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武汉大学官网上宣布,开除92名外国留学生,网友:大快人心
近日,武汉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宣布,清退92名学业不达标的外国留学生,引发网上一片好评,爆赞武汉大学好样的。
留学生们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引发大家的集体愤怒呢。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
山东某大学被爆出安排女大学生陪读外籍男,这样刺目的标题在瞬间就引爆了舆论,同时还有大量高等院校,对留学生群体的优待政策,被揭露了出来。
为了招揽和留住更多的留学生,我国的各高校领导人在这上面,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的在一些事情中,看到留学生的待遇究竟有多好。
清华大学之前在官网上发布了针对国外留学生的补助计划。
除了每年20.08万元/人/年的奖学金补贴,更有高达每年9.6万的生活补助,一次性安置费,甚至还有贴心的保险,以及免费的往返机票。
北师大胡必亮教授参加访谈节目的一句回话。在一个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针对留学生问题询问:
“我们普通人都很想知道,高校究竟会对外国留学生的补助多少?”
“一个人一年也就十万块钱左右”。
这样轻描淡写的讲述,十万元仿佛只是一个小数字一样,却刺痛了屏幕外的我们。
十万好像真的不多,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一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不吃不喝,才能攒下来的收入罢了。
除了丰厚的补贴,还有优良的生活环境。
湘潭大学被曝出针对国内外学子,存在严重的差别对待。
该校的普通国内学生的住宿环境8个人一间房,普通的上下床,没有空调。
但是,外国留学生不仅是2人一间房间宽大无比,而且室内装修更是可以称得上是豪华,别说空调了,沙发、厨柜、独立卫生间应有尽有。
面对如此悬殊的差别待遇,本国学生愤怒的向学校反映:“都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凭什么外国的留学生就能享受这么好待遇”
该校领导极其强硬的表态:“有意见就退学!”
如果这些物质上的补偿,仅仅是让人感到愤怒的话,那接下来部分学校的举措,已经可以将他们的校领导人钉在耻辱柱上了。
山东一大学为外国男性留学生配3个异性学伴。吉林一大学为留学生提供贴心叫早安,生日面等保姆式服务。湖南一大学让中国学生给留学生打扫宿舍。
除此之外,还有留学生骚扰女学生,校方置之不理。留学生殴打交警,校方不仅不开除,还贴心保释的。只为留学生开放的运动场馆,国内学子不允许使用。留学生专用的电梯和教学楼。
诸如此类,这些消息被爆出来的最初,我们是不相信的。现在是21世纪,是我们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敢在南海和美国实枪大炮的对峙,在国际上和欧美列强直接对喷的时代。在国内,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同胞居然要屈居于留学生之下。
这些新闻毫无疑问是引人愤怒的,但我们也要思考,究竟是因为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是因为崇洋媚外吗,或许个别情况是这样的,但不会有如此之多。
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利益。
为了提高教育程度国际化,教育部在2003年确立了“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留学生工作指导方针。
2010年又出台了一份《国家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需要建成一批在国际知名、有自身特色、教学水平高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为了落实这份《纲要》,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计划显示到2020年要招够50万的来华留学生。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疑惑,我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好事啊,可这和招留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和给他们那么高的待遇有什么关系。
遗憾的是,我们属不属于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我们说了算啊。
近代我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那之后,我们奋发图强,终于重新站在时代的浪潮前,但我们依然错过了很多年。在学术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世界第一流大学的标准并不在我们手里,它们被把持在欧美国家的手中。
欧美有一批世界顶尖的大学,这些大学之所以世界著名除了历史悠久,学术实力强劲外,欧美也根据这些大学,制定了数个国际高等院校排行榜,里面的所有标准,都是根据这些学校的强势点来制定的。
目前,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大学排行榜主要有三家。
最出名的是由QS咨询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推出的。
最权威的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推出的世界高等院校排名。
最后是由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
为了制定统一的标准,,QS排行榜和泰晤士排行榜制定了如同量化考核一样的指数表格,根据各个高等院校的统一条件,比如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专利转化以及声誉评价等。制定标准,赋予根据不同条件的权重,来计算出高校分数。
因为英美两国同为留学生大国,所以QS和泰晤士的量化表格中,都有留学生占比量这一项,就是国际学生相对于本国学生的比例。
美国是世界第一的留学生大国,所以Qs排行榜赋予它5%的权重,泰晤士排行榜则要低一点赋予了2.5%。
因此在这两个世界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上,一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越高,评分也就越高。
这机会不就来了吗,教学质量不好提升,科研成功难以转化,论文发表也要实力,国际声誉需要培养,但是这个留学生还不好招吗。
恰逢我国政府又出台了引进留学生的政策,院校只要提高自己的国际排名,就能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靠着财政补贴招揽更多的留学生,获得更高的排名,一举三得,形成了完美的利益闭环。
如此大的利益,难怪各个高校趋之若鹜,为了招揽更多的留学生,利用各种 “优惠/奖学金/伴读生”来吸引外国留学生。
当然,招揽外国留学生,在国家战略上其实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首先是国际排名的提高,第一表现的2023年qs排行榜上,清华大学高居世界第14位,而且还在不断地提升当中。虽然也是得益于清华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进步,但留学生群体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排名,清华大学其实排名在600名左右。
国际排名的提高对清华大学的益处也是肉眼可见的,除了更多的资源的获得,与国外顶尖大学的科研往来也在不断的增加,更多优秀的清华学子外派学习又回国任教科研,有利于我国科研实力的提高,成功与世界接轨。
更重要的是将我国的影响力辐射到其他国家去,在招揽的留学生群体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非洲的黑人。虽然国家较为落后,但是能来到中国留学,他们的家族在当地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贵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国的高官部长,甚至是王室的后裔。
比如埃塞俄比亚的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他就是在中国读大学的,先在北京语言学校学习汉语,随后就去北大学哲学,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
2013年,他当选了埃塞俄比亚总统。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合作,就是在那个时候逐步扩大,且连年发展。
穆拉图与北京大学,卡比拉与国防大学组成了人才培育计划。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外国学员中,已经出了5位总统、1位副总统、1位总理、8位国防部长。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纳米比亚前总统萨姆·努乔马等都曾在曾经在中国深造,
这种方法当然不是我国的首创,这是美国早就玩过的创意,比如清华大学的诞生,就离不开美国的出资,在北洋时期,他们也是欢迎中国留学生去自己国家就读,也是给钱+免费住宿。
早期的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在无形之中,向世界各国传播自己的理念文化,为未来谋取更大的利益,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扩国家大影响力。
同时我国在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也有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本地的教育水平较差,通过与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外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大学帮助海外中资企业培养人才。留学生在中国完成学业后,绝大多数都回国参加中资企业招聘会,成为当地白领,少数精英会留在中国就业。
凡事都要讲个度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相对应的高等学院也在追求更高的国际排名。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为了提高国际学生占比,不仅不在乎招收的学生质量,不要求国际学生在校成绩,区分中外学生待遇,为国际学生提供极高的补助。这些举措都踩在我国国民的雷点上。
而且就根据美国的经验来看,无论花重金培养留学生在当下有多少收益,终究是不如大力培养本国学子。
龙头是有集聚效应的,强者恒强,把自己变得强大,就会吸引强大的人过来。
美国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吸引全世界源源不断的人才汇聚美国,为美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边引进国外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形成吸引力的同时推动本国的科技发展。同时形成专业的商业化的留学,已经化作了专门的产业链,为美国提供了极多的经济来源,甚至形成了专门的留学生经济。
相反,如果只是通过砸钱去获取留学生,很多时候,只会是得不偿失。
所幸,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些乱象,开始整治那些一心只想着排名和利益的高校。
2017年,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出台了针对留学生门槛太低的管理方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把入学门槛,对申请来华学习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考试或考核,确保所招收学生符合学校入学标准,依法依规加强管理。
2019年武汉大学打响了第一枪清退留学生的第一枪,在这之后的每一年,武汉大学都对清理到近百名不达标的外国留学生。
2022年,南京大学正式宣布,不参与国际大学排名。
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我们的民族已经崛起。某些高校领导人却还在做着膝盖软的事,这是国家不会答应的,教育界已经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录取什么样的留学生,只有看重成绩质量而非数量,中国高校才会真正接近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