出正确的方程。

  另外,别说“用方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之类的话。要是真扼杀了创造力,那也是扼杀了低端的创造力(也就是胡思乱想)。

  你要是真有创造力

  为什么不从求解多元方程组的过程中,创造出高斯消元法?

  为什么不从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创造出克拉默法则?

  为什么不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创造出阿贝尔群?

  很多人只会在最原始的思维层次自嗨,却从没想过站在巨人(方程)的肩膀上创造。

  什么是有效的创新?

  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是在底层兜圈子。你连一套现成的方法论都掌握不了,何谈创新?

  (发现创造,也有贬义词的意思,要避免某些“发现创造”。)

  最后,想喷一下那个“给小孩买大人的鞋子”的例子。

  用方程就是“给小孩买小孩的鞋子”,小学生能用好正向思维就不错了。至于逆向思维,你想训练吗?

  那就去计算不定积分吧,保证让你练个够。

  方程,相当于“操作系统”

  方程,其实是一套清晰地表达思维的一种方法,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

  其他的所谓的“不用方程”的方法只是不用方程的“形”而已,用的还是方程的“意”,相当于“在脑子里,边列方程、边解方程”。

  别扯什么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你用逆向思维之前,必须先正向来一遍,只不过逆向思维的过程更长,让你忽略了你还正向思考过。

  方程的优势在于对数量联系的表达非常清晰。数量联系简单一点还好,复杂一点呢?

  如果是17个待求量和25个已知量纠缠出42个联系,所谓的逆向思维能解出来吗?

  还不是要用方程。

  另外,方程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承实在是太重要了。 面对有解的等量联系或许可以用其它方法。

  但是,如果问题本身就是“是否有解”之类的问题呢?

  问题本身就是“有几个解”之类的问题呢?

  问题本身就是“不等联系”之类的问题呢?

  有了方程的基础,这些问题可以被自然而然地解决。养成使用方程的思想,后期可以做到“一通百通”。

  其它绕来绕去的方法,“这辈子”也就解决一个题用用。

  我们的教育有缺陷,缺乏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迭代方法。

  有人会说:

  其他的方法是训练思维的手段。

  其实列方程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方法,哪怕是到了高中,理科类的大部分题目的解法都可以被概括为: 列方程组,解方程组。

  但是照样有人高考考得很差,就是因为列不出正确的方程。

  我的感受

  其实我在上高中之前就没怎么重视方程,上了高中做高中物理题就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绕,经常把自己绕进去。

  我还算不错,绕进去以后通常都能绕出来。当时其他同学绕进去就出不来了,物理就此玩完。

  我也是偶然发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才算是排除了高中物理乃至大学专业课的各种难点。

  上大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分析专业问题大部分也都像我曾经那样绕,结果一堆人都会把自己绕进去,甚至是教专业课的讲师、副教授都会被绕进去。

  那时候我知识方程组有多么强大。

  可能跳出具体的场景很难让人想象到“把问题和方程联系到一起”到底有多困难,不过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让你知道:

  想要走得长远,方程的思想必不可少,其他绕来绕去的方法只是在自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