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在这些事情上不管孩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中国家长总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
一个高赞回答是:每当有人抱怨他们的父母很专制时,我就有一种「全世界共享一个妈」的感觉。
可见,认为控制就是爱的父母真的很多。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发现,做“懒”父母其实是一种高级智慧,父母的“懒”反而给了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如果想要孩子茁壮成长,这些事父母记得要放手。
01 放手让孩子去独立
电影《消失的孩子》中魏晨饰演的人物袁午让不少观众感叹:舍不得让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袁午名牌大学毕业,每天西装革履出门,骗家人说自己去上班,实际上却是每天去麻将馆赌博,靠着父亲的养老金生活。
为什么袁午出身小康家庭,名牌大学毕业,顺利结婚生女,原本该幸福美满,最后却失业啃老、沉迷赌博呢?
因为袁午有一对“不舍得让孩子独立”的父母。
袁午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考大学找工作,他都必须听父母的,甚至连相亲找媳妇,都得他母亲手把手去教。
一直躲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袁午外在成长了,内心却还是一个无助的小孩。
他几乎不跟外人打交道,也没有自理能力,在父母去世以后,彻底成为社会的弃子。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能独立生存的人,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巧听话的巨婴。父母试着放下自己的控制欲,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孩子才能在历练中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02 放手让孩子去选择
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教育专家黄静洁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分享了她的育儿故事。
黄老师的儿子想学音乐,而他们夫妇刚好认识一位音乐界知名的大佬,觉得机会难得,就想让孩子见见老师。
结果她的儿子虽然人小,但是主意大,一口回绝了他们的建议。
黄老师的丈夫气不过,一定要让他儿子去拜见那位音乐界的大佬,但黄老师却说,既然孩子已经表达了意见,那就尊重他。或许他今天不见,有一天他却可以作为自己,而不是某某的儿子,去见老师。
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教育。
如果孩子从小连该穿哪件衣服,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这样的小事都无法选择,他长大后又怎么可能在人生大事上果敢坚定呢?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让孩子不断地自己选择,孩子才会真正地长大。父母多一份耐心和包容,孩子就多一份选择的机会。从小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长大后,他们才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03 放手让孩子去试错
“孩子犯错了怎么办?”
“那就让他们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找到解决方法。“
这是樊登讲书创始人樊登分享《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时的回答,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樊老师在家办公时,发现自己最心爱的花瓶被孩子的足球砸得稀巴烂。
他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思考片刻后把孩子叫到身边,问:你知道你刚才做了什么吗?
孩子嘟嘟嘴说:“我把花瓶打碎了。”
樊老师接着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
孩子涨红了脸回应:“我知道了,我以后不在家里踢球了,我可以出去踢。”
樊老师又说:“那你现在应该干什么?”“
孩子立刻回应:“我去打扫。”
樊老师提到,其实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犯错了,但未必知道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办?他们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反思。
如果家长急着去制止或者责骂,就会让孩子错失一次学习的机会,甚至为了避免责罚,而选择说谎逃避。
只有父母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并且允许孩子犯错时,孩子才能在试错中,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成长是一条螺旋式前进的路,唯有不断试错,孩子才能慢慢进步。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蝴蝶启示”:蝴蝶想要飞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茧”的束缚。在它奋力破茧的时候,那些善意而多余的帮助,会让它失去飞翔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也一样,想要“破茧成蝶”,需要父母得体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