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共中央文献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的归纳个观点:(1)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3)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6)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8)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9) 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10)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11)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12)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

  第二次是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作了归纳,实际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又一次归纳,也是十二个观点:(1)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贸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5)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6)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7)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10)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1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1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次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定义式概括,并把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基本问题:(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5)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9)祖国统一问题。

  第四次是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并指出:“这一《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个《纲要》将邓小平理论归纳为以下16个基本问题加以论述:(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2)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4)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理论;(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8)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10)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1)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1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1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14)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完成——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15)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16)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第五次是在1997年,十五大报告阐明,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个概括,同样是九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可以说延续、肯定了十四大的提法。

  2,专家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的认识

  对党的文献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的归纳,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评论。总的来说,都认同党的十四大报告和《纲要》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基本内容的概括。

  关于十四大报告概括的、十五大报告再次确认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主要内容和中宣部编写的《纲要》归纳的16个问题之间的关系,龚育之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在精神实质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区别在于九个方面是一个精练的总结,16个问题则是具体的延伸和展开。16个问题“不是改变‘九条’,另行组合十六条。”而是“九条”展开为“十六条”,“是相当严格地以‘九条’为基础和根据的。”①

  对中央文献先后五次归纳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沈宝祥评说道,第一次概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邓小平理论发展的状况,但有些观点的概括没有抓住最主要之点。如关于党的问题,突出了党风和党际关系原则,没有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党建根本问题。十二大报告已经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没有概括进去。②第二次归纳突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没有提思想路线。这样的归纳,不够准确全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不够清晰,文字也不够精练。③第三次归纳比较全面,但也有明显缺陷,就是主线仍然不够清晰。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概括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概括中却没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内容。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全面的,可是,上述

  ①龚育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②③④参见龙平平主编:《邓小平研究述评》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3、54页。

  归纳却将社会主义本质论纳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内。这就降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④第四次归纳的16个问题,有人说是十四大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主要内容的展开,要看到同时也作了调整。《纲要》将社会主义本质论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比十四大的归纳进了一步。但《纲要》仍有值得推敲之处。如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而不是一个基本观点。第五个问题“三步走”是发展战略步骤,而不是基本理论观点。第十个问题,用“四有”概括精神文明建设,也值得考虑,而且,副题大于正题。①第五次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概括和阐明,达到了新的水平,完全符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结构。②

  除了主张社会主义本质论应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分解出来外,徐鸿武、许耀桐认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把它看成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分解出来。在编写邓小平理论的教材时,应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论单独列为一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