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硬核”之路

  最近,“硬核”这个词热度大增,如硬核拜年、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省长、硬核措施、硬核文章等。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新闻资讯,“硬核xx”或者 “xxx很硬核”的说法随处可见,似乎无论什么加上硬核二字就能“硬核”许多。

  小编翻看了网络解释,“硬核”一词源于英语单词“hardcore”, 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这两年,网友们开始把“硬核”这个词单独拿出来用,适用范围日渐广泛,并开始产生了新的词义。现在,“硬核”形容那些专业的、小众的、门槛高的事物或者对某一领域极其专业、极其狂热的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出“与众不同的、非常酷的、令人震惊或者令人难以理解”的意思。

  今天,小编也来蹭个热点,在这里探讨一下家庭教育的“硬核”之路。

  硬核不是父母权威,教育应充满温度

  权威式家长,控制欲极强,始终怀疑孩子的能力。像放风筝一样控制着孩子,飞得高了觉得自己居功至伟,飞不起来就开始抱怨:我这么努力地牵着你,你却不往上飞?他们总会帮孩子定目标,给孩子拿主意,替孩子做决定,还时常把“为你好”挂在嘴边,殊不知你的孩子早就没了灵魂。

  有温度的家庭,应该充分民主,遵循孩子的内心。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如果一个家庭里充满温度和爱意,就一定会给孩子很好的滋润,让他自然绽放。好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在家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给孩子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能力。他们不仅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更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父母什么温度,孩子就什么温度。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有温度的家庭。

  硬核不是拿来主义,教育应不失温情

  教育改革改了多年还是一直未彻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应试教育的导向注定了大多数家庭教育多少离不开功利性的取向。家庭教育正慢慢变成学校教育的延续:5+2,五天是学校的,2天是家庭的,孩子没教好就是5+2=0;白加黑,白天是学校的,夜晚是家庭的,孩子没管好就是白天难抵夜的黑。教育管理缺少温情,对学校、教师的考核都是数字量化,好坏优劣全用冰冷的数字来解说,因此,一部分教师难守教育情怀,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学生,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于此同时,家长们先疯掉了,他们成了考试工厂的“编外临时工”,成了陪读房里的“寝室管理员”。他们关注各种教育案例,然后不考虑自己的现实状况就拿来主义,根本来不及扬弃,家庭教育俨然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孩子麻木应付,家长筋疲力尽,苦了孩子又苦了自己。

  无涯苦海,回头是岸,给孩子留个“家”,他们也想周末早晨在自己熟悉的小床睡个懒觉,他们更想晚上放学回家闻着厨房的菜香和老爸坐在沙发上聊聊足球和游戏。给家庭留点温情,毕竟孩子最终需要的是成长,无论成就如何,他们先得学会生活。

  硬核不是棍棒压迫,教育应温暖人心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既不是让孩子的人格依附于父母,也不会把孩子当作生活的重心。每个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一辈子的幸福就系在我们的手中,如果孩子的一生毁了,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于是乎信心满满,压力倍增,一旦孩子不遂心意,就“棍棒伺候”。 “狼爸虎妈”们“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名言更加坚定了他们“施暴”的底气。说句可能大家不爱听的话,孩子的资质是有上限的。曾听一位家长说过:“我中学都没上完,孩子能读高中考个大专我就满足,等他再有孩子就能读本科了”。当然这可能只是玩笑,但是也值得深思,家庭教育是需要底蕴和涵养的,不要总拿典型和个别少数去抬杠,饭要一口一口吃,教育也要一步一步来,甚至像前面这位家长所说,要一辈一辈来。

  一个家庭的幸福,是需要用爱心去经营的,需要我们彼此的珍惜,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教育子女是我们的本分,但切不可操之过急甚至动辄暴力相对,自己吃过的亏,没圆的梦全部甩锅给下一代,我们的心真的感到无愧吗?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还记得孩子跌跌撞撞奔向你时自己的那份感动吗?他们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明天。回过头来吧,让家庭多些温度、温情和温暖,真正去关怀孩子的成长,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我们看着他们一天天地成长,变得孝顺,知书达理,与人为善,直至他们有一天能扛起自己的另一个小家庭,到那时,我们心里才会感到真正的安慰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