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接触网络过早,对于心理健康影响是怎样的?家长怎么预防?
“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种生活服务都从线下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进行,从数量占比到互联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初中生都已经成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主体之一。
随着初中生对互联网运用的深入,他们对互联网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认知,互联网进步带来的新型教育途径、新思想丰富了初中生的精神世界。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社会并不是一片净土,初中生的行为与辨别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
一、孩子接触互联网年级普遍变小
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面临视力受损、信息焦虑、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诸多健康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预、防护措施,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初中生的健康。
初中生互联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在黑暗中用网是初中生眼部不适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单日用网时长、视屏距离是影响初中生头疼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单日用网时长、兴趣爱好数量、家庭教育类型是初中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长辈是否指导、家庭教育方式是初中生焦虑情绪、遵守公约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单日用网时长、朋友数量、“青少年模式”开启频率、家庭教育方式、长辈是否指导显著影响着初中生不健康信息的浏览频率,年级、性别、长辈是否指导是初中生辨别、筛选信息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初中生互联网健康受损的原因主要有:相关法规不完善、打击不良信息手段不强硬、保护措施不到位、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感不足导致的外部健康环境的缺失。
学校网络健康素养教育欠缺导致的初中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家庭保护意识差、保护能力的缺乏,初中生个体自制力差。
二、出台相应政策
建议下一步加强立法的针对性与执法的有效性,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落地实施,同时丰富非法保护措施的形式与内容,扩大青少年防护模式的覆盖范围、提高防护模式的质量。
提升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意识,扩容网络素养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多部门联合行动力求保障初中生网络空间的“绿水青山”。
健康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健康的身心是公民从事社会、民事活动的前提,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尤其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空间已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各国青少年的日均用网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初触网年龄不断降低。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相较于小学生个人的成人感增强,好奇心和反抗心理高涨。
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相较于对事物的思维水平已进入理论型发展的成熟期的高中生,初中生的辨别意识、防范能力差,自我意识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初中生网民的所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比率均高于未成年网民的平均水平,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社会性活动呈现出井喷式状态。
因此初中阶段是未成年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是网络对未成年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变化阶段。
近几年国家为了给青少年打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维护未成年人网络健康做出了不少努力,从“护苗行动”、出台《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到上线“青少年模式”。
尤其自疫情爆发后,大量的接触网络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大额充值、热衷“丧文化”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加大了网络环境整治力度。
采取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要求平台执行未成年人时段时长限制、有偿删帖、下架多个涉及软色情的黑灰产品、整治畸形“饭圈文化”等硬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未成年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需要仍需进一步细化与加强,平台服务商的责任意识、用户的自律意识仍有待提高。
学校、家庭的教育意识缺位、能力不足,多方需共同努力构建长久、有效的健康、安全地互联网环境,保障初中生的全面健康。
关于生理健康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为生理健康就是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好,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好,身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第二种说法为人体的组织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有应激能力;
关节活动及肌力都达到最低正常水平,健康行为则要求健康达到一定水平。
并且与敏捷性、速度、肌肉的耐受性和收缩力有关,能够社会适应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他指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
王振宇将儿童的社会健康界定为:在异地的社会条件下能独立的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
在此基础上学者罗梦君将社会适应力的判断标准定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是否与社会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相违背。
另一方面是个人心理、行为的稳定性。路锋辉认为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适应指标、环境认知指标、人际认知指标等,其中环境适应指标包括信息收集、鉴别、应用能力。
三、互联网健康
互联网健康概念的界定在内涵上应遵循的逻辑为:健康—互联网健康,因此其同样拥有健康观念具备的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等特征。
由此学者杨晶认为互联网健康也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来概括,将其概念定义为“所有与个体合理使用网络,有效规避网络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有关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对“健康上网”的要求上,强调互联网对个体造成的网络心理、行为、社会问题等非病理状态,该界定较为笼统,并没有指出危害的种类与内容。
郑思明教授将健康上网行为的概念建构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从外控到内控形成有节制的上网行为,从而获得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有益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互联网健康对青少年的行为提出了“有益性”和“控制性”的要求。
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以现实为主导,在线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统一,该定义强调了心理健康的稳定性。
莫莉秋将网络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界定为有:对互联网的正确观念与意识、保持网络与现实两种环境下的人格统一、网络与现实环境均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意志健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脱离网络环境不会造成身心不适。
就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来说,更强调其“认识性”、“价值性“、“核心能力”,儿童应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以及网络信息的特性,塑造正确的阅读、理解网络信息的方式。
具备良好网络习惯,具有批判性思维与鉴别、决策能力,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应形成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并创造网络文化。
就培育儿童网络素养的责任人来说应具备更高层次的网络素养,首先责任人应了解各阶段儿童所需要的网络素养侧重点,其次应具备更为成熟的网络道德意识。
一定的网络安全与法律素养、良性网络生态建设素养,实时关注网络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与要求,拥有较好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以及处理网络空间问题的能力。
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氛围只是第一步,影响事物发展变化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内因而非外因,外界难以构建一个屏蔽了所以不健康信息的数字温室,作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初中生应主动适应互联网环境,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与管理。
结语
初中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控制自身视屏距离与时长,感到身体不适时及时停止接触。
自觉开启防护模式或防护软件,或通过对自我进行控制和意识提醒提高抗诱惑能力,自觉避开不健康信息,当遇到同学、朋友转发的情况,要自主拒绝并尽量劝说对方立即停止接触。
多与周围朋友建立现实中的社交,如果沉迷于虚拟空间的交往,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就强化在虚拟空间,现实交往的功能就相应削弱,不利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