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理”量】系列报道③高宜新、刘海鑫:与榜样同行 两代思政教师接续做好学生
编者按:
有一群人,或是父子,或是师生,他们生在不同的时代,却干着同样的工作,还坚守着同样的初心。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初心、传承着精神,让父辈、恩师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薪火相传。
七位朴实无华的重理工教师,三个情透纸背的教育传承故事,时代不同,梦想传承,他们用爱、用智、用心,接力续写着重庆理工大学教育人的光荣与梦想。本期,让我们走进高宜新、刘海鑫两代教师的故事。
高宜新(右)、刘海鑫师生合影 许义丽 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0日21时26分讯(许义丽)立德树人,上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一名普通的思政教师可以做什么?
对重庆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高宜新来说,近30年的高校教学生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守护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高宜新眼中,教育的关键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他相信,要让年轻人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老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必须能和学生的思想同频共振,尤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上的关爱,才能把道理讲到青年人心里去。
高宜新有个习惯,每带一届新生,第一堂课就是了解学生。他会提前拿到学生名单进行熟悉,在将近100人的大课堂上,他尽可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与每个人都有目光交流,甚至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争取一学期下来,和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交流”。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高宜新除了为学生“授业解惑”,还力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成为大学老师一直是刘海鑫的梦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刘海鑫如愿考上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开启了与导师高宜新的缘分。
在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期间,刘海鑫有了考博的计划,并得到硕导高老师的大力支持。那时,高宜新找到学院考上博士的老师,对刘海鑫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为他考博高校和专业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博士毕业后,刘海鑫也在导师的影响和鼓励下,成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目前也成长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如今,刘海鑫深知思政教师肩上的责任。他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不忘初心,做好学生发展途中的“引路人”和榜样,主动担当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使命。
在刘海鑫心中,高宜新正是自己人生路上一盏明灯,一个榜样,不断散发光与热,照亮并指引着他。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段话、一个故事,看似平凡简单,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坚守与梦想。
在重庆理工大学,高宜新与刘海鑫的故事正诠释了这样的美好。多年来,从初遇榜样,到追随榜样,再到与榜样同行,港台综艺刘海鑫从他身边的榜样高宜新身上,吸取着成长的养分与力量,一路走来,脚步坚实而有力,初心坚定而美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