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oil(加油)”纳入牛津词典 已被收录的还有很多……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外媒称,不久前,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又再收录一条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引发不少中西方媒体关注。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21日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词典总编辑刘浩贤向新华社记者介绍,牛津词典有几种途径用于追踪和提取新词。比如,有个专为语言学研究设计的电子语料库,里面汇集了不同类型的书面语和口语。根据这些语言的使用情况,语料库会“推荐”备选词。

  一旦有了备选词,编辑们会进一步研究各种电子和纸质语料库,以确保这个词“在合理的时间长度”内有“足够频率”的独立使用。例如,Tweet(发推文)和selfie(自拍),都是新近产生的词汇。鉴于它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快就被纳入《牛津英语词典》中。

  刘浩贤说,还有一些词尽管使用不是很频繁,但因为具有特定的文化、历史或语言意义也会被收录。

  每隔三个月更新内容

  今年是《牛津英语词典》完整版问世90周年,它不断增补新出现的词汇和用法。从2000年起,每隔三个月就会更新一次内容。刘浩贤说,英语演变受到许多语言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牛津英语词典》须不断收录在使用中已成为英语的新词。

  据《牛津英语词典》编辑部统计,这套词典目前共收录250个中式英语词汇,其中50多个词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加入的。这些有中国血统的英文词汇中,不少与中国食物和传统文化有关。比如,食物领域有hoisin(海鲜)、moo shu 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wok(炒锅),服装领域有qipao(旗袍)、samfu(衫裤),医学方面则有qigong(气功)、tuina(推拿)等。

  刘浩贤列举了几个他印象深刻且很有代表性的中式英语。例如,guanxi(关系),是华人社会中独特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这种人际关系延伸到亲朋好友、政治、商业、社会等方方面面。“对于来自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人来说,‘关系’常常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这个词进入英语世界,有它独特的意义所在。”

  再比如,Basic Law(首字母B和L大写,特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一法律见证了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回归中国主权,代表了香港的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显示中式文化逐步影响世界

  西方一些语言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也在对世界发挥影响。

  刘浩贤认为,《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中式英语,体现了当前英语演变的一个有趣趋势——日益增长的本土化和多元化。

  “世界上许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手段的人也在适应这一变化——创造新词,重新发音,改变既定语法规则,把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元素混搭。随着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它将继续多元化,并产生新的英语品种。每一种英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标准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同。”

  

  资料图

  【延伸阅读】外国人也爱用这些词?德媒盘点那些大行其道的“中式英语”——

  参考消息网10月22日报道 中式英语“add oil”(加油)近日被收入英国《牛津英语词典》。如今“中式英语”(Chinglish)大行其道,不少已经被正式收入英美词典。

  德国之声网站日前盘点了一些外国人也经常用到的中式英语,一起来看看吧:

  1、老友见面:"long time no see!"

  

  这句并不符合英文文法的问候语到底是不是来自中式英语,其实没有定论。不过,这句英文是中文“好久不见”的直译,在华人族群中使用得很多。

  2、假期出门:"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一开始,这或许只是略带搞笑气息的生硬翻译。然而伴随着蔡尚君执导的同名影片《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亮相,蔡尚君也凭此片夺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奖,该说法逐渐被英语世界所熟悉,也被收入知名在线英语俚语词典《城市词典》。

  3、发人深省:"no zuo no die"

  

  网络热词“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包含了来自古老东方的人生哲学。因此,英文直译“no zuo no die”的横空出世一点也不奇怪。

  4、老资格的"no can do"

  

  这句中式英语早在1976年就被收入了《牛津英语词典》,“no can do”的意思就是“不行、不可能、做不来”。

  5、过年的"jiaozi"和"hongbao"

  

  其实,很多中文词汇早就被正式“收编”,比如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相关的“jiaozi”(饺子),还有“hongbao”(红包)。

  6、人际交往中的"guanxi"和"lose face"

  

  普遍认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而中文中表达人际关系之间的词语也格外丰富,英文中的“guanxi”(关系)、“lose face”(没面子)显然也是“中国根”。

  7、中式英语"add oil"获正名

  

  《牛津英语词典》近日加入一批新词,其中就包括典型的中式英语“add oil”(加油)。

  很多中国网友得知后“喜大普奔”,表示“我们懂得的英语越来越多了!”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对中式英语,说一句“add oil”吧!

  (2018-10-22 11:40:46)

  【延伸阅读】报告称“汉语热”和“中式英语潮”引领中文国际化

  中新网武汉4月29日电 (吴珊 向正鹏 徐金波)29日,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汉语热”和“中式英语潮”引领中文的国际化,民众应输出真正有中国价值的中式英语。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在孔子学院和华人华侨兴办的华文教育推动下,在海外学校汉语选修课的助推下,汉语越来越受到欢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也快速走出国门。

  截至2014年3月,全球拥有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除了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海外很多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主动地将汉语纳入选修课程,以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目前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100余万人,日本汉语学习人数约200万人,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超过50万人。

  当中国社会批评大量外来语的涌入与滥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汉语也正快速“入侵”外国语言。“Tuhao”(土豪)、“Dama”(大妈)等网络新词,有望被收进2014年《牛津英语词典》;“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被收录进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最近20年加入英语的新词中,“中文借用词”数量名列前茅。汉语通过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等方式融入世界语言,特别是英语。

  蓝皮书认为,这并非因为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而是源于国力强盛之下汉语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式英语词汇出现并被频繁使用,每个热词的流行都有着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这有助于西方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尽管全球语言监测机构表示中文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但中式英语离真正融入标准英语及对英语语言发展形成重要影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纵然有一些中式英语新词产生,但收录进词典并成为标准英语的词汇依然十分有限,这从《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中式英语词汇数目可见一斑。而且被权威词典如《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慎重的过程。

  其次,在对英语的影响力方面,中式英语的影响力远不如预估。有数据显示,每年新增的英文单词约1万个,每98分钟就有一个新词被创造出来。而中式英语的发展速度远不及英语的新生速度。这说明,除了中式英语,还有很多语言对英语的发展做出贡献,且从英语的历史来看,中式英语从未成为英语发展的主要源流。

  再次,在文化价值方面,不能把出口几个热词简单地看作是汉语热乃至中国文化热的表征,也承担不了“文化输出”的重任。例如chengguan(城管)、shuanggui(双规)、tuhao(土豪)等词语都含有贬义,展现的是中国的负面形象,更不能代表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景深。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中式英语要输出更多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词汇,依然任重道远。

  蓝皮书最后指出,要想真正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语言的传播是重要方面,需要大力投资孔子学院和海外华文学校,并培养大批汉语老师,以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学汉语的需求。而对于中式英语,应该保持冷静头脑,对某些缺乏生命力的和有损国家形象的词汇不盲目吹捧,媒体和民众应该积极输出真正具有精深的中国文化价值的中式英语。

  (2015-04-29 16:37:01)

  【延伸阅读】美报:美国上演喜剧讽刺“中式英语”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2月4日发表题为《曲解“中式英语”对东西方造成影响》的文章,作者为戏剧评论员查尔斯·麦克纳尔蒂。文章称,由黄哲伦创作、莉·西尔弗曼担任导演的跨文化喜剧《中式英语》内容诙谐机智,展示出将中美世界两个经济超级大国隔离开来的令人头晕目眩的分水岭。

  文章称,这部如今正在南海岸剧院上演的戏剧,上个演出季在百老汇表现平平。它在纽约未能得到人们的充分赏识。

  这部喜剧把故事背景设在了中国城市贵阳。刚刚开场时,典型的天真的美国人丹尼尔·卡瓦诺在去俄亥俄州商业联盟的途中滑稽亮相。甚至一些简单的汉语标识在翻译成英语时都出了差错。例如,“前方斜坡路滑”变成了“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注意安全:光滑的东西非常狡猾)”。其他的误译都显得有些过分。他为同样寻求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美国中西部同胞提出了建议——“到中国做生意,别忘了总要带着你自己的翻译”。

  丹尼尔第一次来到贵州省会贵阳时运气不佳。他决心不仅要重振家族生意,也要重塑自己的职业价值。他联系上了一名能够帮助自己打开大门的顾问。

  彼得(布赖恩·尼希饰演)是一位生活在中国的略有些傲慢的英国中间人。他解释说:“现在这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但在中国做成生意要靠关系。”

  彼得提出让丹尼尔见一见蔡局长(雷蒙德·马饰演)。这位局长因让彼得通过暗中操作把自己愚蠢的儿子送入一所英国大学而欠他一个人情。而彼得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

  有利可图是促使人们做成大部分生意的动机,但丹尼尔很快发现在中国事情要更为复杂——商业和政治会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文章称,对于一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国人而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甚至比某些地区的方言更加难以捉摸。黄哲伦总是会注意到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的价值分歧。双方因它们而误会频发,让人吃惊。

  文章认为,《中式英语》一剧的主题贯穿始终,令人印象深刻。最有趣的场景必然会出现在译者允许自己自由发挥进行翻译的时刻。大多数情况下,讲话者都会因对方出人意料的回复而感到大为惊讶。(编译/王宇丹)

  延伸阅读:美媒称中国人请英语外教“白人优先”澳报:从一堂英语课看中国教育成就

  (2013-02-16 1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