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2020年舆情观察分析报告

  舆情背景

  2020年发生不少热点新闻事件,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与法制网记录并追踪了不同时期的五十余起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了舆情观察分析。

  在2020年民主与法制网舆情观察分析报告中,囊括了各行各业,如涉及教育行业的有《西安六十六中学“杀师案”舆情观察》《涉教育热点事件舆情观察:个案背后谨防群体危机》《监督疲软,信息通道被人为堵塞 ——贵州大方拖欠教师工资案舆情观察》《陕西镇安7.1亿豪华中学舆情观察》等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有《“直播带货”助力扶贫舆情观察》《南方暴雨“车轮战”舆情观察:防汛进入战时状态洪灾无情人有情》《涉老智能服务舆情观察》《农房问题将集中进入爆发期》等等;涉及环保题材的有《农夫山泉“毁林取水”舆情观察》《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舆情观察》《黑脸琵鹭成网红舆情观察》等等;涉及地方政府的如《陕西渭南“秦东水乡”项目乱象舆情观察》《河北景县举债搞形象工程舆情观察:警惕互相攀比伤民心》《“红头文件”为何要触碰“红线”:河南南阳占用万亩基本农田建养殖场舆情观察》等等,以及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司法案件如《吴春红案舆情观察:冤案昭雪为何如此艰难》《山东临沂张志超案舆情观察》《河南女子遭家暴跳楼舆情观察:个案演变为恐婚教材》等等均被关注。

  每个舆情的传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以个案带全面,2020年,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让舆情传播主体正向着多元化、碎片化、瞬间化、扩大化等方向发展,这给舆情处置带来了挑战和难度,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舆情观察

  1、舆情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

  进入2020年,越来越智能化的手机,以及手机媒体因其成本低、门槛低、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程度高等特性,使得即时、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优势得到了极大发挥,这弥补了传统媒体无法满足的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和空缺。与此同时,舆情也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

  舆情的碎片化传播在降低舆情发布门槛的同时,也可以让每一个人以一种旁观和参与的姿态,关注和记录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同时,碎片化的舆情也容易第一时间将事情渲染放大,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例如,《辽宁自来水燃烧事件舆情观察:漠视民生利益伤害政府公信力》一事中,当地村民将“自来水管流出的自来水被点燃”视频上传网络后,很快该短视频就冲上了网络热搜榜单。这一“水火相容”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后,引起了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各方舆论的压力下,当地政府处置雷厉风行,很快有所作为,找到了自来水燃烧的原因,给村民们更换了饮用蓄水池,对辖区内自来水源进行全面排查,并问责了13名人员。村民反映三年多的问题得以短时间内解决。

  与此同时,碎片化的舆情传播中,受众希望在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获取资讯的同时,因快速的更新频率和新信息的不断产生,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割裂开来,也容易形成碎片式的注意力。

  碎片化的注意力往往会收获到浮在文字表面的碎片化知识,因而无法形成对新闻的注意力,深刻思考新闻背后的传播价值更无法追寻,因此也容易形成次生舆情。

  例如,《甘肃敦煌陷阱公厕舆情观察:旅游乱象为何层出不穷》一事中,景区将厕所搭建在沙土上的奇葩“创意”坑害游客事件,利用游客内急,诱使车辆驶入,掉坑漫天要价,网友纷纷跟帖吐槽,形成的次生舆情对敦煌的旅游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

  2、盲目跟风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传统媒体曾一度是信源渠道的主导者,民众往往经由官方主流媒体了解信息资讯。但在2020年,在新的传播环境与舆论生态中,融媒体发展掀起一场信息革命的风暴,与此同时带来了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打破了既有模式,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者,甚至成为舆论热点的主导者。

  但在一个新闻事件中,特别是在新媒体中,网络中大范围的转载传播带来更广泛影响力的同时,重复新闻盲目跟风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同类型负面新闻总是短时间内高密度频发,各种重复的、过时的内容至今还大量涌现在社交网络中。

  例如,《涉教育热点事件舆情观察:个案背后谨防群体危机》对重复新闻盲目跟风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同类的舆情事件经过自媒体不断的跟风,将其推向公众视野,舆情围绕教育方面的相关话题,如教育价值取向、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素养、高考冒名顶替等多个话题,也让每个事关教育舆情的个案,背后都极易引发群体性的危机。

  因此,这些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间段,甚至不少新闻的标题都雷同或者相似,没有代表性和倾向性,也很难说谁发布的新闻是第一手资料,谁的新闻真实可靠、代表了权威媒体,也使优质、创新的内容变得更加稀少珍贵。

  但盲目跟风新闻同质化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高密度频发,却极易将一个舆情事件类推,刷新公众的认知。

  这样的事例,在《监督疲软,信息通道被人为堵塞 ——贵州大方拖欠教师工资案舆情观察》同样有体现。该舆情事件中,拖欠教师工资事件并非贵州大方县所独有,但大方县此事被舆论高度关注后,短时间内反映教师工资被拖欠的舆情高密频发。

  3、舆情反转现象更加频现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每天获取信息渠道呈现多样化。公众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日趋活跃,网络舆论环境也日趋复杂与多变。因此,2020年舆情出现反转的事件并未减少,反而频频出现。

  例如,《直播一再翻船折射行业痛点 ——辛巴糖水燕窝事件舆情观察》就是出现多次反转的典型案例。

  “网红辛巴直播出售糖水燕窝”舆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多次出现反转,每次舆情反转,也都使舆情出现一波峰值。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出现的舆情周期长,所带来的关注度也高,仅在微博,该舆情综合阅读量就超过30亿次。因此,在本质上,反转的舆情是对于连续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的一环。这与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有极大关联。

  事件发生后,网友往往迫切需求获取事件的真相,而新闻事件处于变化发展中,事实与真相的展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为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特别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能够与受众共享海量资讯,但也因此疏忽了对事件真相的考证与调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媒体竞争压力,媒体不断走向市场化和泛娱乐化,针对新闻中的“爆点”进行过分解读,情绪化叙事,不核查事实、深入调查就抢发新闻,影响公众的判断,从而容易导致新闻的反转。

  但频繁的舆情反转,首先会有损社会公信力,带来网民的冷漠情绪与焦虑情绪;其次,会冲击媒体权威度和信誉度,导致媒体形象受损,难以再次获取受众的信任;最后,舆情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也会受到多层面的权利侵害,遭受双重甚至多重打击。

  特别是在一些政法领域的舆情事件中,反转的舆情事件会严重消耗社会善意,造成社会舆论撕裂,甚至群体极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公信危机。如杭州女子失踪案、贵州公交车坠湖案,每起事件都在网上掀起了舆论风暴。

  舆情小结

  进入2020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微博、微信、App、抖音等一系列新媒介的产生,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闻获取渠道。这给舆情导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得舆情信息化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在日益深刻和广泛,而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产生的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而网络舆情正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也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多发,造成舆情热点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舆情的处置也越来越成为体现和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每次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政府部门领导都应高度重视、加强反思,不断提高处置舆情的能力,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捍卫的是公众的利益。应对突发舆情,政府不能仅靠事后被动应对,更应提升自身危机防范意识,从现实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

  2020年已经远去,新技术、新变革正在层出不穷。新时代的民众思想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和诉求。

  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舆情频发、高发已成为常态,因此舆情环境在2021年也注定不会风平浪静。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克服网络“水土不服”,不断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需要面对的事情。(记者马付才)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