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方式改变、各校生源差距缩小 义务教育招生新政或带来这些变化

  昨日,《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公、民”同招、民校摇号、取消特长生等一系列措施,将会给学校、家长和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呢?记者询问了多名家长,大部分人表示,不会因此变得“佛系”或者更“佛系”,“鸡娃”还将继续,毕竟还有中考、高考,但会从短期着眼应试,变为长远的着眼素质和人生发展。

  不用苦苦拼奥数了

  胡女士的女儿可可正在读二年级,不仅成绩优异,还多才多艺。可可酷爱阅读,小小年纪已能写出颇有文采的日记。胡女士在女儿身上付出巨大心力,英语、合唱、钢琴都没落下,每周可可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虽然离小升初还远,胡女士依然非常关注相关政策。原本她打算,让女儿四年级开始接触奥数。“当时听说秘考都要考奥数,就算在学校成绩很好,数学没有拓展过的,也会很吃亏。”胡女士说。现在,她的想法有了变化。如果女儿在奥数方面没有天赋,那就不强求了,让她学自己喜欢的,也有天赋的项目。她同时表示,不会放松对女儿的要求。“中考、高考还在,最终还是要拼的,肯定不能松懈,该怎么学还怎么学。”胡女士说。

  苏女士的孩子今年正逢小升初,去年已经参加了好几次“秘考”。听说很多学校要看“五下六上”的成绩。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前,她还花了五六千元,给孩子报了一个期末冲刺班。她预计,未来这种对于考试冲刺的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广铁一中校长周伟锋表示,过去,为了能够应付各种所谓“秘考”,入读“优质学校”,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参加各种培训、辅导,学业负担过重,既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于长远发展。新的招生政策彻底破解了这个难题,有望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峰认为,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不用从4~5年级起就在焦虑之中准备“小升初”所谓的面试和考试,不用“拔苗助长”,不用被小升初考试带歪了人生幸福的方向;而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准备未来社会真正有用的“成人”的素质,如良好的身体和心理、为人处世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服务、才艺与兴趣的发掘。

  民校难“掐尖”校间生源差距缩小

  有不少家长担心,电脑派位靠的是运气,万一被派去了弱校,孩子未来的成长堪忧。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强校”跟“弱校”,固然有办学理念、育人文化、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但生源的差距也不可忽视。生源拉平,“强校”和“弱校”之间不会再是“天渊之别”。在校际生源差距缩小的情况下,结合现在的集团化办学、师资流动等一系列促均衡的措施,薄弱学校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强校之间的差距。

  另外,广州中考指标到校的比例从去年开始提升到50%,也就是说,将之前原来全市竞争的50%优质学位,放到各学校里,通过校内竞争获取。只要孩子比较优秀,在一般的学校升学,考上好高中的机会反而比在顶尖民校更容易。中考指标到校的政策实施,其实也是为配合减缓小升初择校热的重要举措。

  学校将更注重内涵式发展

  周伟锋表示, 过去一些学校的校长把心思都放在招生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秘考等各种手段违规招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新的招生政策让所有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必将导向学校更加重视内涵的发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必将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

  陈峰认为,家长不必忧虑民办初中生源稀释、强势不再。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学校的质量和招牌依然会吸引优秀家长与学生前往;另外一方面,市场化生存的特性和机制,决定着品牌民办学校一定会千方百计继续提升质量、保持品牌。广州民办教育的机构、举办者、校长、家长要转变观念,把握“大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升级过去的主要“依靠好生源办好学校”的模式,认真研究智能时代的未来趋势,认真研究高考新政策和新成才规律,认真研究10~15年后的工作变化和人才需求,创新学校的育人模式,升级硬件、管理、师资,增强品牌美誉度和吸引力。学校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全面素质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并把优势才能转化为兴趣、志趣和未来的志业、职业;依靠好课程、好管理、好教师办好学校,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与时俱进,树规范办学、守正创新、合规运营的心态,走好内涵提升和品牌持续之路。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晓星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陈忧子、庄小龙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龙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