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代表张惊宙:做一个有格局、有信仰、有情怀、有温度的教师
新入职教师代表 ? 发言
土木工程学院 ? 张惊宙
尊敬的魏书记,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张惊宙。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作为新进教师代表发言。
跟广大朝夕相处了短短几个月,作为一名新 " 广大人 ",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点,是关于传承
前两天微博上有一条热搜,叫做 " 好老师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吗 ",很多网友调侃说:不然呢?答案毋庸置疑。
选择做一名大学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在同济大学的老师。我的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教授,为人谦和、治学严谨,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科专家,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过:" 教学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出差在飞机上几个小时,都是用于给学生看论文,一下飞机就打车赶回学校参加组会,他常常告诫我们,论文要能真正解决工程上棘手的难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是最有力的引领。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选择成为一名结构工程领域的从教者,像我的老师、我的师兄弟那样,投入到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当中去。
从博士到博士后,我一路向南,最后如愿来到了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既有民国建校以来的深厚基础,也有合并组建后的勃勃生机,学校这些年发展很快,办学质量、水平、美誉度都在迅速攀升,离不开各位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切问近思和学术研究上的精卫填海,各位老师都是我在广州大学的老师。站在国家 " 双一流 " 战略、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叠加的历史机遇面前,广州大学是年轻人心之向往,拼搏事业,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博学笃行 与时俱进 ",我也将传承广大校训精神,做一个有格局、有信仰的教师。
第二点,是关于使命
我从以土木为强势学科的同济大学来到土木学科实力同样强劲的广州大学,从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进入到另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不变的是始终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创新研究的 " 国家使命 ",变的是更多了一份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的 " 育人使命 "。这周,我上了从教后的第一堂本科生专业课,也开始了为期 4 年的班主任经历,学生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们专业在战略区位的应用、比如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又比如在哪里充热水、是否要早读……有些杂乱有点琐碎,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被信任、被需要,同时,我的研究生所流露出对专业的认同和科技攻坚的斗志,也反过来影响着我的学术自觉和研究格局。初为人师,难免有不安,有紧张,担心做的不够好。但我深知教书育人的事业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从事一切学术研究的初心所在,需要脚踏实地,倾情付出。" 怀真性情 做真学问 ",我也将秉承立德树人信念,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教师。
第三点,是关于归属
我们跟这座城市的其他年轻人一样,感受着飞速发展的变化,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承担着日复一日的压力,难免有一些彷徨。但是广州大学对于我,与其说是一个工作单位,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作为一个科研新人,一入校就有幸加入到 "2+5" 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在学院和团队的帮助下,拿到了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大在给我们提供良好的育人和科研环境外,还对我们的生活投以更多的关注关怀。办理入职手续的前一天,人事处的老师就千叮咛万嘱咐,叫我准备好所有材料;办理手续当天,老师们给我讲了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也聊了很多家常。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学校里,我也有幸找到了我的人生伴侣,完成了人生中另一个重要课题。我从来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有归属感。
生逢其时,躬逢其盛!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科技与创新交织,新知识与新事物更迭,很幸运自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锻造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也更有信心和决心,期待与各位老师一起为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最后,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