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和我说话”,你还在进行否定式教育吗?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中都强调“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理念。

  所以,许多人一直给孩子灌输的都是“否定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贯彻先行否定的策略。

  有了进步和成绩是应当的,还应该向更好的人学习;做得不好就是能力或态度有问题,应该长长教训。

  

  在之前的家庭咨询中,我接待过一对这样的父女:

  在女儿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基本上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认可和鼓励。

  小学时期每逢班上考试或参加比赛,拿了名次兴高采烈回家告诉父母,爸爸总会说道,

  “不要骄傲自满,比好不比坏,你在班上考得好,在其他地方呢?就没有比你优秀的人了吗?”

  一直持续到高中,每次在饭桌上女儿分享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父亲照样“冷嘲热讽”,让女儿不要只看着自己的一点进步,要多看看其他更好的。

  最终女儿终于忍无可忍在家和父亲吵得不可开交,从那以后回家再也没说过学校的事情,越来越沉默寡言。

  

  “否定式教育”会毁了孩子应对挫折的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德威克,曾总结人类面对挫折时的两种态度:“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

  养成固定心态的人,遇到挫折总是在质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愈发消极和不自信;

  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则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能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乐观地看待失败,认为这将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长久的否定和打压并不能使他们积极探求更高的目标,反而容易在日复一日中形成固定心态,在面临挫折时产生自我怀疑。

  

  不“否定”,父母要怎样教育孩子?

  1.不轻易指责

  遇到问题或麻烦,不要在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时,就轻易地指责孩子。

  父母和孩子从情绪上首先陷入敌对状态,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好的开端。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犯了错,先不要急于否定,或质问孩子,质疑孩子的做法和能力等。

  而应该先冷静下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分析现在的情况,再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困境。待到解决处理完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或是施行一些小的惩罚。

  总之,就算要批评孩子,也不必急于一时,家长批评孩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教育,而不是发泄情绪。

  

  2.专注倾听

  聆听对很多父母来说很难,他们常推辞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缺乏耐心。

  对孩子的表达置若罔闻,一次次无视孩子的分享和倾诉的欲望,到最后孩子心灰意冷不再愿意进行沟通后又疑惑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

  在孩子向你表达意愿或者态度时,要专注地聆听;在孩子和你阐述事件经过时,多一些耐心。

  倾听的过程既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也是解决问题的入口。

  

  3.积极反馈

  当孩子和父母分享时,父母要反馈给孩子两点:

  一是情绪上的理解和支持。

  你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用“嗯”、“我知道了”,或是眼神的肯定和点头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正在认真思考孩子讲述的事情。

  二是对事件的反馈。

  成绩没考好,或是和小伙伴闹别扭了。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去帮助孩子分析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陪着孩子共同面对,而不是马上去否定孩子。

  “你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学不会吗”“一次考得比一次差,干脆别读书了”“跟别人吵架你肯定也有问题”。

  父母的这些否定性话语,无异于在孩子的伤口处撒盐。

  

  正如一位网友分享的那样:

  所谓“否定式教育”根本不是教育,而是单纯的否定。

  教育好孩子,绝不是意气用事或是严格按照一句俗语就能实现的事情。

  多倾听,多反应,多和孩子建立联系,才能让孩子也真正愿意听父母讲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