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反思2:鲁迅如何描绘变幻的梦境?该多揣摩动词

  学生说鲁迅的文章难读,很正常,因为鲁555电影网迅写文章的那会儿,白话才刚倡导,人们还是习惯文言,写的文章就夹着不少文言或生僻字词。

  教师说鲁迅的文章难读,是种固化思维,从教师做学生就被老师告知鲁迅难读,因为老师总要从鲁迅的文章中挖掘思想,很少从文字上把握,弄得教师自己感觉鲁迅的文章晦涩。

  拼命的挖掘文章思想,可自己的力量不够,挖不动,就把这种无力感传给学生,学生还没有读就被吓住了。

  

  小孩读鲁迅和大人不一样,小孩更关注文章中的故事和语言。

  《好的故事》写的是一个梦境。每个人的梦都差不多,都是变幻离奇的,自己做的梦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鲁迅笔下的梦境也是变幻离奇的。

  当然鲁迅的《好的故事》中的梦不是普通的梦,这个梦是有所象征的,鲁迅借梦境来描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理想的坚定追寻,对黑暗现实的痛恶和不满。

  研读完文本,我翻开教参想寻找写课堂活动设计灵感,可是教参中全是对梦境的深度挖掘和抽象的阐释,非常深奥。如果按照教参的方法授课,学生就连文本字面意思也弄不明白,也很难领会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手法。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概括了“好的故事”的三个特点:美丽、幽雅、有趣,然后使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总体写梦境的美丽。

  第5自然段写作者梦境中的人、事、物,来象征他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幽雅样子。看起来无规律、杂乱的词语、短句的堆叠,就是在表现梦的变幻和美好生活的缥缈,作者为了表现幽雅的梦,用了很多的动词,把把变幻与缥缈充分的变现出来了。

  第六自然段也是个概括总写段。第七自然段重点写了花,特别是大红花和斑红花。在作者梦中,大红花和斑红花织入了他向往的生活中,这些花可能象征作者心中生活的“美”,也可能象征自己的理想,他想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

  第八自然段再次强调“好的故事”的特点。

  

  我根据自己的解读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把握关键词来领会文章的内容。在研读四自然段中第二句时,我提出“这个梦怎么样?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反复阅读句子,发现了“梦”很美,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美写具体形象了。

  研读五自然段时,我提出“作者梦中的许多人、事、物在哪里才有?”,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在山阴道上,我引导学生关注山阴道的注释和鲁迅资料,学生明白了鲁迅梦中小时候见到的东西就在他的故乡,梦境的美写的就是故乡美好的东西,他很怀念童年。

  学生真的很了不起!

  我又出示问题“作者用什么方式描绘幽雅梦境的变幻的?”,学生陷入沉思中,我点拨他们要关注关键词,大家就顺着我的点拨寻找。

  几次尝试失败后,郭瑾萱终于说出了第一个关键词“倒影”,其他同学如被醍醐灌顶,一下就找了“荡漾、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却”这几个动词,大家发现了作者是运用动作变化来描绘梦境的变幻的。

  教学其实是师生一起探寻、发现的过程,是对话、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先自己研读文本,摸一摸有什么小道,或者找出什么地方好走什么地方难走。

  然后带着学生再一起走进文本,教师需要用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7,学生就需要自己研读、发现、探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

  接下来,师生把自己发现到的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先请大胆的、思维开阔的学生引领,学生很快就能被点燃,一下子就找到美妙的分享点,渐渐地,学生就兴奋起来,因为他们思维的火焰旺了。

  语文教学,就是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自由地欣赏发现,教师千万不能像导游一样滔滔不绝,不给学生机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