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
我国历史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忘记就是背叛的历史,另一部分是回顾就是恶意的旧闻。
张雪峰有一期视频劝没有关系不要学电气
我是电气专业的,就聊聊这个专业
读过电气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有个很魔幻的事情
大一大二感觉大家都很普普通通,没什么差别
大三大四开始准备电网考试的时候,各方牛鬼蛇神都来了
这个家里是哪哪国网的
那个家里是南网哪个局哪个局的
整个专业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电网子弟
其他的三分之二毕业了怎么就业?
当然也是可以考国网的,只是地区偏远些,近一点的地级市,远一点的新疆西藏
但是进去国网以后就完了?
进了国网还是一样的套路,首先培训,然后分岗
和上大学一样,培训的时候你以为大家都是考进来的,都是同一起跑线
分岗的时候才知道,好的岗位全是子弟的,没关系根本轮不到你
进一步升职,评优,在职研究生,没关系轮得到你么?
关系硬什么都不干都可以,评优稿子都可以让别人写
那不进电网可以不?
好一点的可以进一些电气公司,像施耐德,本科生基本是电气类销售岗
或者做一些自动化专业的工作
再者进设计院,了解设计院的都知道,996在设计院都算不上啥
007的命工资六七千,再能吃苦都坚持不下去
还有就是像我一样考研的,以为考了研走社招能进个市局
结果社招来是来了,宣讲会完,招聘名额0
然后同专业四个同学进了这个招聘名额0的市局(导员就业名单上看到)
电气这个专业本科阶段学的很杂,强电弱电plc自动化智能电网单片机c语言都学
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毕业了更是绝大部分都用不上
当你还为各种课程瞎努力的时候
电网子弟从一进校门就知道,他们这四年只用准备两件事,4级和电网考试,其他的混过就行,享受大学生活。
所以你看,那些电网子弟,会去咨询张雪峰么?
该走什么路怎么去走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了
来咨询张雪峰的,都是些没有关系,没有资源的普通家庭
他们并不知道选这个专业以后会有哪些坑
你没有渠道,自己去瞎打听,那些当事人会告诉你自己是凭关系的吗?
成功人士最喜欢的一点就是说自己是靠自己努力成功的
关系户也一样
电力系统放到以前是子弟直接进的,关系网早就固化了
现在假把意思搞个统考,让垫脚石们觉得公平一些,心里没那么不平衡
毕竟脏活累活也是要有人做的对吧
张雪峰做直播,虽然不能把这些内幕详细告诉你,但是他会简单粗暴地给你指明方向
电气这个专业,关系就是坑,你家里没关系,别去踩这个坑
我觉得敢公开做这个事情的人是非常牛逼的
评论区来反驳的头部大佬已集齐了:
龙头院校研究生
海归博士
注电卷王
老一辈电网人之我孩子是靠自己努力的
我觉得还差一位周吉力现身说法
评论区有个观点
说电气就业广啊,可以去搞硬件也可以去搞软件也可以去搞自动化做plc
确实是这样
但是,你搞plc为什么不去学自动化?
自动化虽然学的也很杂,起码不会学一些供配电这种完全用不到的东西吧?
你去搞硬件,为什么不去学电子?
您学个电气,那硬件水平估计还停留在早就被淘汰的教学芯片,你怎么和学电子的比?
你去搞软件,为什么不直接学计算机?
电转码的朋友,转的路上苦没苦恼过基础功底不如科班?
既然去做这些,为什么不去直接选这些专业?
而是要挤到满地关系户的电气专业里?
是想不开吗?
抖音不是我发的,也没授权过
抖音那些搞搬运的在知乎抄袭又不是一两天了
国内这版权规则维权难度太高
懒得去理那些哈麻批浪费时间了
我就随手一答,匿名,不要流量
毕竟导师那边的脸还是得要的
觉得是统一模板给张雪峰洗地的
你们开心就好哇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
嗯,思想配得上苦难
之前看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你的孩子出生在你这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家里已经是对她一生的磨难了。普通人没必要刻意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因为当她出生在你家里的时候,她这辈子就有吃不完的苦了
我们不妨把现在孩子从6、7岁开始,到18岁的学习生活视为一种宗教,称为“学习教”。在本人看来,这种宗教与伊斯兰教十分相似。
· 穆斯林在日出时分会被宣礼员叫醒做晨祷;“学习教”的信徒在其“宗教场所”中会被宿管在清晨叫醒做早操、晨读;
· 穆斯林应当精读《古兰经》,做好功课,研习教法;“学习教”的最高教义正是读书、做题、考试,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陪衬;
· 保守的穆斯林排斥电影、流行音乐、舞蹈等现代娱乐形式;“学习教”的管理者常常禁止信徒在“宗教场所”中使用电子产品、阅读课外读物,一切有违教义的娱乐都不应存在;
· 穆斯林要求初潮后的女孩佩戴头巾;部分“学习教”的管理者要求女生留与男生一样的短发,不许化妆;
· 穆斯林禁止婚前性行为;“学习教”的信徒被绝对禁止恋爱行为,严重者会被开除教籍;
· 穆斯林每年有斋月,期间在白天禁止饮食,严守教法;“学习教”的信徒有高三一整年作为“斋年”,只能按照教义听课、刷题,其他的一切都被严格禁止,但与穆斯林在斋月后有开斋节作为庆祝不同,“学习教”的信徒在结束“斋年”后不会过多地庆祝,因为他们很快就要进入大学,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发现,大学不过是大一点的高中罢了;
· 穆斯林严禁“以物配主”,真主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学习教”的神不仅没有形象,似乎连名字都没有;
· 最根本性的区别是:穆斯林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学习教”的信徒,没有任何圣地。
我不希望我的下一代继续这种宗教式的生活方式,这个社会应当有能力提供给他们适合的环境。
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以佐证我的观点。我在高中住校时每天的早读是7:25开始,一般最晚要6:40起床才能吃上早饭,这相比其他地区的很多同学已经够晚了;上自习课,完全不可能读课外书,只能读语文名著,发呆都会挨骂;谈恋爱在高三前其实不怎么管,因为我们好多老师也特别爱八卦。但在高三,我的班主任向全班同学说过:“谁谈恋爱就可以回家不用来学校了。”我非常理解她,高三确实没办法。
各位可以说说自己上学时的经历。
科研本质就是一堆人炒概念。一个圈子的人一起骗国家经费。
很多新的概念其实是几十年前做烂的东西改个高大上的名字,包装,炒冷饭。
所谓多学科结合就是一个领域搞不下去了。把另一个领域的东西加进来,排列组合,继续灌水。
学术圈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真正十年磨一剑搞科研的人过不下去了,灌水炒作发流水线文章的人过得很舒服。
学术同行间流行互相鄙视,甚至一个课题组的成员互相也会。
科研人员应该有个更合适的名字:论文写手
师兄师姐本质就是同事关系,要把他们当作资源好好相处。学会利用,有时候别人一句醍醐灌顶的话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审稿人就是同行。当自己的文章被别人审时天天烧香祈祷别人网开一面,当审别人的文章时,化身恶魔重拳出击。
论文作者挂一堆人,有实质贡献的一般就一作
投稿好期刊如果通讯作者不是大牛,你的文章大概率可能被编辑毙掉,见不到审稿人。而如果碰巧你的老板就是某个期刊的副主编的话,你会发现投这个期刊会很顺利。
大部分论文根本不可复现。修改数据或直接造假成本太低,收益太高。试想一个博士生辛辛苦苦做了一年的东西,他会因为最后一步的实验效果不好而放弃这些付出吗。导致的结果就是改数据。稍微有点良心的,做十次实验选最好的一次,胆大的便直接操作数据,高明一点的手段,审稿人很难看出。
学术会议的目的就是社交,没人会老实讲正在做的东西。傍上一个大佬就是赚到。
导师只懂他博士做的东西,早已经远离一线科研,新博士切勿听老板画饼和傻傻等待老板给idea。自己做主是真谛。
科研如果没兴趣,会过得很痛苦。
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祝大家漫漫学术路愉快!
————————————
没想到这个回答的关注度,居然是我所有论文引用数的好多倍。唉~竟有点心酸呐。写这些不是想攻击谁,毕竟大部分就是混口饭吃,我也是其中一员。只是看不惯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想撕开伪装的面具(虽然没用)。在这里继续补充一些个人想法。
科研(学术)本身没有错,即使没实际用途,能提供新的视野和见解也是有益的。遗憾的是,大部分文章离这相去甚远。
不要轻易相信论文结论里的东西和大佬在讲座上侃侃而谈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人类早就离开太阳系了。
做真正科研需要理想主义者。但讽刺的是,理想主义者不太适合这个圈子,除非你能力极强。把搞科研当做养家糊口的生存手段,一切会释然。
博士群体是一个无限放大人与人差距的地方。你可能读了四五年,快30岁了,手上只有可怜的一篇低分SCI, 毕业遥遥无期。而比你小好几岁的师弟师妹,可能第一年就成果多多,国奖拿到手软。
不同领域,天差地别。有的方向,影响因子十几的期刊只是别人灌水的。而有的方向,行业顶刊影响因子不到5。可怜的是,找工作时,你往往要和不同领域的人一起比较。
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当你在学术的森林打怪升级时,背后默默给你助力。而一个垃圾导师意味着,你每天科研已经很累了,回家还要忍受他(她)的PUA。
导师的工作理念大概分三类:遇到能指导学生的导师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完全不管,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也正常。最可怕的是,导师啥也不懂,还要瞎指挥,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
如果你已经决定一辈子从事学术行业,你以为博士毕业是解脱,却发现仅仅是拿到了入场资格。
学历与人品从来没有关系。博士里面烂人奇葩很多,读书读傻,以为地球围绕自己转,情商极低的人有的是。等这些人媳妇熬成婆,拿到了高校教职,他们就成了新的“变态导师”。
读博的不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曾经的好友同窗,基友闺蜜,早已结婚生子,渐行渐远。每天陪伴自己的,是枯燥的论文,是冰冷的数据,是老板的喜怒无常,是审稿人的不屑,是亲戚的‘拷问’,是看着朋友圈里的阖家欢乐,却还独自忍受在冰冷的实验室补实验的孤独。看着日益增长的年龄,日渐掉落的头发,你渐渐开始孤立自己,抵触社交,拒绝聚会,难受时找不到人倾诉,只有当夜深人静时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如果你实在坚持不下去了,退出就好了,这里不是什么神圣殿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要去做傻事,别被执念束缚!
祝大家顺利。
(看着三天之内这么多点赞收藏,没想到在知乎让我第一次体验了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感觉。下面是另一个相关问题下我的一个更全更精炼的回答,里面几乎包含所有我读博士以后才懂的东西。就像发跟风论文一样,我也得蹭蹭自己的热度!)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answer/3097617160
体现了美韩终于悟道了,醒了过来。自由包容等权利与义务应该是双向对等的……对无赖的无限宽容就是对自己无底线犯罪。朝鲜普通人能随便上Google的视频网站?韩国能把那些驼北者的视频向朝鲜人播放吗?
你可以整天肆无忌惮的污蔑谩骂造谣恐吓我,还可以在我的平台上大肆摆拍宣传,而我反过来连指出你一点不对的事实都不行……时代变了,表演艺术家们,在俄乌战争开启后。
给小女孩打抱不平的请实际行动支持这个小女孩,去朝鲜旅游甚至定居或者去美国韩国和起诉Google韩gov打官司。为小女孩伸张正义。
知乎现在是涉及大鹅、北韩、塔利班等话题回答讨论未来走向的著名反指。大帝已被几乎奶蹦,继续加油…值得+个鸡腿 。
到了1958年,茅台酒产量从1957年的283吨却突然激增至627吨。1959年,产量又达到820吨,1960年升至912吨,用当地人的话说,茅台也“放了卫星”
当时的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1989年在为《茅台酒厂志》所作的序言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记得在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我陪同毛主席去杜甫草堂。主席问我:‘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用的是什么水?’我说:‘生产还好,就是用的赤水河的水。’主席笑着说:‘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周林所说的成都会议,是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周林参加了这次会议。
成都会议是一次批判“反冒进”、为大跃进鼓劲加油的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要求跃进。他直接提出,要搞几十个、百把个“大丰收”的例子,这成了各地“放卫星”的第一推动力。
周林回到省里,全力贯彻毛泽东对茅台酒的指示。时任仁怀县县委书记庞耀增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道,那时茅台酒厂属于县管企业,由他直接抓。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万吨茅酒香”,斗大的标语写在茅台酒厂的河对岸。
大跃进时期,人们的脑袋热得发烫。河南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云南有的地区号称平均每分钟办一个工厂,花2元也可以办一个工厂。甘肃静宁县谎报在15天内建了1万多个工厂,而这个县当年只有25.7万人。
贵州的“卫星”,就是茅台酒。1959年,周林对茅台酒厂领导说:“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既要抓钢铁生产,又要抓茅台酒生产”,“对于你们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周林作出这番指示的照片,现在挂在茅台酒文化馆里。
庞耀增记得,当时县里倾全力支持茅台扩建厂房。“茅酒在修厂房时,正好县委备好木料准备建办公楼,得知茅酒厂建厂房缺木料,立即把县委办公楼项目停了下来,将所有木料拨给茅酒厂。”
赵明军从1955年开始在茅台酒厂工作。作为车间主任,他并不了解毛泽东和周林这番谈话,但他对当时酒厂大规模扩建印象很深。“以前只有一个车间,那3年又修建了两个车间。此外,还在茅台镇以外选了好多地方试点,后来都不了了之了。人员也从几十个人一下子增加到700多人。”赵明军摇着头说,过去的私人烧房雇佣工人时,条件要求很高,可大跃进时紧急招募的工人,很多完全没有酿酒经验。
每生产1吨茅台酒,要消耗5吨粮食。问题是,大跃进后面紧跟着是3年大饥荒,这么多粮食从哪里来?
茅台酒厂档案馆工作人员,从堆积如山的档案中取出一张发黄的草纸。这是1960年2月20日,贵州省人民委员会给贵州各地区的一封加急密电。密电题目是《关于调高粱支持茅酒厂生产的问题》。
密电说:“为支持茅酒生产,确保出口任务完成,根据各地元月底各地高粱库存,确定调安顺5(单位万斤,下同),毕节25,铜仁16,黔东南5,贵阳市5,给仁怀茅酒厂。由于急需,希接电话后立即安排,组织发运。”这是不由分说的死命令。 这样的紧急调粮显然不止这一次。仁怀县志就记载了1959年,茅台酒原料告急,厂领导向上级呼吁,贵州从全省调集粮食支援茅台的情况。这次调粮的具体数字是: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安政1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熄峰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后来还不够,中央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支援茅台酒生产。 当时,农民生产的粮食必须卖给国家,自己留多少也得经国家批准。城镇家庭凭粮本和粮票供应粮食。这叫统购统销。
当时的贵州省粮食厅厅长王民三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那时贵州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浮夸风,大肆虚报粮食产量,直接后果就是把农民手里的粮食都征了过来。
1958年贵州省上报产粮180亿斤,但实际只有104亿斤。为了达到虚高的统购指标,就强迫农民多卖粮。结果是,1958年比1957年粮食减产2%,征购数量却反而增加了23.8%,达到33亿斤,导致农民被迫把口粮都给卖掉了。
1959年,粮食产量继续大幅减产到84亿斤,征购原粮却上升到40亿斤,占产量的47%。
1960年,产量继续减到63亿斤,征购数量却升到产量的52%。征购后人均留粮只有215斤原粮。215斤原粮折合大米只有150斤,平均每人每天只有4两。
就是这4两,农民也不能全部吃到嘴里。王民三说,统购统销分两种,一种是计划内的平价粮,这是主体;此外,还有一种是计划外的议价粮,就是国家临时要多购粮食,再要求农民多卖。
王民三说,茅台酒紧急调集的粮食都属于计划外的议价粮,就是从农民手里二次征购的粮食。茅台酒越多,农民负担就越重。
“为保茅台,贵州做出了巨大牺牲。”王民三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茅台急需高粱,省里就从四川协商筹集400万斤高粱,四川的条件是贵州用400万斤大豆换。“这对贵州来说很不划算,因为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紧俏程度都比高粱高很多。”他说,没办法,这400万斤大豆也是从贵州农民手里再度征购的议价粮。
附茅台历年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