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北京开会,毛主席对周恩来说:派人通知他,我要请老班长吃饭

  1956年年底,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全国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云集北京,共襄盛会。这时站在主席台上的周总理,正在积极准备开会工作。忽然,他看到一人很眼熟,认出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李开文,就是他们曾经的老班长李开文。

  图|李开文

  为了确定身份,他还特地将此事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很高兴,一眼就确定他就是当年的老班长李开文。毛主席高兴地对周恩来说:“故人来了,我是一定要见见的。你派人通知他,等大会结束了,我要请老班长吃饭。”

  两天后,李开文在蔡畅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一看到他,就皱起眉头,说:“老李啊,你怎么穿得这么少?”

  李开文会如何回答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又为何会叫他老班长?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李开文这些年经历了什么?为何过得如此窘迫?毛主席又会如何对待李开文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李开文出生在1898年,安徽省一个小山村里。这个小山村的村民,世代都以烧窑,种地为生,李开文的父母也不例外,常年日夜在田地上劳动,勉强养活一家人,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1929年,李开文的家乡爆发六霍起义,掀起一股红色潮流,这让饱受压迫的李开文很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积极投入其中,成为一名赤卫队队员,为红军做事。

  三年后,蒋介石亲自坐镇汉口,对大别山一带的红军发动大围剿。红军战士们虽然英勇不屈,浴血奋战,但还是因敌众我寡,不得不强行突围,向西撤退。正是在这次强行突围中,让李开文有机会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这个机会,来自李开文的一双铁脚。由于李开文从小烧窑,种地,练成一双铁脚,靠着这双脚,他一天可以走上一百多里的山路。

  因为这个特点,加上他为人老实忠厚,能吃苦,因此部队接到突围命令时,团长就将他从赤卫队里挑出来,让他正式转为红军的一名担架兵,成为担架一班的班长。

  

  他们撤退那天,队伍正好从李开文家门口经过。当时他的妻子刚刚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家里还有个八岁的儿子,李开文不敢进家门。因为他知道,他一旦进了家门,见到妻子和儿子,就再也舍不得出来了。

  就这样,他心一狠,经过家门走过去,头也没回。可谁知,他还是被跑出来看红军的大儿子发现,儿子哭着,喊着,跑到他面前,说:“爸爸,妈妈天天想着你,等你回家呢,你回来吧。”

  李开文不敢看儿子一眼,更不敢停下来,狠下心往前走。儿子不想放弃,一直向前追,边哭边喊,看得人直想流泪。这时,一旁的战士看不下去,劝说让李开文回去看一看。

  最后李开文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哭成泪人的儿子,但马上又回过头,走得更快,一步也没停,只是眼泪已经把视线模糊。他边走,边说:“参加革命是不能回头的,我不能回头!”

  但西撤的道路,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因为李开文是一名担架班长,只要枪声一响,他就要带着担架一班的战士,两眼不眨地盯着战场上的战士。战士们冲上去了,他们就趴下,有战士们倒下了,他们就迅速冲上去,把受伤的战士抬下战场。

  这个过程,就像和死亡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身负重任,他们不能有一刻放松。为了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部队忍痛丢掉一些重武器,但担架上受伤的战士和首长,可不能丢。于是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

  到了后面,突然打响的遭遇战越来越多,红军战士们经常要不停冲锋,连夜急行军。可大路都让敌人走了,他们只能走一些崎岖的小路,脚上的草鞋早被磨破了,一走就留下一个血脚印。

  一段时间后,几千名红军战士都得了烂脚病,一边赶路,一边龇牙咧嘴,痛得直喊。有些战士受不了,趁着黑夜丢下枪支就走了。一天晚上,担架班的一个老乡,也想离开。李开文发现了,一把抓住他。

  

  老乡苦苦哀求:“李班长,太苦了,我撑不住了,我求求你,我想回家。”

  李开文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耐心开导说:“你现在已经参加了革命,就没有了回头的路。现在大别山已经被敌人占领了,你现在回家就等于找死。既然回去也是死,还不如跟着队伍杀出一条活路。”

  老乡哑口无言,最后跟李开文回到队伍。

  历经千辛万苦,红军战士们一路从皖西,一直浴血奋战到川北。这天,他们刚来到汉中,天空就响起轰隆隆的声音,只见侦察敌机扔下数十枚炸弹,瞬间地动山摇,尘土弥漫,血肉横飞。

  李开文还没反应过来,一下子就被埋进碎石泥土中。等到战士们把他从泥土中扒出来,李开文已经面如土色,不省人事。战士们都觉得他已经死了,准备把他安葬。

  但李开文的老乡,听说李开文已经牺牲了,怎么都不相信,非要把李开文扒出来,对着他的尸体,哭喊:“李班长,我是你的老乡,你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我还要跟着你呢!”

  老乡一边哭,一边下意识地把手放在李开文的鼻子下,竟然发现还有呼吸。他急忙拿来一碗米汤,强行喂进李开文的嘴里。或许真是天意,李开文竟然真的活过来了。

  团长得知此事后,也感慨:“这小子,大难不死,肯定有后福啊!”从这以后,一直抬担架的李开文,成了躺在别人担架上的伤员。直到队伍来到四川省通江县驻扎,他才被送进医院治疗。

  这一治疗,就是一年。刚开始,他的身体就像散架一般,动弹不得,全身疼痛难忍。更严重的是,他的两个耳朵,被那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震聋了。他痛苦得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当不成一个红军战士了。

  

  医生告诉他,除了两个耳朵,他的身体都没有问题,他才渐渐平静下来。一年后,李开文终于出院,找到团长,说:“团长,给我一支枪吧,我想当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

  团长说:“你早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可是你的耳朵聋了,怎么可以拿枪上前线打仗呢?你现在连回到担架班都不能了。”

  李开文一下子愣住了,这可怎么办?他还能干什么?团长说:“那你就去给部队烧饭吧。”李开文没有说话,有点不愿意,可又没有办法,只能无奈答应了。可他没想到,给部队烧饭,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1935年,李开文跟着部队进入草地,草地上都是草,可李开文却点不燃这些草,不能及时给战士们做吃的。因为草地上的草长时间裹着寒气,湿漉漉的,根本不能点燃。

  甚至到了宿营地,李开文也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给战士们烧火做吃的。何况草地上的天气,变幻难测,一会儿下大雨,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下大雪,李开文连烧火的条件都没有。

  加上草地上本来就没有吃的,李开文很快就饿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不堪,肿得走路都成了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一旦部队住下来,他的身体一下子就瘦回去了。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他的肚子不是浮肿,而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放进自己的衣服,用身体的体温把湿柴草焐干,等到部队来到宿营地,他就能立即引火做吃的,让战士们能早日吃点东西充饥。

  因此他所在的团,师,每天都是所有部队中,第一个在草地上燃起炊烟的。自然而然,其他部队的炊事班战士看到了,纷纷前来找李开文借火。于是李开文的军灶,就成为全师炊事班的火种。

  李开文这个名字,也跟着他的火种,到处被人传颂,成了草地上一个有名的人物。

  1936年的冬天,周恩来召集红军各个部队领导,来到延安开会。在会上,周恩来说:“主席身边缺少人,请你们找些老实可靠的人来中央工作,一定要可靠的。”

  

  当时李开文所在部队,刚刚结束长征,部队师长就向周恩来推荐李开文。李开文老实可靠,对革命忠诚。没过多久,李开文就跟第一批红军干部,来到延安工作。

  说巧不巧,到延安的第一天,李开文就遇到一位老乡。老乡一听说李开文是来中央机关报到的,立即把他带到陈云面前,说:“这个人可靠老实。”

  陈云上下打量李开文一眼,说:“好啊,那就去毛主席身边吧。”就这样,李开文成为中央特灶班班长,成为毛主席的炊事员。

  一上任,李开文查看前段时间的伙食账单,发现开支很大。他究根原因,发现是来中央特灶沾光的人太多,导致中央首长们真实的伙食消费,才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

  这下李开文着急了,这怎么行呢?于是他把中灶,小灶的炊事员,和首长身边的警卫员召集开会,直接说:“各位同志们,中央首长们的伙食费本来就少,现在更少,你们说像不像话,请你们明天不要来这里吃了,留给首长改善伙食。大家想一想,这样大家都来吃,东西都吃完了,我们不能这样。”

  大家一听,纷纷表示,以后他们都不来了。此后在李开文的严格把控下,首长们的伙食费多出不少,他把首长们的伙食由三菜一汤,改成四菜一汤,毛主席的伙食也好了很多。

  一段时间后,李富春沉不住气了,因为之前的三菜一汤伙食费都超标,现在天天吃四菜一汤,该超出多少伙食费啊?一位科长向他解释,李开文的办法,就算现在首长们每天吃四菜一汤,还能剩下10多块钱呢!

  李富春,陈云等人得知此事后,都夸李开文有办法,把毛主席的伙食搞得好。为此,他还被评为大模范。

  同时,李开文对毛主席的照顾,可是十分尽职尽责。

  有一次,到了饭点,毛主席的饭菜一直没人来拿。李开文着急,就自己端着饭菜送到毛主席住的窑洞。一打开门,一阵寒风吹过,李开文冷得打了个冷颤。毛主席看见了,拿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直摇头,坚持不收。

  

  毛主席说:“叫你拿着就拿着,我抗冻。你老班长要是生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李开文好奇,是哪道菜啊?一听是红烧肉,李开文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是刚来的时候,他知道毛主席是湖南人,喜欢吃红烧肉,特意去请教大师傅,回来学着做的,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没想到,这道菜竟然得到主席的肯定。

  后来,李开文将那件背心,送给更艰苦的战士,自己并没有穿上。

  1942年,为了打破蒋介石对延安的经济封锁,延安掀起大生产运动。中央特灶班的战士,不仅要负责一日三餐,还要下田种地。大家考虑李开文的年纪大了,不让他下地劳动。可留下来的李开文,其实比下地的战士还要累。

  他除了要按时烧水做饭,还要打草鞋。他规定自己每天打七双草鞋,还要打出花样。一段时间后,他打的草鞋堆成山,全部送给战士们穿。他还特意给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打了一双小草鞋。

  那一年,李开文被大家评为边区大生产劳动模范。毛主席一边把奖状授给他,一边让他上台给大家说说话。李开文很惭愧,感觉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事情,于是说:“我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是人民过奖我,以后我一定做出成绩来。”毛主席带头鼓掌。

  五年后,蒋介石集结兵力,向延安发动进攻。为了保存实力,毛主席带着中央机关,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三月的陕北,天寒地冻,黄土高原没有一点青菜,这可急坏了李开文。为了让毛主席吃上青菜,他带上两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取回食物,给毛主席做了顿丰富的饭菜。

  1949年,为了提高李开文的文化水平,将来更好为党工作,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李开文进入学校学习。半年后,李开文从学校毕业,需要分配工作。李维汉考虑,李开文年纪大了,参加革命受过很多苦,于是安排他去天津担任糖厂副厂长。

  图|李开文

  李开文一听,要管理一千多人,吓了一跳,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本事,要回大别山。李维汉不同意,李开文却坚持:“我还是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和孩子,再说了,十七年前,我狠心丢下他们,现在眼看中国太平了,我要回去偿还他们的情谊。”

  这么一说,李维汉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很快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了,虽然不舍得老班长离开,但是还是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吧,但是你要记得经常写信过来。”

  回到家乡后,六安地委领导想安排李开文去金寨县当副县长。这又把李开文吓了一跳,连忙拒绝,自己哪里有本事去当县长?还没等工作安排好,他就着急回到家乡,见到多年未见的弟弟李开香。

  从弟弟的口中,李开文得知,当年他离开后,国民党军队很快进村清乡,把所有当了红军的人家的房子烧了,四处追杀红军家属。他的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儿子,抱着一对双胞胎东躲西藏,跑到山里躲避。

  那年冬天,天气十分严寒,由于张氏没有东西吃,没有奶,一对双胞胎硬生生被饿死......

  李开文听到两个孩子死得这么惨,泪如泉涌。接着弟弟又告诉他,张氏一个人带着孩子等了他整整十年,最后过不下去,带儿子改嫁了。后来,她改嫁的丈夫也死了,现在她一个人带你的儿子生活。

  李开文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他想过很多种结果,就是没想过妻子会改嫁。这么多年,很多战友和首长,都给他介绍过对象,可他都没同意,就想有一天回来,和他们团聚。可谁知,他回来了,却面对这样的结局,可叹啊!

  冷静下来,李开文还是决定不放弃张氏,找到张氏,对她承诺,等他安排好工作,一定过来接她和儿子回去。

  他找到地委同志,要求担任家乡附近的粮站站长,保护粮食。地委领导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李开文是一位老革命,和他同期参加革命的人,就出现16位少将。怎么说,李开文都不应该当个粮食站长。

  于是领导同志们一再劝说让他到县里工作,可李开文认为自己文化低,年龄大,怎么都不愿意,最后地委领导只能同意。

  安排好工作后,李开文找了七八次张氏,终于让她带着儿子回来了。

  

  虽然李开文成了粮食站长,但却总是喜欢帮助工人。他将粮站的一个老鼠洞补好,一块块破窗户修补好。几年来,他走遍方圆上百里的粮库,一一查看,一一安排。

  一次,他让运粮进仓的每一个职工,下班时都必须脱下鞋子,把鞋子里的粮食粒倒出来。谁都想不到,他这一举动,一年下来,竟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

  那个时候,粮食库的扫帚用得很快,李开文为了节约资源,自己带上弯刀上山砍竹子做扫帚。很多人都不理解,粮站又不是没有钱,为什么要自己做?李开文却不在意,他时刻记得毛主席说的话,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一年,李开文的家乡爆发山洪,河水上涨,人们没办法赶集,也没办法来粮站买粮食。李开文十分着急,拿出所有积蓄,请来一个木工,给家乡修成一座桥。

  1956年底,李开文当选劳动模范,来到北京参加大会。正在主席台上的周恩来,看到李开文眼熟,把这个发现告诉毛主席。

  毛主席一听,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现在又成了劳动模范,高兴地对周恩来说,派人通知一下,我要请老班长吃饭。两天后,李开文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一见到李开文,就皱起眉头:“老李啊,你怎么穿得这么少?”

  当时北京正是十二月,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李开文却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双破旧的黑布鞋,能不冷吗?

  可李开文已经和毛主席分别七八年了,再次见到伟大的毛主席,心情异常激动,哪里还能感觉到冷,激动地回答不冷。毛主席却不相信,让警卫员拿来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交给李开文。李开文不知道说什么好,知道主席的脾气,只好乖乖穿上。

  

  后来,那件皮大衣被李开文交给展览馆,那双毛皮鞋,给了村里一个贫困老汉。

  1958年,李开文离休了,县领导几次找来,想让他搬到县城住,给他改善生活,可他死活不肯。无奈,县里只好给李开文在家乡盖了一栋房子,让他居住。可没想到,离休后的李开文更加忙碌了,他为家乡采购发电机,柴油机......让家乡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只要家乡的人民有事,他比谁都要着急。

  1992年2月29日,李开文老人去世,临终前,他对后辈说:“你们要安心待在农村,把老区建设好,让中央放心。”这一辈子,到临终前,他仍不忘家乡,不忘中央,不忘毛主席。他用自己无私奉献的一生,向人们证明了,人格能如此伟大。他就像火把一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至燃烧殆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