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育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工作中,要端正态度与认知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概括地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最后一项职业技能则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例如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均属职业技能范畴的专业知识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掌握专业入门知识与技术,并在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

  对于职场的新人来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很必要的。行为习惯可以理解为行为和习惯的总称。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习惯则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在职场中,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决定你是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并不是在短时间的入职培训就可以训练而成。进入职场,一般比较规范的用人单位,都会组织新人参加全封闭的新入职人员培训。时间一般是两、三周。在这期间,主要是让新入职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如用人单位文化、员工手册、本行业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安全知识、服务礼仪等等。

  

  在短短几个星期,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里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行为习惯,大学四年不仅是学生从高中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的四年,更是形成日渐成熟的人格、心智,为将来进入职业社会做准备的四年,在此期间如果没有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就会把一些庸、懒、散的习性带到职场,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到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会随着个体的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动态改变。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

  就业和择业。对于初入职场者,这两种状态并不是矛盾的,也不要把两种状态在时段和心理上做出太严格的区分,两者随时并存,才是大趋势。“唯有变化才是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主观的、客观的、心理的、体力的、环境的、自我的,种种因素都会导致职业生涯的变化,在我们就业的第一阶段,适应这种变化、预测这种变化、随着变化而变化甚至是主动发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规划时不妨多做一些思考和准备。

  

  职业生涯是人生的一个较长阶段,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必然会经历不同时期,可以把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稳定、职业结束。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等,以便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如何找到最适合你并对它有强烈兴趣的工作?

  所有这些疑虑都需要我们进行职业规划,而不要等到参加工作后感到迷茫和困惑之后,最好现在就去开展职业规划。济南新韵教育有限公司昆明高新区分公司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个人特点、兴趣、价值观等,以及社会内外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制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职业规划,这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过好大学生活,实现职业目标。

  

  社会实践教育

  我国积极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实践引导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实践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甚至是负担,在提供便利条件与配套资金的支持上显得不情不愿、应付了事,在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与具体内容上流于形式、缺少指导与协调的科学规划。

  即便组织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也仅仅将范围锁定在少数选拔的优秀学生群体,不能雨露均沾,这既降低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实践引导的效果,也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还会造成一些大学生对实践教育活动产生了认知错觉,把实践活动看作是阻碍、耽误自我学习时间的负面行为。

  因此,在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工作中,要端正态度与认知,既要转变观念,积极支持、认真组织,强化对大学生日常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通过稳固大学生日常实践的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提升大学生参与日常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也要创新模式、科学规划,遵循教学、科研相统一的辩证理路,实现大学生假期集中实践与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广泛社会实践与精准专题实践相结合、综合素质拓展实践与专业学术科研实践相结合,保证大学价值取向实践教育引导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渗透力不断增强。

  

  家庭、高校、街道社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类平台与实践基地,都是拓展社会实践教育渠道的有效载体。构建社会层面整体协作育人体系,实现社会多元实践平台协同发力,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由内化走向践行,并深入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能够更好的推动大学生价值取向实践引导落到实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