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749分的山东状元,舍弃美国百万年薪偏要回国,让人难以理解
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和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每年的高考人数屡创新高,至始今年,高考人数已达1291万之众,虽然由于地域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各省高考分数的分布各有差异,但是达到700分以上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王端鹏
但2004年山东的高考状元王端鹏高考中,数学仅扣1分,语文138,英语142,而在理综这一最容易失分的科目中他甚至达到了满分,由于其曾在奥数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所以获得了20分的加分,这使他的高考分数达到了耀眼的749分。
拥有如此傲人的成绩,大家都在想他以后的人生肯定是青云直上,于群峰层峦之上而傲世间。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他的现状如何呢?
清风扶翠,微风起时
1987年,王端鹏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他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所以他从小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缺少对他的管教和陪伴,相反,他们抽出了很多时间来陪他玩耍,学习,给了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他们认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首要目标是过得开心快乐,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孩子的眼中有一束属于自己的光,也希望他能带着这束光走下去,保留着儿时的纯真去面对这个世界。
其次才是学习,而这个时候的学习更多是学习习惯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知识层面的充实。除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外,他们还鼓励孩子去多多探索自己的喜好,诱导他去思考一些问题,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过,王端鹏却是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也有着异于同龄人的坚毅和认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不曾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直到解决为止。
1992年王端鹏开始上小学,他的聪明才智也在此时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老师讲得题别人要听好几遍才能勉强听懂,而他只要老师稍微提点一下,便能自己做出答案来。
虽然凭他的资质和实力可以跳级读书,但他的父母知道,即使一个人再聪明,再优秀,走起路来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打好基础,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走到更高的台阶去。
当你足够优秀时,你不认识的人也会认识你,王端鹏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让整个烟台市的家长们都知道了他,同样看中他的还有烟台市的很多中学,在临近中考时,这些中学都想将他录取,不过王端鹏在考试结束后选择了山东烟台二中实验班。
在实验班中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老师的讲课进度也比普通班老师要快些。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在你愿意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去和你实力相对应的平台和群体,这将会发挥你最大的价值,并且也会促进你的进步。
刚进入班级后,王端鹏还不太适应,有时还会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但他并没有因此沮丧,一向不服输的他,很快调整了过来,为了能赶上老师的进度,他开始更加努力,虚心向别人请教,一有空就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他终于适应了老师的频率,并且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数学方面,他更是厉害,不仅在每次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且在高二时参加了全国奥数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清幽雨叶,风雨皆往
但他并不是一个只懂得学习的“书呆子”,从小的教育和孩童时期的良好教育让他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后来还获得了省级三好学生的称号。成绩优异的他还在班级中担任学习委员,课代表等职务,有很强的社交能力。
课闲之余还会和同学们去操场上挥洒汗水,参加各类活动,拓展学习之外的能力。幽默风趣的他也深得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喜爱,成为了学生们眼中妥妥的一大神。
毫无疑问,理科大神的他屡次被学校推送参加国家级别的比赛,他也不负厚望,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这也给后面高考加分做好了准备。
2004年,经过高中1000多个日夜的学习,17岁的王端鹏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这是一次人生的大考,也是人生真正的开端,更是王端鹏天选大门的开启。
这样一次大考,对于胸有成竹的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考试罢了。6月25日,是山东省高考放榜的日子,无数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为这个即将公布的成绩而坐立不安,饶是对儿子颇有信心的王父王母都紧张不已,但王瑞鹏的反应却与这副紧张的格调显得格格不入,一脸平静,神态自若。
在查分热线那里传出749的声音时,王端鹏一家人惊喜若狂,涕泣不已,而当事人却像意料之中一样,还念叨着“有些地方不该失分的”。
风动雨摇,日月难蔽
高考749可谓是惊世骇俗,很快这一消息便不胫而走,引发广泛热议。各大媒体也开始行动起来,都想第一个采访报道这一“神童”,却都被王端鹏一一回绝。王端鹏及其父母当然有自己的考量,与其去应付世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倒不如去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去决定后面事情的发展走向。
在面对众多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和父母商量后,他选择了神往已久的清华大学,并决定在其化学专业就读。而面对外界的评论他都过耳不闻,一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无论别人是赞赏还是批评,他都会以最终的结果来证实自己。
在清华大学的学习中,王端鹏并没有去炫耀自己的高考成绩,也没有因为这个而表现出优越感,在严谨浓厚的学术氛围内,沉浸于自己的学习研究,同时也没有忘记劳逸结合,参加了学校的社团,在运动场上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
在本科学习结束后,他决定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由于他本科阶段耀眼的履历,很多国内外大学都想收其为徒,其中不泛有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这些世界知名学府,而杜克大学的化学系在当时居世界最前列,有更高的科技和设施,经过权衡之后,王端鹏远赴美国,在杜克大学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
世人总是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颇感兴趣,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一阵哗然,很多人都批评他为了利益而忘记了自己是哪国人,还猜测他在国内学习这么久就是为了去给外国人做贡献。身处舆论中心的王端鹏未置一辞,依旧像往常一样专心学习,致力于学术研究。
杜克大学
在获得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后,他进入斯坦福大学继续探究化学前沿领域。博士毕业后,他已经在高分子化学邻域颇有建树。在科技推动发展的21世纪,他这样一个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不言而喻。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前,他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一所研究院的邀请信,欲聘请王端鹏为高分子化学研究员,并以百万年薪和入籍美国加以承诺。
在如此丰厚的利益面前,是个人都会仔细考量一番,让人难以不心动,面对诱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守本心,但王端鹏却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个邀请和后面的所有来自外国的邀请,决心回家报效祖国。
面对朋友的不解,他说:“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我有着属于自己向往的光,这束光是我的国家给我的,是我小时候我的父母藏在我眼中的,它不仅是我的指向灯,更是将我带往光明的绳索”。
落叶归根,以养大树
在回国后,我国对其也非常重视,将他邀请进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一职。而研究员的工资年薪只有三十万左右,虽然比不上国外的百万年薪,但也是相对比较丰厚的。
王端鹏对于这薪资待遇倒没觉得有什么可后悔的,只要能用他自己的知识来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无论怎样都可以。王端鹏说,他回国后并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觉得自己在国内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说,他爱自己的祖国,也爱自己的事业。当然,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如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
近些年,由于全心全意的投入在了科学研究当中,他也很少露面,就算露面也是跟团队一块在项目中出现。虽然他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是他传奇的人生和他那份真挚的爱国心依然被人们所熟记。他的眼中依然保留着那束属于自己的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但总有一份内心不可磨灭的情怀需要我们去坚守,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亲人,不能说是绝对错误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评判标准,你有你的决定权,我们也只能对这一决定嗤之以鼻而已。
但是晚霞无论多么惊艳,他都属于天空,乌云很讨人厌,但天空也不曾抛弃他。生于中国,便忠于中国,不论富贵贫贱,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时间会淹没一切,但国家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抛弃我们。
有能力的优秀人士当为国家这一保护伞下的大树,为还在成长的,弱小的小树遮风挡雨,为国家这一大伞的依靠,而小小的树呀,我们要茁壮成长,争取成为大树,或者给予自己的落叶成为大树的养分,让他们拥有充足的精力去坚守属于他们的阵地,给大伞添点温暖,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