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君: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新时代教育事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体现为:人们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十四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口发展将继续保持自然增长低增长、区域内部高流动、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化等趋势特征,对未来学龄人口增长变动及分布变化带来较大的影响,区域教育配置及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未来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的前提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对2020-2035年的预测结果表明,上海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不断增加,现有基础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入学高峰需求。
区域内部人口变动,居住分化,对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带来了挑战。高流动性对区内及区际的影响有所不同,外来流动人口导入和区域内部人口分布变化,显著影响上海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区、中心城区边缘区、近郊区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的矛盾表现不一。
区域间教育投入仍然存在差距,直接影响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水平。由于各区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距,教育资源区域差异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差异较大。中心城区实际生均经费支持明显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除普陀区外,中心城区各区各教育学段实际生均经费支持均排在前列,幼儿园阶段排名第一的虹口区和小学、初中阶段均排名第一的黄浦区的生均经费支持几乎是近郊各区的2倍左右。除嘉定外,近郊和远郊各区生均经费支持均远远低于中心城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上海“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资源,提出以下建议:
增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第一,做好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各区(县)应结合实际情况,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振兴各项事业的奠基工程。第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任务、推进步骤、基本策略和发展目标。第三,综合多种模式的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包括多校联盟的集团化、学区化和协作体,一对一形式的委托管理、结对子、带分校,打通共享渠道,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
提高教育资源规划和协调能力,建立教育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在完善人口监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对上海的公共服务及其资源进行整体把握、规划和调整。建立上海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测与合理配置机制。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分担人口高峰时期教育资源压力。从教育全局出发,整合其他学段的现有教育资源,共同分担“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应对过剩办学场地、校舍和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另一方面,应通过举办一贯制学校,灵活分配、调整教育资源。
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口与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人口与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严格人口调控的同时,为两个合法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教育服务,财政转移支付时向人口集中导入的区域倾斜;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减轻部分区域入园入学压力。
利用受教育人口增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分阶段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及群体之间受教育水平的差距。第一,加强宣传与引导,做好出生预报,减少生育堆积的数量与高峰。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解决教育资源时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二,利用中心城区学龄前及小学受教育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的契机,采取加大区域之间合作、委托管理、教师轮岗培训等形式,大力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第三,通过与示范学校合作办学和建分校等形式提高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包括稳定居住、合法就业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受到良好教育。
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将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及人口集聚区域的教育财政投入,加快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问题,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坚持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须与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相匹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第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辐射半径,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常规配置路径,扩大覆盖面,同时避免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区域的情况,造成入园和入学难等问题。第二,要以带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优质社会资源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
(吴瑞君,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