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国每年都举行的盛大节日,在这个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来年水源充足的节日上歌舞。今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乞寒节”的音译,初译“飒莫遮”,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在古龟兹国,苏幕遮是指一种浑脱舞,此舞出自伊朗,由龟兹传入高昌及中原。

  《唐代》一书援引慧琳释苏莫遮帽云:“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莫遮。此戏本出自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攘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此为驱鬼一说。

  此戏在龟兹每年七月初举行,不分昼夜,连演七天,载歌载舞,鼓乐喧天,胜过欧洲罗马狂欢,是东方式的狂欢盛典。参演人员戴着假面,表演野兽、鬼神、罗刹、恶魔的各种动作。这是一种头戴毡帽或假面,形体裸露,互相泼水,祈福禳灾的群众性街头舞蹈活动,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街舞和假面舞。

  《苏幕遮》于唐代传入中原后,轰动京城,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受到几代帝王的喜爱和文人的讴歌。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教坊还根据龟兹国的音乐编写过乞寒节的歌舞。武则天和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都爱看《苏幕遮》,唐人写的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数量非常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都有描述。唐人张说遗有《苏摩遮》诗,其诗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忆岁乐。”由此可断定“苏莫遮”是乞寒戏时歌舞之调名,但是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入中原。据记载,北周静帝宇文衍就在宫中观看过《乞寒胡戏》。《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又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令诸司长官向礼泉显坊看泼寒胡戏”。

  到了宋代,苏幕遮成了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周邦彦《清真集》入般涉调(黄钟羽)。周邦彦词有“鬓云松”之句,故又名“鬓云松令”。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和一个七字句组成,句式富于变化,韵位适当,调情和婉。周邦彦词写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调抒写闲适情趣,亦用以酬赠友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