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郑大清:村民凑70元帮他,发达后不敢换手机号,怕乡亲们找不到他

  原标题:郑大清:村民凑70元帮他,发达后不敢换手机号,怕乡亲们找不到他

  “我郑大清,不会换手机号,乡亲们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

  这是2001年11月郑大清回乡探亲,请父老乡亲吃酒席,给他们发红包时所说的一句话。

  功成名就后的郑大清,并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竭尽所能去帮助家乡,一路走来,他背后付出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成长经历

  郑大清出生于1959年,四川省仪陇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丝毫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疼爱。

  母亲会给他讲各种励志的小故事,会与他一同探讨书中的人物,这也是他日后创业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坚持不懈的根本原因。

  从小郑大清就非常懂事,他深知家庭困难,父母日夜操劳,所以并不会向父母要这要那,反而是帮助父母干些杂活,减轻他们的负担。

  因为村子里贫穷,思想落后,他们认为读书并不重要,所以许多孩子即便到了读书的年纪,父母也不会送他们去上学。

  但是郑大清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让郑大清去读书。

  就这样郑大清踏上了求学之路,他清楚明白家里为了供他上学付出了多少,所以他也决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辜负父母的期待。

  但是事与愿违,在上初中以后,郑大清的成绩并不理想,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面对父亲他感到无比的自责。

  那时的他着实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他想辍学,可又不知如何与父亲说,每每话到嘴边,但看到父亲操劳的身影,他又咽了回去。

  最终在他又一次拿到倒数的成绩后,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父亲的沉默不语,无疑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他紧张着等待着父亲的责罚,但父亲只是对他说,“想做什么便去做吧”,随后摆了摆手离开了,看着父亲的背影,郑大清心里感到无比的难过。

  之后,他便和同龄人一样打工挣钱,但是郑大清有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想打工生活,过完一辈子。

  于是,他在18岁的时候决定去当兵,在部队里他表现优异,深受领导们的赏识,但是他的文化水平有限,成绩不合格,所以无法提干晋升。

  在他服完兵役后,不得不被迫离职,但是在军营的这几年,郑大清收获满满,不仅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更锻炼了他的意志力。

  回到家乡后的他并不甘平平庸庸的过完一生,他决定外出闯荡,因为当兵的这几年都在新疆,对于新疆的环境也比较熟悉,所以他决定去往新疆。

  虽然父母对于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但是家里已经没有钱,再足以支撑他去闯荡,郑大清并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

  所以他便挨家挨户去借钱,原以为会很难借到,但是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这让他感恩不已,他表示日后定当加倍奉还,报答乡亲们。

  就这样他拿着凑来的70元钱,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路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他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回报父母,回报家乡。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来到新疆后,郑大清兜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于是他找了一份建筑工地的活,虽然辛苦,但好在可以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他每天在工地上搬砖,即便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也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看着旁边坐在阴凉处指挥他们干活的人,郑大清非常羡慕不已。

  他深知要想创业成功,就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累积,所以在结束了每日辛苦的工作,回到宿舍后,他都会捧起书本学习。

  每月赚的钱留够生活费后,其余的全部会投入到学习中,郑大清购买了许多类别的书籍,空余时间他都会翻看记录。

  这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经过数天的观察后,领导决定栽培他,提升他做班长。

  郑大清非常开心,他保证绝不辜负领导的期待,作为班长他要招聘工人,首先他便想到了自己家乡。

  在过年回家时,他将这一想法告知了同乡的青年们,他们也很支持郑大清,并表示愿意跟着他干。

  就这样,郑大清带领着同乡的青壮年们前往新疆共同创业,他们活力十足,充满干劲,却不曾想在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卷钱跑路了。

  这让郑大清深受打击,他不知该如何面对同他一起工作的兄弟们,兄弟们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到最后却分文不见。

  “兄弟们,你们放心拖欠你们的工资,我一定会分文不少的还给你们”郑大清向他们保证到。

  “你们要是还相信我郑大清,还愿意跟着我干,我日后一定不会亏待你们,要是不愿意,我也绝不勉强”。

  他们窃窃私语地讨论着,这时一人站出来说道“既然郑大哥已经向我们保证了,那我也愿意继续跟着你干”。

  随后他们纷纷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都愿意继续跟着他干,对此郑大清很感动,他心里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兄弟们的期望。

  自此之后,郑大清每天奔波在工厂,工地等地方,寻找机会,但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成功的经验,也就没有人敢用他们。

  郑大清并没有放弃,在之后的几天里,他每天从早到晚四处奔波,一有机会就向老板推销,但依旧没有人敢包活给他们,这让郑大清感到很迷茫,顿时失去了方向。

  他不明白自己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是看着兄弟们相信他,愿意留下来陪他一起努力,那他就必须对兄弟们负责,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坚持不懈迎来了这次机会,制胶厂的老板需要厂房维修,选择了他们。

  这次机会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定当全力以赴,迅速制定了维修的方案,购买材料开始施工。

  在经历了数月的努力后,他们按时按量地交付了工程,制胶厂的老板对于他们的工作非常的满意,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肯定,这让郑大清信心倍增。

  这次的工作是郑大清在这个行业里打响的第一炮,也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拿到资金后,郑大清立刻付清了拖欠兄弟们的钱,他们的工作在行业内得到了认可,之后源源不断地活找了上来,他再也不需要四处奔波寻找活干。

  郑大清带领着兄弟们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但是他并不满足现状,有了资金后,他决定投资其他行业。

  在经过多方位的考察后,郑大清先后投资了商场,煤矿等行业,却不曾想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他赔的血本无归。

  一夜之间,他身无分文,好似又回到了那个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打击让他一蹶不振,每天过得无比的颓废。

  他每天躺在床上度日如年,无所事事,深夜他想起母亲曾经的教导,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都需要经历种种的磨难,才能攀登到顶峰。

  但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人就会选择放弃,有的人就会坚持到底,那他们也终将会获得成功的奖励。

  回想母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他深知如今自己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自己必须振作起来,不能向困难低头更不能就此放弃。

  郑大清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在没有看清当前行业形势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投资,太过心急。

  知道了失败的原因便有了改正的方向,他先调查了解行业的情况,然后进行风险的评估,最后再决定是否投资。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最终,郑大清在1995年成立了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

  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总结和整理失败的原因,归纳成功的方法,才能使他不断地向前,达到自己的目标。

  郑大清深知如果没有当初兄弟们的支持,他是不可能走到如今的地步,所以在成立公司以后,他将团结、友爱作为公司的发展理念。

  郑大清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他会和员工一起探讨问题,也会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只有公司上下一条心,才会走得更加长远。

  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上次的经验之后,郑大清全方面地分析了当前行业的情况,做了市场调研,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后投资了房地产,酒店餐饮等行业。

  这次他取得了成功,从而使他的身价大涨,06年的时候,郑大清成功挤身进入福布斯中国富人排行榜第146位。

  一路走来,他面对多少困难,从不曾放弃,才成就了今天的郑大清,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父母为他感到自豪骄傲。

  吃水不忘挖井人

  功成名就后的郑大清,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始终惦念着乡亲们曾经众筹给他的70元钱。

  所以他在回家探亲时,专门请乡亲们去吃酒席,还给他们发红包,他们欢聚一堂,举杯庆祝。

  郑大清举杯敬乡亲们“如果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郑大清敬你们,你们的恩情我没齿难忘,自始至终都会铭记于心”。

  “当初我们众筹借你钱,并没有想你要还,如今你有这份心意,我们真的很感动,也希望你的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村长欣慰地说道。

  郑大清还表示,如果乡亲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他,他一定会鼎力相助,而且他的手机号永远都不会变。

  看着家乡道路不通便,郑大清当即决定捐700万元修建桥,当地政府得知后非常的感动,为表达感谢他们决定以郑大清的名字为桥命名。

  但是郑大清却觉得此事不妥,他只是想帮助家乡改善生活条件,并不求回报,而且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在经历了一番讨论后,决定将桥命名为“慈母桥”,母亲的教诲是他能直面困难的勇气,同时也教育后辈一定要尊敬父母。

  面对家乡思想落后,许多小孩没有学上,郑大清也出资捐款了几所希望小学,让小孩们都可以有学上,再也不需要像他一样,因为没有文化,而走了许多弯路。

  他们日后不用在为自己没有文化而感到悲哀,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07年的时候,郑大清看到家乡许多的年轻一辈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一辈,空雀老人,面对这一现象,他当即决定成立养老基金会。

  帮助老人们安享晚年,郑大清即使飞黄腾达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他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家乡,去回馈家乡。

  村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为了让他们体验,郑大清直接租赁了几架直升机,让老人翱翔天空,俯瞰自己的家乡全貌。

  村里的乡亲们提起郑大清,更是赞不绝口,他们纷纷夸赞郑大清“即便是富裕了,也没有忘记我们,他懂得感恩,很感谢他为家乡做的贡献”。

  郑大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态度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他也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态度,做法才使得人们称赞不已。

  一路走来,郑大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从来不会被利欲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在如今利益熏心的时代里,他如一股清流般存在。

  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奋斗努力,他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而他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坚持不懈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个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将像他们一样去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