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武则天墓“挖不动”秘密破解,多亏陕西农民挖出神秘石头
乾陵天下第一陵,打开石破又天惊。
史书记载当年武则天下葬的陪葬品高达500吨,几乎掏空了唐朝国库的三分之二,而武则天葬在乾陵。
在当今的考古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有两座最神秘的墓葬,秦始皇陵不敢挖,武则天墓挖不动。
找不到武则天地宫的入口、墓前的无头石像等这些就是武则天墓挖不动的重要原因,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能破解这些问题。
直到1971年,两个陕西农民的一次寻常耕作,乾陵上千年的秘密才得以浮现在人们眼前。
那么乾陵为什么挖不动?农民发现的究竟是什么?
武则天的用心
武则天陵墓之所以叫乾陵,是因为墓葬里不只有武则天一人。严格来说,这是武则天跟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作为我国第一任女皇帝,武则天对自己的墓葬要求十分苛刻,也可以说十分奢华。但是陪葬品就几乎掏空了整个唐朝国库,史书记载陪葬品的重量大致有500吨,而且陪葬品只要好看的,只要看起来贵重的。
除了对陪葬品要求苛刻,武则天墓葬的选址也有很大讲究。传说当年乾陵的选址就是武则天指定李淳风和袁天罡分别寻找风水宝地。
但是袁天罡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选址,尽管他从黄河两岸一直走到关中,一路上根本没有适合符合武则天的要求。直到某天晚上他辗转反侧不得入眠,只能在外面晃悠呆到鸡鸣。
谁知道一声鸡鸣,他终于发现了一块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
随着第一声鸡鸣响后,袁天罡看到一束紫光由远方山顶直射到他的眼睛里,随着太阳的升起,整个山顶呈现紫气冲天之势。
袁天罡疯了一样直接往山顶奔,好不容易跑上了山顶,此时袁天罡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带,这怎么做标记呢?迫不得已他掏出一枚标识性极弱的铜钱,埋到了地上。
而另外一边的李淳风也差不多完成任务了。
李淳风同样也把渭水之地找了个遍,最后还用发簪作为标识之物插在土里。两个人回宫之后,武则天马上命人去查看两人找的风水宝地。
结果却让三个人都大为惊叹。
原来袁天罡和李淳风找的是同一块地方,而且更巧的是,李淳风做标记的簪子就插在袁天罡的铜钱上。
中国人自古相信天地之缘的说法,所以武则天没有任何犹豫,即刻把这块地定为乾陵的选址。实际上,最开始的乾陵并不是我们所看到乾陵。
唐高宗下葬时的乾陵,虽说是帝王墓葬,但只能用“普通”来形容,所有陪葬平等都按照正常的帝王规格走。使乾陵规格不正常的,是武则天登基后的一个决定。
武则天登基后做了一个决定----死后要跟唐高宗合葬。但怎么说自己也是第一任女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双皇合葬墓,如此普通的墓葬怎能配得上自己?于是武则天开启了担任监工亲自主持维修乾陵。
维修期间不断扩建,不断完善,最后用了数十万工匠,花了28年才真正建成。
古代帝王墓葬的规模根本不用宣传,没有最奢华,只有更奢华。这也导致它们成为许多盗墓贼的目标。
实际上,乾陵也曾被许多盗墓贼惦记过,而且还发生了不少惊悚事件。
乾陵被盗记
唐朝末年曾有一个叫黄巢的起义军,听闻乾陵里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但奇怪的是没人见过乾陵长什么样,具体位置在哪里。黄巢贼心说来就来,他准备带着40万大军,掀翻整个唐朝土地也要找出墓中的金银珠宝。
只是他没想到传闻确实是真的,黄巢带着40万弟兄连夜连夜地挖,最后别说金银珠宝,就是乾陵的影子都没见着,自此到唐朝灭亡就没人再挖乾陵了。
但唐朝灭亡之后,一个叫温韬的将军在一次翻阅宗卷时看到前人对乾陵的记载,于是他又像黄巢那样带着手下准备把乾陵洗劫一空。
但当他们拿起工具准备对开工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开挖前一秒天空一览无遗,晴空万里,但后一秒就变成了黑云压城,瞬间雷声大噪,狂风暴雨顷刻把人群淹没,此时温韬猛然惊醒,这也许是老天对他的警告,警告他不要对乾陵动手。想到这里,温韬已经被吓得屁滚尿流了,他连同他的手下连滚带爬地逃离了乾陵。
这是事儿很快就在民间传遍了。从这之后,人们不必要都不会靠近乾陵半分,盗墓贼更是对这座神乎其神的帝王墓葬敬而远之。
当然不缺乏一些寻死之徒,为了传说中的金银财宝自顾自发掘乾陵,但最后结果无一例外,不是有去无回,就是半身残疾。
诡异的61尊无头像
说到乾陵,同样诡异的,还有整个陵园前的61尊无头像。
乾陵整个陵园总面积搭到都230万平方米,几乎就是另外一座建立在陕西的长城一样。但千年历史的洗礼,原始的建筑群模样早已被洗刷干净。
整个乾陵其实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陵园,一个是地宫。根据专家对乾陵的勘探,地宫的体积有接近2700-5500立方米。但由于考古技术不成熟,如今还不能看到乾陵的真实样貌。
当然,除了地宫的模样,最让人疑惑的还是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的无头石像。他们的身高与真人相似,基本没有超过1米8,他们两手前拱,姿态谦卑,细数一共61尊。
但神奇的是,61尊石像全部都只有身体部分,脑袋不知是故意为之还是莫名消失,十分诡异。千百年来,人们也曾无数次想过:这些石像的头部到底去了哪里?
但谁也没想到,最终是两个农民为大家揭晓了谜底。
谜底揭晓
1971年,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个农民像往常一样劳作。因为秋收时期,天气极为凉爽,所以农民挖地挖地非常起劲儿。
一锄头下去,突然一个农民听到“哐”一声,锄头没有顺利嵌入泥土,反而被弹出了泥土。另外一个农民听闻声音便急匆匆赶过来查看。
那是一块坚硬的东西。按正常逻辑来说,土里有石头再正常不过,本来两个农民也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石头,但没想到挖出来一看,他们震惊到了。
这居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颗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但此时他们十分警觉,因为这块土地就在乾陵的山脚下,如果不是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种地,而且收成还不出,按照中国人的禁忌说法,他们早就离开这里了。
所以他们很快就把乾陵无头石像跟这块石刻头像联系在一起。想到这里,农民很快就把情况上报到文管会。
阅历无数历史遗迹的文官干部们一看到这石像,他们脸上的笑意立马就藏不住了。
尽管还没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从外观特征上看,这石刻头像很可能就是乾陵上无头石像的“脑袋”。
专家们发现,乾陵上的无头石像大部分都很壮实,尤其是肚子,被雕刻地十分明显。所以不难推断,那应该按照男子的体型雕刻而成的。
从雕刻手法上看,石刻头像与无头石像也非常相似。有了这一推断,那么61尊石像的无头之谜就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第二天,专家们拿着时刻到达乾陵,准备进一步的对比实验,由此印证自己的想法。只是他们没想到,事情远远没那么简单。
他们拿着石像,首先与东边的石像进行对接,但结果非常让人失望。
因为他们发现东边的29尊石像里,竟然没有一尊对于石刻石像对得上。难道这个头像不属于这些石像的吗?专家们并不死心,毕竟只验证了一半,还有32尊石像没有验证呢。
俗话说得好,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专家们在验到西边最后一排时,终于发现了一座断头石像头部断裂痕迹与头像吻合。
很快,乾陵陵园上就有了第一尊完整的石刻石像。而专家根据完整的石像呈现又有了新的发现。
石像不论从发髻、服饰等特征来看,他们都不像汉人,而更像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从服饰来看,61尊石像所穿的都是圆领袍服,这种袍服便于骑马,更像是游牧民族的胡服。除了胡服,专家们还发现了这些石像手里都抱着笏板。
这不禁让人想起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图中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派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向文成公主求婚景象,而画中的吐蕃使者手里就是拿着笏板。
由发型、服饰等的看来,61尊石像应该是突厥人。那么突厥人的石像为什么会被刻在乾陵?
时间回到唐太宗时期,因为当时国力强大,所以跟周边少数民族来往频繁。一般对唐朝贡献大的人都会立成雕像。
到了武则天时期,唐朝国力更为强大。此时为了显示大唐的威严,当年埋葬武则天时,朝中任职的60多名蕃酋雕刻成像放在乾陵。
至于这些石像为什么都没有头?民间说法很多种。
有一种说法就是唐代初年,北方有一位深受爱戴的突厥族可汗被人雕刻成石像立在乾陵了。可汗的儿子知道后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这是一种禁忌,所以他疯了一样想销毁石像,只是后来被护陵人发现了。
直接销毁不成功,可汗的儿子又想了一出诡计。
他趁着黑夜到附近的农田肆意糟蹋农民的庄稼,第二天农民发现这庄稼的惨状后,他又开始造谣说这是石像不吉利,石像在给警告。
农民们信以为真了,马上组队把乾陵的石像头敲碎。
当然,专家给出的答案貌似更加靠谱一点,专家认为这些石像是地震导致的头部脱落。因为经历了上千年,石像的材质早变得脆弱,所以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头像就脱落了。
其实我认为头像的脱落不仅仅只是自然因素的影响,毕竟61尊头像不约而同只有头像掉落,还是很可能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影响的。
当然,这些任务只能交给是专业的考古人员了。
尽管科技不断发展,但如今我国对重大帝王墓葬的开采技术还是十分有限,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有幸见证乾陵内部的金碧辉煌,见证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