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3高考二元关系作文写作突破

  二元作文写作的重点就是辨析“二元”之间的关系。这里请注意,是二元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两个概念间的关系,逻辑学里概念间的关系多数指的是外延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有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两种,而两个事物间的关系则可以有很多种。

  一、常见三种二元关系

  1.条件关系,指一个事物的存在是另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

  生活中用“因为……所以……?”“既然……就……”“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如二元要素存在因果关系,在分析此类作文时,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是由果溯因。如2012年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亲对儿子之爱,“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诗人对国家之爱,“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是伟人对生命之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亲对儿子之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诗人对国家之忧,“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是伟人对生命之忧。“忧”和“爱”是一体两面,忧源自爱,因爱生忧。此题可立意为忧是流泪的爱。在“爱”的条件下心生“忧”,“忧”难以消除是因为深厚的“爱”。“爱”是“忧”产生的条件。

  生活中用“除非……?”“只有……”“除非……否则……”表示必要条件。在话题作文中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积跬步”是“至千里”的必要条件。如2021年全国卷甲“可为与有为”,青年在自己可为的时代、领域中着切切实实的有为贡献。“可为”是“有为”的必要条件。同类话题再如“生存与发展”“学习与进步”“自由与纪律”等。

  充要条件在作文中的出现相对较少,在此不作分析。在条件作文中,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因此无论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构思写作的重点都在前提条件上,如“忧与爱”中的“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

  2.主客关系,指人们对事物施加影响的一种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世界中是主体,世界在人面前是客体。人是动作行为的承担者和发出者:客体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此类关系在家国情怀、青年担当类的作文中最为常见。如2019年全国I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主体为“我”,客体为劳动。如2020年全国II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主体是青年,客体是同一世界。此题可立意为我们青年应身体力行,努力拼搏、勇担责任,为世界一体谱写绚丽华章。

  主客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限制,又相互渗透、贯通。在构思时可以着重考虑主体有哪些范围,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客体有什么特点,主体改造客体的意义,客体对主体有没有影响等。

  3.对立统一关系,指二元之间矛盾对立又互补统一

  构成的核心概念表面上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距离”“联系”本是矛盾的,结合材料“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可知,“距离”为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由“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可知,“联系”为人与人,人与国家间的温情联系。疫情中既需要拉开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需要增加人间温情。二元关系由矛盾对立,变为和谐共生。因此该题立意为疫情拉开距离,割不断联系。综上所述,构思二元作文时,需深入探求矛盾双方斗争或依存的原因,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分析二元转化的条件。需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核心间的关系有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摆脱线性思维,坚持二元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

  二、典例分析

  典例一(来源: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

  1.确定核心概念。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确定“可为”“有为”这两个关键词当是该作文的核心概此作文属于典型的二元概念作文。

  2.确定概念内涵。“可为”与“不可为”相对,“有为”与“无为”相对。所谓“可为”,是指符合道德规范的,在法律范围之内的,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的自觉认识。客观上是对背景、条件、能力的判断;主观上是为而可为。所谓“有为”,是指通过主观努力,自觉使命担当,积极履行人生职责并做出一定成绩的行为。客观上是对事实、过程、结果的评价:主观上是大有作为。

  “不可为”,是指于家国不利的,有辱人格魅力的,如深夜里拼超跑、私人飞机上吃泡面、倒掉牛奶获取二维码、用资金换流量等不齿之事。这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里的“不可为”不同。孔子的不可为,是指当时的时代处于战乱中,缺乏施行“仁政”的土壤,明知推行困难,但依然竭力去做的精神。“无为”,是指所谓的淡泊名利,持中庸哲学论调的,如当下的折中利己者,自称“佛系”的青年“丧文化”主体,“躺平族”们。这与“无为而治”里的“无为”不同。“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具体是指以顺应民主的需求为重点来治理国家。

  3.确定概念外延及二者关系。此题中“可为与有为”的外延是“大有可为的时代”与“大有作为的青春”。

  “大有可为的时代”,是说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奋斗历程,如国家惨遭蹂蹦的时代,建立新中国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百年华诞新征程时代。有人说生不逢时,有人说生逢其时,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可为的时代。

  “有为的青年”,是指我们的精神时刻受到百年党史的滋润,是一个“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年,必定有“有所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指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必将大有所为。具体可写早期的革命志士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等,社会主义建设者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以及当下新征程中所有为祖国富强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仁人志士。

  “可为”与“有为”二者是条件关系。“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基础,“有为”是“可为”的升华、评价。如果说可为时代是磨难、牺牲、机遇、挑战,那么有为青年就要担当责任,拿出勇气,甘于奉献!可为与有为的意义,对青年而言,投身可为时代,建设民族复兴,成就有为人生:对民族而言,华夏儿女皆有为,国家强大必可为。

  总之,可为的时代造就有为的人生,有为的青春是可为时代的重要元素。也正是一代代的有为英雄,让我们当下的新征程更加大有可为。请珍惜可为时代,赓续红色精神,争做有为青年,将我们的未来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4.确定文章立意。从核心概念的外延中寻找合适维度进行立意、构思,还是可以轻松驾驭的。当然,维度选择的标准除了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擅长的,更要紧的一定是准确典型的、符合要求的、扣住中心的,同时也要时刻把握二元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偏离中心。比如写当下有为青年,你要知道他们在哪个行业具体做什么,有哪些突出成就,如你喜欢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陈行行、“90后”航天新人许哲琪、神州十一号航天员陈冬……同时要提高敏感度,不要把不是有为的当成有为的来写,如那些用资金换流量的,直播火了之后卖假产品的,影视明星德行有失的。写不同的可为时代,你要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突出特征、红色文化精神、典型人物,在关联时千万不要张冠李戴,免得贻笑大方。当可为时代与有为人物都匹配好之后,还要确定行文脉络,如什么是可为、有为,为什么可为、有为,怎么做好有为:如按照时代顺序,一一列举可为时代与有为青春,进而凸显主题;如明确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区别可为与不可为、有为与无为,分析在可为时代有人大有作为而某些人要么无为,要么还做一些不可为之事的原因,通过对比,凸显主题。

  三、范文及分析

  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无为’筑‘有为’之基,以‘有为’固‘无为’之本”《老子》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固无败,无执固无失。”《论语》中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无为与有为并非根本对立,发挥无为尊重规律的优势,结合“有为”主观能动的优势,更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促进事物的发展。今日之中国,亦应将“无为”与“有为”结合,以“无为”筑“有为”之基,以“有为”固“无为”之本。(引用《老子》与《论语》名言,引出“无为”与“有为”的概念,并提出中心论点。)

  以“无为”筑“有为”之基,把握好“无为”的尺度是关键。“无为”即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以辅方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正确认识事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举国动荡,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新冠病,发挥“无为”的力量,才得以有效控制。西伯利亚羊群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因为过度的保护而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害。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显得犹为重要。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要充分发挥“无为”的作用。但“无为”并不等于无所事事,无所做为,以“无为”筑“有为”之基,把握好“无为”的尺度是关键。(一正一反两例鲜明对照论证了以“无为”筑“有为”之基这一分论点。)

  以“有为”固“无为”之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正如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为之之事须为有益之事,若明知其为错误,仍刻意为之,便会招致失败,对社会、国家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要坚持不懈,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学习最美逆行者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有为精神,学习铁人王进喜的“有为”精神,充分发挥“有为”精神的作用,固“无为”之本。(学习有为之士的有为精神,论证了以“有为”固“无为”之本这一分论点)

  以“无为”筑“有为”之基,以“有为”固“无为”之本。既要把握好“无为”的度,又要正确选择“有为”的对象。忆往昔,那是先辈们奋斗的历史;看今朝,这是我们青年人的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结回扣中心论点,号召青年人把握“无为”之度,走好“有为”之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完成发言稿任务)

  怀敬畏驱萧索,勇无畏铸山河

  曾国藩有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怀敬畏,敬畏一花一草一世界,以谦恭之心习伟人之事。林肯亦有言:“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勇无畏,于艰难中创业,于万马齐喑时呐喊,以躬身入局成复兴之业。//成就人生彼岸的草长莺飞,狠书晔如扶桑的华夏篇章,须怀敬畏之心,当创无畏之业。(对比作文材料中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真正的敬畏,是怀赤子之心敬畏自然生灵,敬畏法律人文,敬畏伟大的思想与灵魂,脚踩大地,潜伏在深谷。真正的无畏,是怀无惧之情无畏偏见谗言,无畏禁锢束缚无畏未知的风险与挑战,无视盏盏鬼火,走自己的夜路。//敬畏绝不是畏手畏脚、瑟缩不前的懦夫本质,无畏也绝不是蔑视规则、妄自尊大的莽夫之勇。惟以敬畏为盾,以无畏为刃,方能刺破无尽黑暗,划出人类的光明。(以形象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以“是------不是------”的句式明确了“敬畏”与“无畏”的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怀敬畏驱萧索,汲前人之智。

  黑格尔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心怀敬畏,敬畏以往的灾难以避当今之祸,敬畏先人的精神以明当下之志。白起不敬畏生命活埋数十万降军,自己也终含恨黄沙;杨坚不敬畏规律尽锱铢而取之,终落了个国破人亡的惨局。行有所止,不止乃造不知敬畏之灾祸,惨淡收场。因此,怀敬畏之心乃立国立身之本,不懂得知止的人谈何家国。(引名言,举例子,论敬畏的意义,解决“为什么敬畏”的问题。)

  勇无畏铸山河,立不朽之功。

  莎土比亚说道:“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遥望历史,曼德尔施塔姆无畏沙皇残忍迫害,勇敢发出“十步之外没有人听到我们的话语”的对专制的声讨,解放俄国思想。

  揆诸当下,张桂梅无畏艰苦挑战,创立华坪女高培育铿锵玫塊,“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站在巨人之肩渺视卑微的懦夫”。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我要有敢做自己的勇气和做我自己的胆量。”我们应有摆脱束缚的勇气和开创新局的胆量。(引中外名言,举古今例子,论无畏的价值,解决“为什么无畏”的问题。)

  岁月静好的时代不再苛求“取将头颅新故国”的豪迈,但新的历史节点亟待青年人不遑暇食的时代新篇。往回看,有泱泱千年文明、哀哀百年耻辱、雄雄英雄抗争值得青年人心怀敬畏;向前看,面临美帝仇视、疫情动荡、世界变局,更待青年人扬鞭策马,无畏前进!(联系新时代对新青年的新要求,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心怀敬畏,方能行稳致远为千里之功;勇敢无畏、方能披荆斩棘成复兴之业。以敬畏为舟,江河安澜;以无畏为帆,风驰电掣!(整句整齐有气势有文采,回扣中心论点“心情敬畏,无畏前行”。)

  人生就是一个走与停的过程。

  为了那浩荡天光,蛟龙潜于漆黑的九渊;为了那融融春意,幽草孕于孤寂的寒冬;为了那枝头高吟,鸣蝉隐于阴暗的泥土。它们的生命如此短暂,原本经不起如此的“消磨”,可它们毅然在生命之旅停顿,为的是在下一刻造就生命的极致——一飞冲天,一抹葱然,一鸣惊人。

  人生,也是一段短暂的旅途,为了不使生命的意义黯淡无光,人们开始了艰难的追梦之旅。他们匆匆赶路,不顾艰难,不辞辛苦,舍不得半点时间的荒废。可结果却往往是竹篮打水,水中捞月。(自然界之蛟龙、幽草、鸣蝉生命中的“停留”造就了生命的极致与人生匆匆行走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朋友啊,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一下呢?远方的梦想固然重要,可沿途的风景也值得我们欣赏,况且“磨刀不误砍柴工”,短暂的停顿,它是一种休息,是一种休整,是一种奋飞前的积蓄,是一种新生前的孕育。(由前文的对比,自然地设问提出了中心论点)

  古人早已懂得“走”与“停”关系,因此才有了“生有所息,息以生之”的经典话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十年,是他“停”的十年,但这个停,不是停无作为,而是雄志藏于心,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扩大人口,然后才一举而灭吴。他的停,是为了争取时间,积蓄力量,是为了东山再起,重复伟业。(古有勾践“停”十年而重复伟业。)且看今人。伟人邓小平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三起三落,起则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落则心藏壮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走”与“停”在他看来,都是一种进取。他的停,让思想更成熟,认识更深刻,让下一次的崛起更有力量。(今有邓小平在“停”中以备崛起。)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走与停的过程。若一味奔走,不免疲惫,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停顿的过程,就在此时,我们可以反思,可以回忆,可以总结,可以规划,可以擦一下脸上的汗水,可以喝一杯咖啡,为接下来的行程做好准备。(总结人生,强调走走且停停。)

  匆匆赶路的朋友啊,不要那么急迫,暂时驻留你的脚步,看一下沿途的风景,采撷几株路边的花草,武装一下自己的思想,再往前走吧!(发出召唤,停停再走走)(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