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焦虑,家长如何“正念”应对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却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儿童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担忧、紧张、焦虑、害怕等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只要事情与我们所希望的不同,焦虑就开始了。
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尚未发育完善,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年幼的孩子常表现为爱哭闹、不安、易哭闹、不易被安抚;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对父母和周围环境不满意、过分地胆怯、害怕,如不愿独处、依恋父母、怕见生人等。当焦虑情绪较为严重时,常伴有食欲下降、睡眠不好、易惊醒、排便习惯紊乱、在学校难以安静、小动作多、成绩下降,甚至恶心呕吐、头晕、心慌等躯体症状。
那么在就医之余,家长可以怎样应对孩子的焦虑情绪?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心理咨询师冯若冰跟您分享一些正念养育的小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下面的练习,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焦虑,并教会他们与焦虑和平共处。
孩子可以在笔记本上简单记下相应的想法,或者把想法补充完整,比如“我有时会担心……”“睡不着觉,我会想……”“我刚吵了一架,然后我想……”等。告诉孩子不必相信全部想法,想法只是想法,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是你自己。比如“我永远不如别人好”的想法并不是事实,也不代表自己。
有时候家长会由于过于担心而去谴责孩子的负面情绪,将负面情绪的出口堵住,然而,压抑的情绪是不会消失的,孩子反而可能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是不好的,是完全不被允许的”的认识。鼓励孩子不加评价地认识和表达情绪,可以引导孩子把情绪转化为词语表达出来或画出来,比如“这是害怕”、“这是愤怒”、“这是担心”。和孩子讨论它们,比如“你觉得它是什么颜色的?”、“你感觉它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你想如何回应它?”
不必被焦虑左右或压抑任何焦虑,孩子可以感受体内的感觉,和这种感觉在一起待一会儿,不带评价地、集中注意力关注它们,并关注它们的变化。但当这些想法严重威胁孩子时,我们可以教他停止听这些嘈杂的声音,并像看头脑中的天气一样,看着这些想法,比如想象焦虑是飘动的云朵。只是看着它们飘过,而不必抓住它、赶走它或是相信它。
对于做这些练习有困难,更喜欢做些能动手的事情的孩子来说,制作焦虑盒子也许是一个好办法。询问孩子有没有对什么事感到烦心,有什么担心的,有没有让他感到不安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焦虑,然后就可以把这些想法放到盒子里了。陪伴孩子动手做一个他喜欢的盒子,用他喜欢的材料和颜色加一些可爱的装饰,将盖子打开,把焦虑放进去,再盖上盖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房间里置物架上的某个位置看到这个焦虑小盒子——远远地看着,他就可以感受到这些焦虑的存在,并允许它们和自己呆在一起,但重要的是,它们已经被装进盒子里,而不在自己的脑海中了。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引导孩子认识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让他们学习与自己对话,比教授他们技能要重要得多;也时刻让我们提醒自己,多反思自身行为,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心里总是积压着许多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那么,请赶紧停止情绪内耗!不妨读一读这本心理故事书,也许不能立刻就带来改变,但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帮助你找到一些问题的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
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套装内还有一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也是一本心理疗愈的书籍,书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小案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愿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觉醒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心理疗愈书籍 2册小店¥109.9
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