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怎么做?看看这群小“逸星”的“软着陆”
交汇点讯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做个爱心送老师!”9月6日,南京市逸仙小学一(3)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跟随夏静老师一起做“身体操”,“让我们一起在运动中记住身体每个部位的名称,小朋友们的身体也会越来越棒!”今年,新入学的71名小“逸星”们在丰富的“逸星”向学成长营课程中,上好“幼小衔接”的第一课。
“情绪万花筒”“这是我呀”“亮眼睛”……循序渐进学本领
“自我介绍要微笑,看着对方眼睛说。认真倾听有礼貌,聊聊特长和爱好。”一(3)班的梅钰涵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交友歌》,小朋友们一开始还略显羞涩,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越来越自信地与身边的小伙伴打招呼.“这是我的新朋友小雪,我们喜欢在一起画画。”小星是个内向的女生,在被叫到名字上台展示时紧张地揪着衣角,最终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新朋友。梅钰涵老师表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尽快融入班集体,这是每一个孩子进入小学都需要尽快完成的课程。”
“情绪万花筒”“这是我呀”“亮眼睛”“放大镜”……逸仙小学“逸星”向学成长营为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类课程,帮助孩子们养成情绪管理、遵规守纪、热爱劳动、乐于学习等良好习惯。
例如在“情绪传声机”课程中,引导儿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护眼卫士”课程中,帮助孩子们养成每天按时做眼保健操的习惯,强化儿童的护眼意识;在“夸夸我朋友”课程中,帮助儿童在新集体中找到小伙伴,尽量避免儿童落单;在“小问号”课程中通过趣味性、合作性的任务,锻炼儿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一二一,一二一……”课间,小朋友们在体育老师夏静的组织下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走向操场,萌娃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稚嫩的小脸蛋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夏静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列队训练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集体活动习惯。”
“幼小衔接”第三年,成长营3.0 plus版本来了
幼儿园阶段教学以游戏方式为主,小学教育以授课讲学方式为主,不同阶段教学风格的断裂,如何在幼小衔接时有效填补?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我们将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小朋友适应小学课堂的特点。”夏静作为逸仙小学“幼小衔接”课程的骨干教师,和团队一起打磨了一批批精品课程。
从2020年开启“幼小衔接”1.0版本,今年已经是逸仙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的第三年。新型的“逸星”向学成长营3.0 plus版本尝试将整个幼小衔接适应周课程延伸到月、学期计划,实现全方位的幼小衔接,助力孩子成长。
“今年的课程从七月份就开始筹备,经过多次打磨才呈现出现在比较成熟的版本。”从学校制订方案,到教师打磨课程内容,再到与家长双向沟通,逸仙小学为“幼小衔接”下足了功夫。
“‘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是一个‘持篙试水,偶得浅水’的过程,试水就像小马过河,得亲自实验了才知道到底怎么做。”逸仙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冯经纬告诉记者,“很多小朋友刚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抵触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
在备课过程中,语文老师梅钰涵认为一年级儿童语文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提出“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音乐老师任慈则基于儿童“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通过“大耳朵”课程,让音乐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媒介。
“在‘幼小衔接’的课程备课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李梅是逸仙小学的一名资深教师,但承担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还是第一回。语速放慢、多重复几遍内容、加一些比喻的讲解手法……李梅在不断摸索如何与刚进小学的孩子们拉进距离。“孩子们刚入校的时候都是怯生生的,现在明显看得出来开朗得多了,也愿意与我们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几天来的变化,李梅很是欣慰。
多方合作,淡化入学陌生感
“前几天刚来报到的时候,孩子一直哭闹个不停,说不想上学。现在交到了新朋友,放学拉着小伙伴一起玩,不再抵触去上学了。”一年级新生小余的妈妈刘女士对“逸星”向学成长营的训练模式比较满意,“孩子能适应小学环境了,我们家长也就放心了。”
不想上学、缺乏学习意识、群体意识薄弱、纪律性较差……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幼小过渡的桥梁怎么搭建?冯经纬说:“幼儿园、小学、家长等多方需要共同发力,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小学需要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冯经纬告诉记者,逸仙小学通过衔接课程的融合训练让初入小学的孩子们平稳“着陆”。在关注儿童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逸仙小学的“幼小衔接”课程力求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虽然是衔接训练,但是我们也在将课程计划慢慢融入‘幼小衔接’训练中。”冯经纬向记者介绍了“幼小衔接”课程与一年级课程计划的融合手段,“比如‘认位置’这门课与数学的方位课程有一定关联,‘亮眼睛’与课间眼保健操相关,‘大耳朵’与音乐课程相关,这样孩子们就能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
“幼小衔接”,家长同样不可缺位。家长参与课程设置讨论,是逸仙小学促进“幼小衔接”家校沟通的创新之举。开学前,一年级部分新生家长参加了“幼小衔接巧融合,无缝对接助成长”——逸仙小学2022年幼小衔接课程研讨会,让家校双方增强对“幼小衔接”的课程共识。“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学校的课程安排,也能在家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入学适应辅导。”家长刘女士如是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见习记者 程晓琳
编辑: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