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消费能起来吗?理财魔方马永谙:居民预防性储蓄流向资本市场概率更大一些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疫情三年,中国人越来越爱存钱不爱消费,甚至不爱投资理财。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多位投资机构负责人向经济观察网表示,居民储蓄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从股市和债市及银行理财的退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从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可以看出,中国居民中风险厌恶型居多。当越来越多人加大预防性储蓄,消费持续疲软。2022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前11个月中,仅有4个月的同比增速为正,其余均为负。

  “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将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

  “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第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第三,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

  “2022年居民存款的大幅增加,大概率还是源自居民悲观预期,消费收缩以及投资性支出骤减形成的预防性储蓄。”1月11日,理财魔方首席金融专家马永谙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随着2023年全国经济复苏预期不断加固以及海内外看好权益市场走向,居民存款在今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向消费和回流资本市场,只是这个现象或许会经历一段过程,未必会集中在2023年。当前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对2023年A股市场的普遍看好,未来在市场向好趋势下,预估投资者情绪将被调动,储蓄流入资本市场的概率较大。

  |访谈|

  A股大概率迎来牛市行情

  经济观察网:当前多家权威机构预测中国2023年将迎来弱复苏,GDP增速在5%上下,这将远高于2022年的增速。中国资本市场的预期回报率也在上升,2023年A股能否迎来牛市行情?哪些板块会有机会上涨?

  马永谙:最近行业普遍看好2023年的A股市场,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但当大家对一个市场的预期都特别一致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有一定警惕。首先,现在A股的估值比较低,从估值的角度来说,要适度乐观,持续关注价格的变化情况,比如快速回到过去的历史分位,这时就要关注一下是否会有阶段性的调整。我个人对明年市场整体还是看好的,在2022年大跌结束后,风险释放还是比较彻底的,可能会有阶段性回调的压力,但大概率回事震荡上行的规律,上涨前的回撤是比较好的入场时机。

  从全年的角度看,2023年我比较看好成长类和中小盘。明年如果是向上的行情,成长类的股票,中小盘股票的弹性会更大一些,这类股票只要是在一个向上的行情里,就会涨得比大盘这些银行地产更猛一些,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至于大盘类股票,比如地产、银行,整体长期的上涨空间比较有限,因为体量已经很大,虽然前期应该是会受到政策的刺激,有一波利好,但历次的牛市的规律,几乎都是首先是一些大盘受到一些政策的利好,会带动整个市场翻转,这波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去年底到现在,大盘的表现还可以,但当经济企稳,动能就会逐渐转到中小盘和成长类股票。所以,从全年来看,我个人还是会选择这种弹性更高的品种。

  说到板块机会,我们一般能观察到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大家关心行业或者大盘、小盘会比较少,更多的会关心整体市场表现如何,等市场开始回暖的时候,才会开始关心行业。能源、材料、电信服务和公用事业的周期相对来说更独立一些,电信服务和公用事业的波动比较小。债券和整体经济周期的关系也会相对小一点,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对冲的一个效果。除了这四类行业,各行业的相关性非常高,也就是说如果明年是上涨行情,不管大盘、小盘,成长型还是价值型,主要的行业板块如工业、消费、医疗、金融、IT等,大概率都是能跟着一起赚钱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专注在弹性更高的行业的话,基本都差不多,只是如果是弹性更高的,大行情判断对了,弹得会更猛一些。我们国内这种弹性比较高的行业,就包括成长板块、中小盘。

  医药板块在2022年,整体表现不是那么好,甚至有点差,市场情绪、大众舆论都会成为涨跌的主要因素。当然,我认为现在医药估值比较低,2023年市场如果上涨,因为它的大盘相关性比较高,可能还会迎来上涨机会,不过不一定是和疫情有特别大的关系,可能是和医药整体政策关系更大。但医药,尤其是中医药的个股,我觉得个人投资者很难把握,比较好的办法还是整体配置后,如果想配置医药就把它加进去一部分。

  新能源板块,从长期看,我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赛道比较大,在未来很大时间段内,还是会持续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它肯定也会有波动,因为现在新能源市场整体上涨其实比较快,但增速在放缓会是大概率事件,放缓的过程中市场会经历一资讯影评些调整。

  经济观察网:目前多家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如渣打将超配亚洲(除日本)股票,逻辑在于中国经济复苏可能会支持盈利增长改善。先锋领航预计中国股票回报率区间为7.4%-9.4%。外资流入A股是否会产生赚钱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吸引个人投资者入场?

  马永谙:外资流入A股,势必会带来A股的上涨。外资机构相比国内机构具有更专业的技术水平和选股能力,随着外资流入会把国际标准带进国内,促进国内投资者理性投资,提升市场有效性,带动A股市场的长期发展。现在A股的估值仍是比较低的,在行业普遍看好,外资持续流入A股的情况下,预估将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入场。

  科学配置家庭资产,做好风险隔离

  经济观察网:2022年投资者的普遍亏损,2023年能否挽回损失实现盈利?

  马永谙:投资者并不是完全接受不了波动,只是当波动超过了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才会感到恐慌。如果2022年亏损30%,2023年需要盈利42.8%才能持平。回顾2022年全球资产表现,股票、债券、比特币以及非美货币都出现了大跌,甚至几十年一遇的大跌,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根据历史数据,一年内很少能取得这样高的收益率。虽然糟糕的时间已过去,但投资仍需审时度势。

  2022年带给我们的经验是:首先,不应对市场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要正视资产的波动风险;其次复杂环境下应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然后,投资要学会“狡兔三窟”,多元化配置有助于提高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最后,衡量风险承受能力后再选择具体的投资品种。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当投资者不懂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就需要高度的多元化。”以彰显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与普适性。“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亦说过,“从长远看,大约91.5%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所以要想风险合理,收益较高,有效的途径就是资产配置,这是降低波动、提供稳定复利的唯一方法。

  任何资产都不可能一直上涨或下跌,如何降低资产波动?多元化配置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由于资产之间相关性不同,有的相关性强,有的相关性弱,通过分配在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找到表现优秀的资产,从而持续增长财富。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基金组合可以实现对资产风险的二次分散。2022年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下跌21.03%,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下跌5.07%,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上涨2.14%,而FoF基金指数下跌10.82%。

  经济观察网:对于普通家庭,如何进行家庭资产配置?

  马永谙:对于2023年家庭财富规划,应做好科学的家庭资产配置,建立家庭资产四账户,现金账户、理财账户、投资账户以及保险账户,根据家庭不同账户的特征来配置与之对应的资产组合,尤为值得提醒的是,账户之间要做好风险隔离。

  现金账户满足家庭短期的日常开销,配置金额为家庭年收入的1/4,优先建议配置流动性高、安全性较高的资产,如货币基金、可以随时申赎的纯债基金等。

  理财账户作为家庭财富中的核心账户,用来满足人生中的重大开支,比如换房、买车、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重大计划。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家庭里的大部分钱应该放置在理财账户中,所以投资的最低目标是要跑赢通胀,避免主要资产贬值。在保值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稳定增值,就要做到有长期稳定的复利,这就要求理财账户不能承受太大风险,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应资产进行长期投资。

  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选择固收+理财、偏债型基金,组合配置上可以选择稳健型基金组合,但应降低收益预期。风险承受能力适中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可转债基金和平衡型基金,也可选择配置基金组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酌情选择偏股型基金。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理财账户的概念,当有一笔收入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收益最大化,但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当最终收益不及预期,往往会被迫割肉离场,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投资账户是在优先满足完现金账户、理财账户之后剩余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默认为家庭支出高峰期不会用到的钱。投资账户和理财账户的区别是,我们把管理家庭生活所需的财产归入理财账户,而把不影响生活重大开支的财产归入投资账户,前者求稳,后者求多。所以,投资账户的资产风险是最高的。

  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在储备完理财账户之后,投资账户的资金应该有比较大的结余。这时投资心态上也会更从容应对,可以选择配置一些风险较高的资产去博取收益。但是,我们仍然建议量力而行,如果本身投资经验和精力有限,最好交给专业机构代为打理。

  保险账户。建议家庭一定要建立一个保险账户,优先给家庭经济支柱成员做保险规划,建议用年收入的5%作为年保费支出标准。产品上可以选择重疾险,保费较低,功能明确,起到保障作用即可,给家庭加一个“保护伞”,将风险转移。

  经济观察网:2022年居民对机构投资者的信任度在提升,通过基金配置间接入市的意愿在增强,机构投资者是否会成为居民进入资本市场的主要选择?

  马永谙:2022年带给我们很多投资经验,比如,不应对市场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要正视资产的波动风险。

  盲目乐观或者仅仅套用过去的经验,可能会面临较大损失的风险。2022年很多投资者过早交易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预期,结果损失惨重。2022年7月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之后,市场再次猜测加息幅度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引发了美股多头的狂欢,抢反弹的声音不绝于耳。结果,9月美联储继续加息75个基点后,美股随即大幅下跌,当月标普500指数下跌了9.34%,投资者才放弃幻想。这对于当下情况同样适用,近期市场上又出现了“加息即将结束”“在最后一次加息时买入”等言论,过早赌方向显然并不是理智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基于事实的发生来判断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与盲目乐观相比,个人投资者往往表现出在市场下跌时过度恐慌和悲观,进而导致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追涨杀跌行为。比如2022年4月份,权益基金净值下跌导致当月存量混合型基金净赎回份额近千亿。由于八成左右的混合型基金为个人投资者持有,所以4月这波基金赎回潮的主要参与者是基民而不是机构投资者。那么机构在做什么呢?我们看到,4月末股票型ETF份额提升7291亿,环比逆市提升7%,而股票型ETF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且具有逆向投资的特征,往往会在市场调整期选择逆市加仓。之后的超跌反弹使得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5月上涨了5.09%,6月再度上涨10.15%,对于很多放弃坚守的投资者来说,极有可能踏空之后反弹带来的可观收益。

  从去年市场行情,各大类资产的表现来看,要产生正收益是非常难的,居民通过基金配置间接入市的意愿持续增强。首先,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机构组合化、投资行为规范化的特点。对于投资者来说,市场上的股票很多,行业也很多,投资者通过基金配置间接入市更易做到风险分散,且机构投资者相对更为理性;从投资风险及收益角度来讲,居民通过机构投资者入市相比个人投资入市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