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深化实施“十大行动”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鲁网3月27日讯(记者 韩雨) 3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实践”等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族宗教委等负责同志介绍山东深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有关情况。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山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定位,发挥山东优势,打造亮点品牌,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推进全省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充分发挥7处省级、9处市级研究基地作用,建设专家智库,组织专题研讨,开发研究课题,形成契合山东民族工作实际、彰显山东文化特质、位列时代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认真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山东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山东卷》编纂工作,运用真实、鲜活的历史史料和考古实物讲好山东的民族团结故事。

  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内容。不断深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打造5处国家级、30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18处省级、111处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实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全省中小学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山东省“滴灌式精准施策 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法得到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首次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网络竞赛活动,110万人实名注册,486万人次参与答题,民族政策法规得到广泛普及。每年6月、9月定期开展全省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山东省民族工作的靓丽名片。

  启动孔子学堂万里行(齐鲁民族行)公益项目,以孔子学堂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征集作品1000余件(组),评选获奖作品118件,以文化艺术创作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山东省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中心,以儒家文化传承体验为特色,通过沉浸式参与体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省委、省政府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列入全省创建示范活动目录,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的“双创建”省份。不断擦亮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全省已打造“红石榴”社区(家园)302个、学校184所、企业90个、机关94个、家庭80个、岗位71个。全省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409条,投放公交车1688辆,建设“红石榴”主题公园、广场185处,布设标语牌、展板、立体景观等各类宣传点2800余个,成为各族群众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着力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新推出“道中华·齐鲁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项目,不断促进各民族在齐鲁大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创建,35个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成为各民族携手共进、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结对帮扶交融连片示范区项目20个,支持民族镇村打造5个产业化品牌集聚地,开展“富口袋+富脑袋”乡村行动试点,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2022年共投入援助资金44.8亿元,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智力支持、劳务协作、交往交流等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帮助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余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山东力量。

  建立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下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调整完善省民族宗教委兼职委员制度。有序推进涉民族事务相关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释等工作,高质量完成《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修订,突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民族宗教治理制度建设工作计划(2021—2023年)》,修订《山东省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举办五期全省民族宗教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制定全省民族宗教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送法下乡“百千万”活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