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济南大学回应留学生每月补助3万元,网友反驳:当我瞎了
闹大了!济南大学回应留学生每月补助3万元,网友回怼:当我瞎了。众所周知,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众多高等教育机构都极力招揽海外留学生。在此背景下,尽管实力可能尚有所欠缺,一些学校会推出各种激励政策,并灵活采用各种策略。然而,当这些援助和策略受到国内学生的质疑时,他们便宣称这是出于我国礼仪之邦的传统好客精神。实质上,为何这么做,他们心知肚明,公众也看得清楚。
近期,济南大学因其对留学生的补助政策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对济南大学偏爱外国留学生并提供过度补贴的行为表示疑问。而当济南大学试图解释时,他们反驳道:“当我瞎了?”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在7月4日,一张济南大学的“校外劳务人员发放表”的照片在网上广为传播,该表显示政府为济南大学的四名留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总额高达29000元,而且单位为元/月。这意味着这四名留学生每月不做任何事就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29000元。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只有约27%的人能够获得月薪5000元,这已经被认为是高收入,而大多数人的月收入只有约3000元。普通大学生的月生活费通常约为1500元,节约一些可能还不需要这么多。然而,29000元的生活费不仅能让他们过上优质的生活,还能让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个数额让众多网友感到不公,纷纷要求学校对此做出解释:为什么要给这么多补助?
到了7月8日,济南大学的相关负责人终于出面解释,他们声称这是一场误会,事实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首先,他们承认网上的照片确实是真实的,但只显示了部分情况,被人恶意夸大。他们说,这个补贴并不是每月发放的,而是分散在30个月中发放,即每个月只有1000元的补助。其次,他们指出,照片被传播出来是有人恶意散播,故意导向公众对学校的不满,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济南大学本以为解释清楚后,网友应该就会放下这个问题。但网友对此解释不接受,纷纷回怼“这是当我们眼瞎了?”。实际上,网友们的怀疑并非无理,因为表格上的单位明确标注为元/月。作为一所正规大学的正式文件,并已经过审批,单位部分的表述不可能如此粗疏,将年误写为月。还有网友查询了山东大学的官方网站,山东省政府给留学生的补助金额确实是每月1000元,这个数额与济南大学工作人员解释的数字相符。但这并不能证明济南大学没有问题,反倒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那张表格到底记录的是什么?29000元/月,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发的?目前,广大网友仍在向济南大学追问,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实际上,无论29000元是30个月的补贴还是一个月的,这个数字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优待已经过多。首先,与本校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得到的奖励和补助明显更多。例如,硕士研究生每月只有500-600元的补助,一年大约只有6、7千元;而本科生基本没有任何补助,只有专门设立的贫困生助学金,也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等待很久才能发放,一年也只有大约8000元。
其次,我们可以将此情况与中国学生去海外留学的情况进行对比。有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同样,我们也有学生出国留学。但是比较下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并未享受到任何优待,反而需要付出更多。在网上,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分享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经历,我们发现,在国外并没有所谓的优待留学生的政策,相对于本国学生,对留学这个问题,一对比我们的学生去国外求学的情况,相形见绌。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全球的学子,给予他们以丰厚的奖励和帮助。然而,当我们的孩子踏上他国的土地,寻求知识的指引时,他们却遭遇了无情的现实。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家园去国外求学,他们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的学生经常分享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点滴,也揭示了他们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用的现实。反观在我们国家,外国留学生受到的优待让人震惊。国外的学校并没有为我们的留学生制定特殊的补贴政策。事实上,他们要支付的学费是国内学生的四到五倍,甚至更高。
那么,我们的国际友人是否没有领会到礼仪的精神呢?并非如此,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真正的礼仪应该首先关照自己的公民,然后才是他们的国际朋友。他们始终明白,真正的“自己人”是谁,他们更明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无理取闹。以“礼仪之邦”的形象自居并无不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的兴盛必须由我们自己的公民来实现。过度的优待外国学生可能会削弱我们国家的竞争力。虽然提升我们的国际形象和吸引外国学生来华读书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总结一下,吸引全球的学子来华求学可以增加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学生的权益。公平的待遇和重视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初衷,让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而不是过度关注学生的国籍。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的教育目标。这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是公平的,无论学生来自何处,我们都应对他们的教育投入持平等态度,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学习环境,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