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反间计?袁崇焕真正死于幼稚和不懂政治
看过武侠电视剧《碧血剑》的朋友们都知道,关于袁崇焕之死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两个明朝太监被绑在清军的中军大帐中,到了夜晚,忽然有人在帐外小声说:“今晚皇上与袁大帅已经约定好如何如何。”
结果这两名太监逃跑后马上报告给了崇祯皇帝,于是民族英雄袁崇焕就这样被冤杀了。后来皇太极对于自己的反间计颇为满意。
但是袁崇焕之死真的是反间计起的作用吗?
以皇太极的智商来讲,他肯定深信不疑,但是对于老谋深算的崇祯皇帝来讲,这仅仅是杀袁崇焕的一个借口。
其实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太过于张扬跋扈,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袁崇焕口口声声答应崇祯皇帝五年之内打退清军,平定辽东,但是结果证明,这些话完全是忽悠着崇祯皇帝玩的。
五年之后,辽东不仅没有平定,皇太极的八旗兵反而逼近了北京城下,差点逼得崇祯自尽,于是崇祯皇帝将这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袁崇焕五年前的那个誓言中去。
更为重要的是,袁崇焕这个人虽然能打硬仗,但是对于政治却是一窍不通,当年到皮岛去拜见毛文龙,结果未经上报就用手里的尚方宝剑杀了朝廷的一品大员,崇祯皇帝虽然不说话,但是心里却怪袁崇焕这小子不懂事,所以对于袁崇焕也渐渐的疏离了。
名义上仍然重用,但是暗地里却更加小心的防备,如果说上述事件仅仅表达了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不满,那么使崇祯皇帝真正起了杀心的原因是袁崇焕的一句话。
崇祯二年,皇太极发兵南下,绕过宁锦防线直接进攻京师,身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吓坏了,连忙调兵遣将准备迎敌,而远在辽东的袁崇焕也马不停蹄的派了两千骑兵紧急驰援京师。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袁崇焕刚刚到达京城的广渠门外,皇太极的骑兵也尾随而至,此时京城里的所有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将清兵引进京师的,这其中包括崇祯皇帝,于是崇祯皇帝紧急召见袁崇焕想探个究竟。
在此次召见中,袁崇焕的一句话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的想法,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提出允许自己的大军入城休整,这个建议当然被崇祯皇帝婉言拒绝了,袁崇焕很失望,但是崇祯皇帝更失望,虽然在此次战役中皇太极最终撤退,但是在撤退不久,由于袁崇焕自己的错误,加上朝中大臣的攻讦,崇祯觉得袁崇焕有问题,于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暂时关押,等待审理清楚再说。
袁崇焕下狱以后,朝中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此案的前景,这是一个扳倒东林党的极好机会。袁崇焕虽然不是东林党,但是与东林党关系密切,多有来往。
钱龙锡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又是内阁大学士,当初崇祯命令彻查阉党逆案,就是钱龙锡一手审理的。
阉党对钱龙锡可谓恨之入骨,因此,想要扳倒东林党,就必须扳倒钱龙锡,想要扳倒钱龙锡,突破口就是扳倒袁崇焕。
这时候,一些人开始攻讦袁崇焕杀毛文龙是钱龙锡指使的,一下子使得此案的方向大变。
原来单纯的审理袁崇焕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对朝廷中一个结党营私、迫害政敌的大案的审理。崇祯的态度也变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一案件的性质上而不是案子经过与对错上。
阉党残余和觊觎内阁首辅位置的温体仁、周延儒开始大肆行动,他们不断伪造证据、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不断攻击袁崇焕。钱龙锡主动辞职以图洗清自己,钱龙锡去职。
不断的黑材料使得崇祯皇帝开始确信,袁崇焕和钱龙锡确实是结党了,一件事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的看法,那就是袁崇焕在牢中坚称自己和钱龙锡没有半点关系,在崇祯看来,袁崇焕这番言论就是结党的表现:拼死保护自己死党中的其他人。
于是,一个结党营私、迫害异己、残害忠良的奸党在崇祯的脑海里成型了:东林党勾结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卖米给蒙古,引敌人入关,妄图逼迫皇帝结城下之盟,在后金军队面前避战等等。。种种劣迹。
崇祯认定,袁崇焕与钱龙锡等人都是奸党,东林党很多人不可再用。
崇祯皇帝已经动了杀心,加上袁崇焕确实有错,他又和崇祯的性格相互抵触,崇祯下令将结党营私、奸邪误国的袁崇焕凌迟处死。
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钱龙锡关入监狱,择日斩首。
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一个导火线,长期以来东林党、阉党两个政治集团的不断角力,摧毁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而一代名将袁崇焕也最终惨死于政治集团的斗争之中。
生性敏感、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死了袁崇焕的同时,也彻底扼杀了大明王朝。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
后世之人多指责崇祯皇帝意气用事,错杀了忠臣袁崇焕。
但许多人没有看到,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其实是源自于一句没经过大脑的大话,五年平辽,近乎儿戏。
就是这句大话,将袁崇焕逼到了绝境,他不得不斩杀大将毛文龙以确立自己的正确路线,又错误地将与皇太极的对决摆到了北京城下,激起舆论环境一边倒的批评质疑,终于被皇太极施以反间计,被崇祯皇帝褫夺军权,下大狱,被千刀万剐而死。
在中国历史中,只懂打仗,而不懂政治的大将,一般都难以善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