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挂多久?记者提问时,邓小平是如何作答的?

  1981年8月21日,中国人民大会堂118号厅中进行着一场特殊的采访。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的主角是邓小平以及著名记者法拉奇。

  法拉奇这位记者可谓声名远扬,被号称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在记者行业中他有独特的风格,采访过很多世界名流。她的突出特点是问题犀利,而且在采访前会下十足的功课。

  了解被采访人的生平以及心理状态,基辛格这样老辣的人都掉进过她的坑。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即将到来,中国引起了世界多个国家的关注。因此法拉奇也把目光放到中国领土上,她打算前往中国采访。只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美国等国家早期对我国封锁,导致她没有机会对我国领导人进行一次正式的采访。后来他联系上自己父亲的好友——意大利总统,请他出面帮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独家采访邓小平的机会。

  当时不少国外政要都等着邓小平如何应对,或者说等着看中国人出笑话。面对法拉奇的采访,邓小平倒显得十分坦然。他声称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恶仗,为什么说这是一场仗呢?

  原来一是为了这次采访能顺利进行,并且不落下风。另一个就是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吸引如此优秀的记者前来采访,可以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这可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好机会。

  

  于是采访准时开始,法拉奇如往常一样。言辞十分犀利,邓小平则是神态自若,对法拉奇的问题对答如流,毫不磕磕绊绊。突然法拉奇提出了一个问题,她提出这个问题后场上的气氛瞬间凝固:“我这一次来中国发现大街小巷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已经少了很多,只有天安门广场上还有一幅这幅画像,你们会悬挂多久呢?”

  听了这些邓小平很快给出了答案,但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邓小平没有生气,反而微微一笑,答案更是让在场人拍案叫绝。

  要知道其中含义,还必须了解毛主席画像的历史。

  我们把时间回到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天安门城楼上挂着一副精心赶制的毛主席画像。这幅画像来头可不小,此画和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很多人不知道能在10月1日当天看到这幅画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9月初,中央决定要为毛主席制作一幅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选择绘画者便成为了当务之急,大师徐悲鸿向周恩来推荐了一个人选——周令钊。大部分人对周令钊不熟悉,他虽然年轻却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物肖像画经验。

  大师徐悲鸿的眼光的确不假,因为早在1949年4月,周令钊就曾为毛主席画过一幅肖像画获得中央领导人一致好评。这一次不是普通的画 而是要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迎接开国大典。

  周令钊得知任务后既激动又感到压力倍增,他十分心细翻阅很多毛主席的照片,寻找合适的模板。最终确定毛主席在北京和谈时的照片。

  

  确定好模板后周令钊就开始紧张绘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周令钊随身带着干粮,饿了就啃两口。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终于完成。9月30日聂荣臻看到后评价非常不错。

  周令钊又听从了聂荣臻和周恩来的意见,将毛主席的风纪扣系好,并去掉了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就这样,我们看到了毛主席画像的最终版本。

  听到法拉奇的问题时邓小平显有些惊讶,他很快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答案:“毛主席是新中国和共产党的缔造者,作为纪念,这幅画像我们将一直挂下去。”

  

  听到这些法拉奇明显吃了一惊,他本以为邓小平会好好思考一番。但邓小平说得那么直接,并且那么坦率。看着法拉奇的表情,邓小平微微一笑没有多言,可能法拉奇不知道毛主席对中国人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两人的谈话并没有结束,当法拉奇继续想追问时。邓小平强调将话题转移到改革开放等更深入的话题,借此机会向国际宣传了一波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无疑是法拉奇想要的答案,回国后这些采访写成了系列报道,国际社会的目光被吸引。后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动力,中国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最后,毛主席的画像如今在很多地方还能看见,尤其是上岁数的老人。在他们家中一定会有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对中国人来说毛主席就是一种信仰。

  编者简介:宋小乐,一位90后奶爸,普通家庭出身,专职写作5年,靠自媒体写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与多家新媒体公司有合作。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人物志”,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