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3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建议收藏!高考地理提分笔记与解题思路大全

  高考地理·做题技巧

  小编在此想要提醒各位考生

  当你坐在考场里面,你要时刻提醒自己

  新情景

  新设问

  我是来解题的

  我要穷尽图文及设问信息

  答案基于图文及设问信息

  高考四大能力要求?

  一、试卷构成

  总所周知,高考地理试题是由选择题和综合题(包括选考题)两大部分构成。

  因此高考地理试题的做题技巧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1、做选择题好比“打蛇”——要打“七寸”,即要抓住关键信息,一举歼灭。

  2、做综合题则如“捕鱼”——要会“撒网”,即全面且准确地获取“得分点”。

  下面重点谈谈高考地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选择题做题技巧

  高考中,地理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

  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各个试题相互关联,考生答题时往往发生连锁反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妥,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所以必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No.1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概念混淆

  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真题案例】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真题案例】

  

  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

  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

  ①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

  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如2017年海南卷:

  根据题干时间提示,正确关联因果!

  【真题案例】

  

  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真题案例】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真题案例】

  

  例如:2016年全国卷二?

  无图考图

  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尽可能的还原材料反映的“图”。

  如2020年全国卷①、③的最后一个题组图解。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一?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三?

  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如2018年全国卷二,以澳门半岛填海造陆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信息:丘陵、街道格局、街道名称(文字与图例都很关键)

  

  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真题案例】

  

  例如:2016年全国卷二?

  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三?

  新名词、新术语干扰

  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结合材料信息,运用排除法。

  【真题案例】积云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No.2选择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1.仔细审题

  “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题肢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肢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 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

  B. 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

  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 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2.认真筛选

  “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排错项”。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第二次筛选,即“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肢时,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3.果断确定

  相信直觉

  第一感觉的正确率通常是比较高的。在仔细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就先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作重点检查。

  假如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地确定正确选项时,记住一条:“别动了,就选一开始选的那个!”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不要空题

  当你实在确定不了正确选项的时候,就是闭着眼睛也要选一个,这样做,正确的概率是 25%。

  No.3选择题审题注意事项

  (1) 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

  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

  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2) 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3) 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

  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4) 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

  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No.4选择恰当的方法

  1.直选法

  一些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

  如:2017年全国卷二第三题。

  【真题案例】

  

  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

  2.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3.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

  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最好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最佳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

  4.特例反证法

  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

  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5、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

  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

  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

  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6、图文转换法、图解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 提高解题效率。

  如:2019年、2020年全国卷三

  【真题案例】

  

  

  7、比较法

  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

  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

  【真题案例】

  如:2016年全国卷一,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真题案例】

  再如:2020年全国卷一,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8、精确计算与估算法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

  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9、排序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 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10、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11、瞻前顾后、前呼后应法

  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12、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13、分析推理法

  对于高考来说,绝大多数试题都需要分析和推理,而且这类题目一般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这些试题选项与题干之间知识转换的环节往往较多,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有可能遇到这类试题。此外,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进行因果推理。

  No.5选择题常见题型

  题型一: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答题技巧:

  结合地理原理,运用计算公式来完成计算。

  题型二:等值线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①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

  ②等值线图是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答题技巧:

  解答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

  如等温线图→读出气温值→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图→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

  总之,等值线的判断一般需掌握“五读”,即读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

  题型三:地理图象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试题展示地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

  答题技巧:

  ①先读图名。

  ②细辨图例。

  ③挖掘信息。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

  题型四:地理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象。

  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和多维坐标图。

  二维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要素,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点和线的不同,二维坐标图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点状图等。

  三维坐标图是用三维空间反映三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将三个地理要素统一放在一个平面内,最常见的多维坐标图是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幅图上,常见的有雷达统计图、风玫瑰图等。

  答题技巧:

  解读坐标图,首先要能正确判读、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读清坐标轴上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尺度等,明确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读取坐标图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势,准确判读出各坐标对应的时间与数值;同时特别要注意峰值和谷值,分析数值的谷峰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相关性。

  解读坐标图,可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①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如“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图”中的盐度曲线就表示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中的降水柱就表示了各月降水量的数值大小。匠心地理整理

  ②解读坐标图时,与相关地理图象对照,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更容易挖掘图象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如解读“洋流分布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对照,解读“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对照。

  ③要重视对地理图象内容的综合分析。如钢铁工业的布局不但与原料、燃料紧密相关,也与交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因素相关。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深刻理解地理内涵。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要看清横、纵坐标单位数值;不仅要注意图象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的不同。

  题型五: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该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特征之一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

  第二特征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答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时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运用直选法、逻辑推理法或逆向思维法得出结论。

  ①直选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基础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的选项再选择。

  ②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逆向思维法:即由结论推已知,亦称倒推法。

  题型六:正误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判断正误是该题型最主要的考核目的。该类试题的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

  答题技巧:

  解题时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充分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题型七:比较排序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清晰度。考查考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 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

  题型八: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

  答题技巧:

  这样的题型四个选项可能都与题干相关,做题时要通过比较优化并抓住关键字“最”,仔细斟酌每个选项,切忌粗心大意,看到有相关的选项就盲目作答。

  题型九: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该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

  答题技巧:

  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个选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选项中出现多的经常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具体做题时经常用到下列方法:①直选法、②排除法、③逻辑推理法。

  三、主观题做题技巧

  No.1重在审题

  穷尽图和材料中的一切信息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

  一审题干

  二审材料

  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

  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3) 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也就是分析解题条件,确定思维方向

  (1) 明示条件(显性)

  (2) 暗示条件(隐性)

  (3) 多重条件(两个或以上条件)

  (4) 限定条件:数量词、方位词、程度

  No.2做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第一次: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第二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综合题的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条理、答得精。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要求做到:

  1. 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 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 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4. 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5. 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6. 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7. 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8. 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一定切忌!

  1. 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2. 违背地理原理

  3. 违背该地状况

  4. 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5. “口头语”、“大白话”

  6. 书写凌乱,字体潦草

  No.3作答时注意以下关系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

  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层层递进,追根溯源。

  (2)具体答案与模糊答案的关系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

  (3)答多与答少的关系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做到“踩点”准确,语言精到、简洁、条理分明;但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部分坚持多写些内容、多分几个点、多用地理语言。

  (4) 主要答案与次要答案的关系

  在原因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中,尽量抓住主要方面。

  (5) 课本语言和日常用语的关系

  组织语言时,要尽量用课本语言,这是任何参考答案都推翻不了的标准答案。

  注意: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等。

  ②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4)回答评价类问题时,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区位问题。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方面分析。

  (6)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7)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Jiang Xin Di Li

  1

  要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针对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对其进行概括和整合,并分析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2

  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解读方法

  解读文字材料要注意从中提取关键的词语,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图表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3

  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知识。

  4

  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

  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5

  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

  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基本步骤是:

  审材料

  ↓

  析图像

  ↓

  读设问

  ↓

  提信息

  ↓

  找关键

  ↓

  解题意

  ↓

  调原理

  

  一、特征类问题答题思路

  1.地理位置特征

  (1)绝对位置::包含具体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纬度带、热量带。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地处内陆或沿海;濒临海洋或陆地。

  ②大洲位置:位于哪个大洲的哪个方位。

  ③国家位置:有哪些邻国(陆上)或隔海相望的国家。

  ④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交通线、河湖、地形区、山脉等。

  2.地形地势特征

  (1)地势特征:①平均海拔高低;②地势倾斜方向;③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2)地形类型及分布:①地形类型的种类(单一或多样);②主要的地形类型;③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

  (3)区域典型(特殊)地貌:①典型的流水地貌(如喀斯特地貌);②沿海地区的海岸线特征。

  3.天气变化特征

  说出气温、风力、风向、天气阴晴和气压等的变化,包括阴晴状况、冷暖(即气温高低)、气压状况、风力和风向等。

  【答题指导】在答气候特征的描述时注意以下三点:规范用词;气温和降水一般组合归纳,如高温多雨;突出地区特色,如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等。

  4.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描述。

  (1)气温

  气温的高低①年均温;②最冷月均温;③最热月均温气温的季节变化冬夏气温季节变化温差的大小①气温日较差;②气温年较差气温的空间分布高空和地面(2)降水:从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降水的变率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及降水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描述。

  (3)其他气候特征要素还有光照、风及各气候要素的组合特征(水热组合特征、光热组合特征)等。

  5.河流水文特征

  特征具体内容影响因素“两量”

  ①径流量(大小及变化、是否断流等)

  ②含沙量(大小及变化等)受植被状况、地形陡缓(以侵蚀还是沉积为主)等影响“两水”①水位(高低、变化)与补给类型密切相关②水能(蕴藏量的大小)受流量和落差影响

  “两期”

  ①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的长短)

  ②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凌汛时间等)与气候类型及河流补给类型相关

  6.河流水系特征

  (1)流域概况:

  ①流域性质(内流区、外流区);②流域面积大小;③发源地与入海情况。

  (2)干流状况:

  ①流向;②流程;③落差;④河道曲直、宽窄、深浅;⑤是否有“地上河”等。

  (3)支流状况:

  ①数量(河网疏密);②分布;③形态(向心状、放射状、扇状、树枝状水系等)。

  6.典型设问

  说出某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7.区域特征

  包括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势、水文、自然带和土壤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人口、城市、旅游业等)。

  二、区位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

  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设问形式包括:影响区位的因素(包括主导、主要或限制性因素等)、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区位因素的变化三个方面。

  1.农业区位因素

  【常考角度】某一作物(或生物)生存的条件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先分析材料,掌握该作物(或生物)的生活习性,然后据此结合图示逐一分析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即可。

  (1)自然因素(由气候的水热条件决定能否种植某种作物)

  ①气候(光、热、水、温、风)

  a.光照、昼夜温差影响农作物产量及有机质和糖分的积累。

  b.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生长时间、上市时间及产量。

  c.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类型。

  d.风对一些植株高大且易倒伏的农作物影响较大。

  ②地形:沿海平原、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盆地、河谷等地的地势平坦,耕作条件好;高大山地、高原等地的地势起伏较大,耕作条件不好。

  ③水源: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可提供灌溉水源。光热条件好,但气候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指天然降水)既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又是主导性因素。

  ④土壤: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透气性和酸碱性。

  ⑤生物因素:病虫害。

  (2)社会经济因素(尤其对商品农业影响较大)

  ①市场:距离市场的远近及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包括河运、海运、公路、铁路、航空等)。

  ③技术: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灌溉技术、冷藏保鲜技术等。(主要影响商品农业,自给农业则一般不考虑)

  ④劳动力:数量、素质、种植经验等。一般来说,经济作物的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粮食作物的种植。种植水稻比小麦、玉米的劳动力需求大。

  ⑤国家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等。

  ⑥其他:如耕作经验、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因素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区位因素

  是不同的,燃料、原料对传统工业影响较大,对新兴工业影响较小,市场、交通、政策、环境等是它们共同的区位因素,环境因素在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中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传统工业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矿产、能源、水源、土地)状况、地形条件(如位于平原地区)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a.经济基础;b.交通条件:水路、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c.距离问题:是否靠近原料产地或燃料产地;d.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和素质;e.科学技术:周边是否有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f.市场:是否靠近市场。

  ③环境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所以既要考虑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区域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力。(主要从风向和水源两个角度考虑: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是位于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有水污染的工厂宜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2)新兴工业的区位因素

  ①创新能力:科技是新兴工业的主导因素,受教育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创新环境等影响。

  ②环境质量:新兴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有优美洁净的环境,多分布在城市上风上水方向,或者在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较小的地方。

  ③交通运输:需要有发达的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网。

  ④消费市场: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⑤其他:政策扶持、社会协作等。

  ⑤影响交通运输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属于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条件则是保障性因素。

  【典型设问】如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第37(3)题: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3.交通运输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

  有“点”“线”之分,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有港口码头、车站、机场等,交通线有铁路线、公路线等,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作具体分析。

  (1)港口的区位

  ①自然条件决定港口的位置

  a.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位置等。

  b.陆域条件:陆地平坦开阔利于储存货物,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c.水域条件:港阔水深,不冻不淤,淡水充足,湾内避风良好(或背风)。

  ②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

  看经济腹地的范围大小、资源优劣、经济强弱、与腹地交通联系是否便利。

  ③城市依托促进港口的发展

  港口所依托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会影响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④其他因素:如政策、科技水平等。

  (2)铁路线的区位

  ①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线路的总体走向(宏观选线)。

  铁路线的总体走向(通往的地区)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分布、资源开发条件、路网布局、国防需求等决定。

  ②自然条件影响线路的区域布局形态(微观选线)。

  在总体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铁路线具体从什么地方经过,其选线路径受到地形、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状况、生物分布、生态环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成因(过程)分析类问题答题思路

  1.自然地理类

  (1)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由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状况共同决定。

  (2)影响风力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区域间的温差→水平气压差 ;②大气环流(风带、季风);③地势高低;④地形平坦开阔或崎岖闭塞;⑤垭口或峡谷(狭管效应)。

  【典型设问】12013年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第(2)问,分析下图H县城附近冬春季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会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坡向;③海陆(海陆分布和海陆位置);④洋流(寒暖流);⑤植被状况或地表性质;⑥天气阴晴;⑦天气系统(高低压、冷暖锋、冷暖气团);⑧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典型设问】2013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1)问,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决定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及天气系统影响降水。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海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降水量也会产生差异。

  ④下垫面:山坡方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高低、森林植被、人类活动使下垫面状况不同,影响降水。

  【主要设题角度】气候对各自然要素(如地形、河流、植被和土壤等)的影响;对人文要素(城市、工农业和交通等)的影响;气候影响下天气状况的描述等。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纬度):决定气温分布;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影响降水分布;③下垫面状况(海陆状况、地形地势、洋流等);④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大的气候格局;下垫面状况会从微观尺度影响气温和降水,进而影响局地气候;人类活动则是通过影响大气成分(如CO2的增加)以及改变下垫面状况,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或局地气候。

  【典型设问】2016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第(1)问,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答案】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6)干旱缺水(或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总思路:(江河径流量)供给少,需求多。其他原因:人为的浪费和污染。

  ①降水少:一可从水汽来源分析:地理位置深居内陆,水汽到达少;地形闭塞或海拔高,

  水汽无法进入或到达。二可从气流升降分析: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微弱。

  ②蒸发大:可从气温和风力等方面分析。

  ③径流少:可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分析;还可从下渗、储留空间、储留时间等方面分析。

  ④需求多:可从人口和城市分布、经济发展状况、季节农事活动等方面分析。

  典例分析:分析我国西南干旱的原因。

  【特别提醒】分析影响我国地下径流的因素时,尤其需要考虑喀斯特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暗河众多,储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西南干旱原因: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较多;地形崎岖、山高谷深,水资源调用难度大、成本高;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水流快,水资源储留难等。

  (7)影响径流量的因素

  ①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冰雪融水作为补给的河流一般径流量较小);

  ②流域的降水情况(看气候类型);

  ③集水范围(看流域面积、径流长度及支流数量);

  ④流域的蒸发和下渗状况;

  ⑤流域内湖泊、沼泽等湿地的分布状况;

  ⑥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

  ⑦人类活动。

  (8)影响含沙量的因素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②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③流域内地势起伏大小(地势高、坡度陡——以侵蚀作用为主,含沙量较大;地势低,地形平坦——以沉积作用为主,含沙量较小);④流域的土质(疏松或黏实)。

  【典型设问】2016年课标全国卷Ⅲ第36题第(1)问,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有二:一是要掌握腐殖质的成因,腐殖质丰富意味着动植物资源丰富,进而可推断出此地水热条件好;二是泥沙含量少意味着水土流失状况不严重,说明植被茂密,河流侵蚀力不强。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8分)

  (9)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河流的航运价值由河流的通航能力和其流经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决定。自然条件决定河流的通航能力。

  自然条件:①径流量的大小(看气候类型和流域面积)影响通航能力;②径流量的变率(看降水季节分配)影响通航季节稳定性;③径流长度影响通航里程;④河流流速的急缓(看地形)影响通航的平稳性;⑤含沙量(主要看植被状况)影响航道的畅通;⑥结冰期(看气温)影响通航的时间等。

  社会经济条件:①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②流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③流域的资源分布状况;④是否有运河沟通其他水系以扩大通航范围;⑤能否实现水陆、河海联运等。

  (10)沼泽的成因分析思路

  水为什么会积于地表?水为什么难上天、难入地、难流走?

  ①有来水:从气候、水文看——降水量丰富,河湖密布或河流泛滥,水源较充足。

  ②难流走:从地形地势看——地势低平或相对低洼,致使排水不畅。

  ③难上天:从气温看——当地纬度(或海拔)高,气温低,致使蒸发微弱。

  ④难入地(下渗):从冻土因素看——地下有永久冻土层,致使地表水难以下渗。

  【典型设问】2014年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第(1)问,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11)冲积扇(或三角洲)的成因

  冲积扇和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只不过发生沉积的位置不同,沉积物粒径也不同。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由于流速差异大,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径要比冲积扇的小得多。

  ①沉积物:由上游侵蚀作用产生,侵蚀作用又受地表植被状况、土质松黏、地形陡缓等因素影响。

  ②发生沉积作用:河流在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沉积作用增强。

  【记忆口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主要分布在“澳巴马”偏东部地区。

  (1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①大部分位于热带,气温较高;

  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③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2.人文地理及区域整治

  (1)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交通通信等。

  ②自然原因: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或自然环境的变化(资源、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④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等。

  【典型设问】2017年天津卷第12题第(1)问,根据“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这一材料,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4分)

  【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4分)

  (2)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①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弊),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小城镇的利)。

  ②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城乡交通便利);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信的出现和普及,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居家办公可行性)。

  (3)工业集聚的原因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②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③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

  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⑤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老工业区过度集聚导致了环境污染、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等问题,产生工业转移和分散的现象。

  【特别提醒】工业分散或产业转移的实质还是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通过工业分散或产业转移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

  ②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以降低生产成本(如轻小贵的电子元器件厂与电子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复杂产品的生产与其各种零部件厂之间的分散,如飞机制造业)。

  ③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5)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地区差异。

  ②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职工培训成本、行政成本、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③市场因素:市场区位的变化,开拓新市场的需要等。

  ④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升级转型等)。

  ⑤资源、原材料、地价等的区域差异。

  ⑥国家政策或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等。

  3.资源或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归纳总结】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大类。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淡水资源有限,陆地面积小,陆地存蓄水能力弱。

  ②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大;人类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稀疏;地质条件不稳定(多地震等)。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开垦)、开矿、植被破坏严重、工程建设等。

  (3)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次要):a.气候干旱少雨;b.水源缺乏;c.大风日数多;d.植被稀少;e.生态环境脆弱。

  ②人为原因(主要):a.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b.三“过”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衡;c.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地区);d.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沙尘暴的成因

  基本条件:蒸发量大、降水少,气候干旱。

  物质条件:地表物质干燥疏松,沙源丰富(物燥、有沙)。

  植被状况:植被稀少(或植被遭到破坏),地表缺乏植被的固着(植被稀疏)。

  动力条件:扬尘时的上升气流和大风天气多。

  【应考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多出现在选修地理的环境保护部分。

  【典型设问】72014年课标全国卷 Ⅰ 第36题第(2)问,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

  【答题提示】条件分析评价类试题在答题时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结合自然和人文条件展开分析。当然如果题目中有限定词明确指向,则根据限定词具体要求作答。

  (5)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或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②营养丰富的海水及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6)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逆温、静风天气;水汽含量高;大量的尘埃和污染物。

  ②人为因素:重工业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排放量大;交通工具多样,大量的尾气排放;冬季集中供暖、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四、条件分析评价类问题答题思路

  新课标考题对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农业和工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评价考查较多,也更强调对材料的充分解读,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基本原理的分析应用能力。

  无论是评价还是分析某地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基本思路都是先看某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或某种产业的生产需要什么条件,尤其是主导性的区位条件),再结合所考区域的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看该地具备什么特征,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不足,进行分析或评价,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或者优势和不足)两方面进行。

  【答题提示】在综合题中,“影响类”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空间尺度: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时间尺度: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五、影响意义类问题答题思路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意义”往往与“积极影响”和“积极作用”视为等同,但如果题目设问仅仅提到“影响”,则分析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水循环的影响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

  2.我国地势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地形多种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②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给东部地区带来丰富降水,也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巨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草场、矿产、旅游资源。

  (2)不利影响

  ①山区广大,使得我国耕地比重小。

  ②山区广大,地形崎岖,使得交通不便。

  ③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产生城市光污染、光化学烟雾;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狭管效应”等。

  (2)影响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影响城市水蒸发、地表水下渗、径流等;生产、生活排污会污染城市水源。

  (3)影响土地:城市化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大量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土地。

  (4)影响生物:城市化破坏植被和原有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4.产业转移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产业转移既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又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都有其利与弊。

  (1)对产业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促进资源开发,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⑤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加速资源的消耗;②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

  (2)对产业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腾笼换鸟”);②降低区域资源消耗;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不利影响:①减少了就业机会;②引起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外流。

  5.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2)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荒漠化等。

  (3)过度采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这些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迅速繁殖",这意味着对“湖泊鱼类资源和捕捞业的影响”主要从不利方面进行回答。

  【典型设问】2013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答案】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

  六、对策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

  【解题技巧】对策措施类问题在答题时主要考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面对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和对策,更好地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类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设问形式。

  对策措施类的解题思路,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对“症”(原因)下“药”(措施),根据原因或危害,寻找相应措施。

  1.干旱缺水问题

  (1)开源

  ①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②跨流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海水淡化等。

  (2)节流

  ①加强用水管理,实行水价调节,增强节水意识;②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④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⑤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农业灌溉技术。

  2.能源紧张问题

  (1)开源

  【方法总结】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主要有管理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四个方面。在答题时结合具体情况逐一展开分析即可。①立足国内,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能源产量;②放眼国际,采取多元化战略,开拓更多石油进口渠道;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④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缓解东部能源紧缺问题;⑤稳妥发展核电、利用乙醇汽油等;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2)节流

  ①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③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3.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问题)

  (1)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

  (2)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

  (3)发展科技,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等。

  4.保护湿地

  (1)退田还湖(还沼、还塘),退耕还林(还草);

  (2)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滥伐;

  (3)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特别注意】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即便设问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也应该首先分析成因,然后再找对策。

  (4)建立休渔制度,限制网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5)加强宣传,建立健全法规,增强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6)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7)利用优美风光发展旅游业

  5.红壤的治理

  (1)增施有机肥(治贫);

  (2)施熟石灰(治酸);

  (3)掺沙子(治黏);

  (4)种茶树或马尾松(治酸)。

  6.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

  (1)改变单一种粮的局面,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当地光热资源及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农、林、牧同步发展;

  (2)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3)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减少薪柴砍伐,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4)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