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双线”联动研讨长篇小说《川乡传》

  □本报记者 左志红

  

  长篇小说《川乡传》研讨会日前在四川成都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举办。《川乡传》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作品,是反映我国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精品力作。

  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文艺出版社承办,20余名来自文学界、评论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参加研讨会。专家们认为,《川乡传》是一部记录乡村振兴的时代力作,是一部彰显川乡特色的新乡土小说,也是一部具有现实基础的文学之书。

  有深度有温度的主题出版物

  《川乡传》讲述了基层扶贫干部的生动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故事,是一部深刻反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

  《川乡传》作者李明春说:“同样是改革动因的叩问,我总觉得不能少了历史纵深感,一定要有人口与土地千年撕扯的痕迹,要有根源性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表示,“《川乡传》与我们近期读到的主题出版图书不同,它不是直接写脱贫攻坚,不是直接写百年党史,而是把这些主题融在乡村故事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川乡传》既内含了乡村改革和穷则思变的元素,又超越了脱贫攻坚的单一题材,实为近年来乡村题材小说写作中一部厚实力作。

  这是一部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主题出版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认为,李明春是一位对人民有感情的作家,从小说中可以读到他对家乡和乡民的浓烈情感。

  《川乡传》出版后,不但得到了国内文学界的好评,还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川乡传》已售出英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等7个语种的外文版权。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陈大利说:“希望通过多语种版本《川乡传》的落地出版,向世界传递中国农村发展声音,讲述中国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四川故事。”

  融入乡村骨血的新乡土小说

  《川乡传》是一部描写四川乡村的现实题材作品,其所蕴含的中国气派、乡土特色、家国情怀,让与会专家称赞不已。大家认为,《川乡传》不是李明春一个人的乡土传,而是整个中国的乡土传。李明春为中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样本,为中国乡村提供了独特的文学样本。

  多位专家由《川乡传》联想到同是川籍作家的周克芹创作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李明春的《川乡传》接续了周克芹对中国乡村的书写,不同的是周克芹塑造了穷苦的农民形象,而李明春生动地书写了欧阳生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艰难过程。

  “这是一本融进了乡村骨血的书。”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书中的人物、事件、生活完全是从作者的骨血里自然流到笔下的,没有任何生编硬造的痕迹。整部书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充满了泥土的色彩。

  “在我看来,农村犹如农民肩上的一副担子,一头承放以土为标志的工作形态,土山、土路、土屋、土瓦;一头承放以‘乡’字打头的文化形态,乡风、乡愁、乡情、乡亲。我以农民负担行走,来诠释农村改革的前因后果,力耕乡土来讲述地下的人文故事。”在后记中,李明春这样表达他对“乡土”二字的理解。

  凸显文学性的现实主义力作

  《川乡传》的主人公欧阳生是一名扎根四川乡村多年的知青,从村生产队长一直到镇党委书记,经历了合作化、包产到户、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的乡村变迁。

  和主人公欧阳生相似,李明春也是知青出身,从生产队监收员干起,先后做过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乡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位子几乎让我挨个尝试了一遍”。

  正是这种相似的经历,让作品具有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李明春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过来人,目睹过书中大部分情节场景,在社会生活中饱经风雨,不知不觉积攒起素材。一旦开始写作,他就往往能以扎实的生活和历史质感取胜。”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

  多位专家肯定了这部书的文学性。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说:“李明春把自己半生的积累都放进书中,包括生活积累、文学积累。作品结实、气足,处处硬核、处处痛点、处处火花、处处出彩。”孟繁华认为,作者没有直奔主题,没有急切地书写如何脱贫致富,而是不急不躁地注重书写乡村的日常生活,书写乡村缓慢渐变的过程。这样具有鲜明文学性的主题写作,为主题创作领域文学性的提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